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的音乐课堂:文化、音乐、儿童三“味”一体
2016-05-14陶涛
陶涛
摘 要:现在的很多音乐课没了“音乐味”、缺乏童趣、更无文化内涵,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对于学生而言毫无价值。音乐特级黄美华老师提倡:音乐教学要体现文化味道、音乐味道、儿童味道,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为例谈构建文化、音乐、儿童三“味”一体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堂;三“味”一体;内涵
现在的音乐教材呈现的方式是“以人文内容为主线,学科知识为隐线”,但是有些教师过分强调音乐中的人文内涵、注重课堂的表现形式,对艺术技能不屑一顾,使音乐课没了“音乐味”。反之,也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技能,忽视了儿童,抛弃了文化。
音乐教学要体现音乐的文化特性,具有厚厚的文化味道;音乐教学要体现音乐的学科特点,具有浓浓的音乐味道;音乐教学要为每个孩子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使音乐课具有甜甜的儿童味道。
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为例来阐述。
一、通过全面分析,打通三者内在联系
1.从教材分析入手,寻找教学内容的“着力点”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歌曲,是一首四川山民砍柴时唱的山歌。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自由,节奏明快;句间夹用的衬词极具四川地方特色,流露出歌者愉悦的心情,也使这首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唱出这首歌的山歌味、四川味,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从学生分析入手,找寻音乐活动的“制高点”
从学习内容上分析:就课型来说,本班学生爱唱歌、会唱歌而且还能唱好歌;就歌曲体裁来说,经过三年多的音乐教学以及平时的积累,本班学生对民歌并不陌生,尤其喜欢现代配器改编过的新民歌;就文本来说,在本课前移学习时,有不少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歌曲的背景、内容等。歌曲内容简单且朗朗上口,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学生学习、演唱的兴趣会很高,这为本课创编、演绎富有本班特点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奠定了基础。
从学习能力上分析:随着学生慢慢长大、知识面的拓宽,他们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民歌。尤其是近几年传播媒介力推的“草根明星”演唱的民歌(如阿宝、小沈阳等),学生更是喜爱模仿,从而也积累了不少民歌。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学生能从形式、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是还不能将音乐作品迁移到自己的演唱中,只停留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层面上。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方法表达歌曲的情绪,唱出韵味。根据这一重点,通过肢体体验、聆听感受、视频欣赏、分组合作等方式,充分感受、深入体验,以期最终达到完整演绎的目的。
本课充分全面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为精彩的课堂呈现提供了可能。本课的学生分析尤其值得一提,不仅对该年龄阶段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还分别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上深入地阐述(既包括学习优势,同时也找到了不足之处),最后基于对学生现有的外在及内在情况的分析,寻求到本课的重要突破口,找到“文化、音乐、儿童”三者之间最佳的融合点,即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方法来表达歌曲情绪,唱出四川味。
二、透过儿童视界,挖掘歌曲的文化内涵
师:听了刚才我们一起参与体验的歌曲,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愉快……
师:这是一首四川民歌,也是一首山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四川人看到太阳出来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生1:跟四川多雾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系。
生2: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地处盆地,湿度较大,一年有两百多天都是阴雨天。
生3:跟四川人的性格特点相关,他们豪爽、率直,爱吃辣。
师:是啊,所以太阳一旦出来了,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就会唱起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节课,教师重心下移,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为了能立足于学生视界、以学生的需求为本,课前教师特意安排了学生的前移,自主学习了解歌曲的背景、内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四川人看到太阳出来为什么会那么高兴?”就是学生在前移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为了能找到答案,学生再次进行探究:从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人的性格、歌曲的内容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试想,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地前移学习,我们对于歌曲的理解、挖掘不能达到如此深度。而学生在反复聆听、感悟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于这首歌曲的音乐体验,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可以说也是更加深刻。《太阳出来喜洋洋》所表现的情境离城市孩子的生活很远,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学生认识,让他们逐渐明白音乐是我们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文化形态。
三、抓住音乐元素,感悟歌曲的文化特质
1.以点带面,让学生走进歌曲情境
难点节奏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找,歌曲中有没有我们没有见过的节奏?
师:这样的节奏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1:山民们上山的路崎岖不平。
生2:也可能是路上有树枝挡住去路,山民用镰刀用力砍断……
2.以点带面,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上波音记号
师:运用装饰音是山歌的一个特点,加上波音记号后,听起来有什么不同感受?
生1:有起伏、不平淡。
生2:更能表现开心的情绪。
生3:不刻板、更生动。
3.以点带面,让学生强化歌曲感受
衬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部分有什么不同?
生:有些歌词在括号里,有衬词。
师:运用衬词是山歌的另一个特点。运用了衬词,歌曲变得怎么样?
生1:更有山歌的特点。
生2:更具四川地方特色。
生3:更加朗朗上口、好听。
多次的聆听、模唱、比较、讨论,加深了学生了解作品的旋律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歌曲中的难点教学,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之下,由学生自主发现→讨论解决办法→学习→解决:同桌互拍难点节奏,更加缩小了范围,一对一进行听辨纠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听老师范唱和自己试唱来进行比较,反复感受、体会上波音记号的演唱效果。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及与同伴在聆听、实践中的感悟来学习,通过学生间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激发灵感。此环节的设计,每次遇到问题,教师总能引导学生将“音乐”与“文化”相联系,带领着学生从音乐元素中体会歌曲本身文化背景的内涵
四、整合文化链接,激发学生的全情投入
1.设计多样形式,体现文化“音乐味”
分组讨论,团队合作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对演唱形式、速度、力度来进行设计,看看哪个团队能获得“最佳创意奖”。
第一段:可以用稍慢的速度,自由的延长几个字音,表现砍柴人的悠闲自得。
第二段:可以用加快速度、齐唱表现他们的勇敢。
第三段:找个领路人,个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第四段:用轮唱的演唱形式表现“此起彼伏”。
第五段:反复唱2遍,最后渐慢渐弱。
师小结:同样的旋律,同学们通过对演唱的速度、力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赋予了歌曲新的活力,使得整首歌就像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2.整合多种资源,赋予音乐“文化味”
总结延伸
师:2008年的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著名的导演王光利先生以这首歌曲为主题拍摄了公益片。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生1:歌曲在短片中出现了3次。
生2:第一次比较平常;第二次有些悲伤;第三次是喜悦的。
师:《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在那时已经成为四川人民情感的载体,给予他们勇气、希望和力量。同学们,希望这首歌在今后也能成为你们生活、学习的动力。
一首歌(乐)曲不简简单单是几个音符的组合,每一个音符、节奏的背后都蕴藏着曲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主,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以音乐为呈现形式,让学生在音乐中徜徉,强化学生审美感受。同时,学生的参与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有“文化”的内涵,抓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体现了鲜明的音乐学科特点。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及内涵去丰富演唱形式,这其实是一次“人与文本”之间的深度谈话;全课结尾处安排的欣赏公益片的环节,更是将这首传唱很久的民歌赋予了新的时代感,学生们在博大的文化氛围中,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文化,在音乐中呈现;音乐,在文化中传承;儿童,在音乐中感悟文化气息。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为儿童呈上一份“文化味”“音乐味”“儿童味”兼备的味觉盛宴。
参考文献:
[1]谢艳.趣味教学凸显课堂活力[J].江西教育,2015(27).
[2]孟斐.浅谈如何实现小学音乐趣味教学[J].北方音乐, 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