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分析与策略探讨
2016-05-14吴雯艳
吴雯艳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设置、组织方式、场地器材布置以及教师的管理等,都是小学体育运动安全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运动安全意识、专业知识技能和对学生的责任心最为重要。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建立运动安全机制,完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策略,防范安全事故,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分析;策略;探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安全意识薄弱,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行为失范,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这样的事故不计其数。因而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建立并完善安全机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学生安全。
一、全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安全为第一准则。这就要求教师全方面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运动项目。在全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时,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之后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运动。最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例如,体育教师应和班主任或家长沟通,了解班级中有没有身体特殊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给予一定照顾。同时,教师可以查阅书籍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教学对象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以及什么运动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健康发展。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使学生可以加速机体的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如学校可以在学生经常路过的走廊墙面上设置安全墙,将安全知识设置在内,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可以给学生增加体育理论课或开展安全教育大会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怎样做才安全。
二、规范教学落实安全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安排学生的练习时,应按照运动量从小到大,由易到难的训练。然后,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规范体育课堂,落实安全措施时可以:(1)认真备课。(2)对学生的服装、鞋子提出明确要求。(3)课前课后清查人数。(4)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5)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例如,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然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衣着提出要求,如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锋利的硬物,穿适合运动的鞋子等。同时,教师在上课后和下课前都应清点学生的人数。另外,在运动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热身活动,以免学生在运动中拉伤韧带。在做热身活动时,教师可以选出协调能力强,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辅助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运动,同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小助手”的培养,预先教会他保护自己和帮助学生的方法,使其协助教师在上课时做好安全防患。最后,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掌握技术的快慢不同等因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女生的训练强度可以比男生的训练强度小一些。
三、优化环境规范使用器材
教学环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学生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学校的环境差异与经济条件不一。因此,在我国小学体育运动场地中还存在设施区别大的情况,部分小学田径场还存在土地、煤渣地、水泥地等,对小学生运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场地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规范管理学生对运动器材的使用,并对器材定期检查保养,降低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遇到部分学校体育设备较差的情况下,教师应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自身与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学生在危险的地方出没。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教学需要的器材、场地等。然后,教师应为学生示范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器材,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避免运动不当发生安全事故。最后,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理论课,教学生有效预防体育课堂安全事故,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教学质量,有效避免运动事故的发生。
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教师应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运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落实安全措施,优化教学环境,规范科学地使用运动器材,认识到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有效预防和处置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天光.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分析与策略[J].知识文库,2015(21).
[2]司钦如.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
[3]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体育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