让习作教学中的“说”更有效些
2016-05-14粘雪英
粘雪英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会说、善说、乐说,让“说”更有效服务于“写”。结合教学经验,简述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说”的方法。
关键词:习作教学;挖掘素材;交流素材;处理素材
俗话说“我手写我口”,先说后写是一个整理思路、疏通思路的过程;以说促写,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说得好,才能有话可写,才能下笔千言、行云流水,才能写得好。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会说、善说、乐说,让“说”更有效服务于“写”。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组织、引导学生“说”呢?
一、挖掘素材,有话可说
1.唤起记忆,激活体验
小学生习作中大部分都是要求写已有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巧妙引导,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盘活学生的习作库存。在这一类习作教学中,我常常以聊天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经过我的引导、暗示、提醒,学生记忆的闸门不知不觉被打开了,生活积累被激活了,学生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这样也就不愁习作素材了。如:一次习作要求写“我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到老师,学生就说了一串情景录:老师工作很辛苦;老师教书很认真……这时我和他们聊起来:在你们的记忆中哪位老师让你最难忘呢?是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忘怀呢?经过筛选之后,有位学生说与张老师的谈话很安全、很温暖,令他最难忘。我顺势引导这位学生回忆当时发生的事件并说一说。继而,他举了几个典型事例描述张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护。这样,我找好谈话的“点”,一步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挖掘“说”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将它们迁移到习作中。
2.亲历现场,丰富体验
习作前,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经历酸、甜、苦、辣,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生活体验,然后将这些体验展现在习作中。一次,我带着一个生鸡蛋和一个小碗走进教室,看到学生疑惑的眼神,我不做解释,而是先让学生比比谁能先捏破这个鸡蛋。看到这小小的“蛋丸”,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必胜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可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家伙,竟然能安然无恙地从一个个“大力士”手掌中溜过,学生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为了证明鸡蛋没有作假,我在小碗边轻轻一磕,蛋破了。学生见此,既不甘心又难以置信。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他们个个情绪高昂,争先畅叙心中的种种感受,这样既丰富了习作的内容,也使学生习作异彩纷呈。
二、交流素材,有话想说
1.减少束缚,易于表达
受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兴致勃勃,很有说的冲动,可真的想说时心有思绪却无从说起。教师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放宽话题、减少束缚,降低表达要求,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再轻点细拨,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口头表达,并将其转化为书面表达。
2.给予尊重,敢于表达
对待同一件事,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的思考角度,重视、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胆怯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推心置腹交流,善于发现他们“说”中的“亮点”,并充分肯定,积极评价。
3.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说话的情感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在指导学生学写建议书前,鼓励学生搜集可提供建议的信息,激励他们出谋献策,提出合理建议,再共同评出“最佳金点子”投到“金点子信箱”中,呈给有关部门,看能否为大家分忧解难。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被发现、被欣赏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表达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说、快乐地写。
三、处理素材,有话会说
有些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说什么写什么都一律随声附和、点头肯定,结果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是信马由缰、杂乱无章、漫无中心,学生的“说”走进了“极端自由”的误区。“说”的自由表达过渡到“写”的自如表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说”的有效引导。这种引导不是机械灌输,而是将写作方法融到具体的谈话情境里,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习得写作方
法,引导学生处理好说话、习作的素材,把话说清楚,把内容说具体,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谈话氛围中做到选材个性化、内容具体化、情感真实化,并把它充分展示在后来的习作中。
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习作之前“说”的必要性,还应该注重“说”的有效性,并引导学生将有效的“说”迁移到习作中,这样才能使习作这一“苦差”变成“乐事”。
参考文献:
吴勇.习作教学如何教[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