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教者必善问

2016-05-14张璐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竹影探索性孔乙己

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的确,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 如某教师在教学《老王》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老王家里还有什么亲人?老王身体怎么样?

②只有一只眼睛的老王是否是不幸的?

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老王还有什么亲人?身体怎样?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至于对一个正常孩子提出“只有一只眼睛的人是否是幸运的?”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捉弄人的味道!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学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答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中要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其难度应以中上等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就如上面提出的问题,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令作者‘愧怍的老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用最精练的词语来概括老王形象,并找出相关依据。”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曾经听过一节课,上的是《竹影》,这篇文章是散文家,教育家,同时也是画家的丰子恺先生写的,文章通过几个小朋友在“爸爸”的指导下观察竹影,画竹影,获得纯真的生命体验和极大的乐趣。概括来说,就是“童真,童趣”。在文章中,有“爸爸”引导孩子在观察竹影的同时体会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的一个环节。结果,这位上课老师在备课时抓住了这个环节,大做文章。他的课堂设计就是:观察竹子(通过投影欣赏郑板桥的绘画和西方的一些绘竹的画),讨论中西方绘画的异同,重点讨论了中国绘画的“留白”,最后是和学生一起画竹子。课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很好,而且最后的出品也很出色,几位同学绘画的基本功很好,画的竹子很有水平,赢得了满堂的喝彩。遗憾的是,在教学设计中,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从日常的小事中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发现简单平凡的生活同样充满无穷的趣味。在这里,这位老师做的是美术老师的工作,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节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意做陶渊明那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的引出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时,有学生提出“追求”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在奔流不息,始终追求这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什么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第四,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行、探索性。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巧妙设计出探索性大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学生思维的神经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如《孔乙己》一课,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教学时可问:“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这个小问题就成了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钥匙。一篇课文的许多细微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领悟文本,并能设计出恰当的探索性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揣测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张璐,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竹影探索性孔乙己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偶感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竹影金秋(七绝)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