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代,怎一个“利”字了得

2016-05-14胡光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晋侯郑伯秦伯

胡光华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危,各诸侯强国都想当霸主,甚至不惜为战争找上一些借口。正是这样,郑国因曾经的站错队而遭到了危机——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就记录了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的这一次战争中的外交斗争。烛之武经过一番努力,用一番精彩的说辞打动了秦伯(秦穆公),最后使郑国转危为安。纵观整个事件,不由人不感叹:那时代,怎一个“利”字了得!

首先,我们来看两位好朋友——晋侯和秦伯。晋侯为什么要攻打郑国,表面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真实的吗?因其无礼就要大动干戈吗?那也太霸道了吧!再说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难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要这样说,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地位应该平等,有什么得罪的地方也可以请周天子来调解啊。这其实就是晋侯的自私心在作怪,就是想吞并掉郑国嘛。想当初,他遭遇危险出逃,饿得实在不行。路上遇一老翁只给了他泥土,晋侯很生气,要想鞭打他,后被劝止。可想而知,在他心中,他是主人,虽然暂时落难,所有人也应该礼遇他,否则就该受到惩罚。他是多么自私,或者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在他已做了晋国的国君,势力已经强大了,时过境迁了,过去受过的侮辱和不快并没有忘掉,还想要让别人一并还回来才好。这这种利己主义也太强大了。在这里,我觉得他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们都跃跃欲试想号令天下,做盟主。晋侯经过努力使自己国家强大起来,这不,前两年才在城濮联合秦国等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威名赫赫,如日中天。为何不趁此机会再扩大地盘,虎视天下?那拿谁来开刀呢?思前想后,觉得郑国是最好的选择。晋侯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可算是囊中之物了,攻打它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啊!况且现在它弱啊,有没有靠山了。这样做对晋侯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讨伐诸侯是有风险的,晋侯的做法是无利而不往。

可是,明明凭晋国就可以干掉郑国,为什么还要拉上秦伯呢?这就是晋侯的精明之处。他知道秦伯也想争霸,城濮之战时不是还帮过自己吗。如果现在多一个帮手,力量会更加强大,也让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号召力,说不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哟。如果万一郑国殊死抵抗,有秦军来帮忙,可减少伤亡,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如果秦军受到损失,晋国更高兴,削弱秦国不是自己的终极目的吗!如果有机会,甚至可以连秦国一起消灭,晋侯算计的挺好,想一箭几雕。

在他那里,什么利益都想要最大化的。

可是没好处了,晋侯还会执着吗?答案是不会——你看他最后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撤军了。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强攻一定会两败俱伤,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与其如此,还不如顺水推船,做个人情。晋侯在利益面前算的真的很精!

秦伯呢,名义上是帮亲戚,他不想分杯羹,捞点好处吗?秦国地处西北,在当时很偏僻,被当作蛮夷之邦。经过几代国君励精图治,国力变强大了,也想有机会要染指中原。秦伯早年就已经积极插手晋国事务了。比如支持晋惠公回国。再后来有支持怀公,但为争君位怀公不辞而别真的惹恼了秦伯。秦伯又把女儿嫁给晋侯,并帮助他回国取得大位。秦伯为什么要帮晋侯?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秦伯小试牛刀,帮助晋侯打赢了城濮之战,如今更是再树威名的大好机会,即使“越国以鄙远”也在所不惜的。现在,有了晋侯的邀请,师出有名。这样既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又能博得好的名声,一举两得。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因此,一旦可能取不了利益,而且还有可能要倒贴——“阙秦以利晋”,秦伯还会干吗?回答是否定的。所以,秦伯不但立刻退兵,还“与郑人盟”,助守郑国,让秦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秦伯还真的做得出来。很多年后,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才终于认识到:“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次,我们看郑伯。郑伯也不够厚道,他一直不重用烛之武。也许因为烛之武的地位低,如果真的重用他恐怕也会遭到人们反对,因为那个时代可是个讲身份的时代。(后来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可佐证)也许郑伯还有其他考虑,我们不管它。郑伯是否有利害的考量呢?当他请求烛之武出马遭到拒绝后,我们不知他有何想法,估计他很生气。但从他的话来看,最后郑伯是道歉了。不得了,一个堂堂国君还有错,还要给一个曾经管马的小官道歉,这要多大的胸襟啊?其实我觉得这只是郑伯隐忍不发而已。相对于亡国,失去一切来说,这点屈辱能算什么!郑伯还不昏庸,不能因小失大的。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郑伯也不忘恐吓一下——你也有好处在其中。这让烛之武退无所退,不管为公为私都得走一趟了。

郑伯很会说话,整番话很谦卑,不说自己很危险,将遭灭亡,而一句如果郑国灭了你也没有好处的劝诫却凸显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从之前来看,他既依附晋国,又依附楚国就已经说明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了才做出如此选择的。

郑伯,一个无奈,又势利的国君。

第三,来看我们的主人公烛之武吧!烛之武在人们看来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后来才成为郑国大夫,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历来人们都对他称赞有加。可是,我们仔细一看,他又是否那么完美无缺呢?“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怎么回答的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干啊。为什么呢,估计还是心中有怨恨:哏,有好处时郑伯你怎么不找我,你却一直只让我做圉正(养马官)。这个时候,被包围了,危险了,就想起我了。好吧,就算是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郑伯这一番话,烛之武终于“许之”。其中,估计烛之武也踌躇过一番吧。为什么答应呢?郑伯说得好清楚,对你也不利啊。也许,郑国灭亡对烛之武来说的确影响不大。但我们猜想如果真的灭国了,烛之武的固定的收入没有了吧,他也是个凡夫俗子,需要俸禄养家。烛之武的卑微的地位也许都没有了,成了亡国奴,那也是很惨痛的。从以后的历史看,灭亡国家的子民终究要低人一等的就可见一斑。在此时,烛之武不可能头脑里没闪过一丝杂念——自己的利。他可能还想如果自己果真把事办好了,说不定郑伯会重用自己呢!要知道,他曾经当过管马的官员,而且是“三世不迁”的官。否则为什么非得等到郑伯给他掀底牌,他才肯出马呢!这也许是他人性的弱点——另一种利己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烛之武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有一点自私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春秋时期,人民已经开化,各种思想都可以传播,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各人也都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都要维护自己或同类的权威和利益,因此烛之武最终能化解危机,恰好利用了人的自私——利己主义达到了一个暂时的平衡。这不能不让人嘘唏!

猜你喜欢

晋侯郑伯秦伯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
聪明的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