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浪潮下农科专业教育该如何定位

2016-05-14陈青春刘鹏飞蒋锋

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慕课微课

陈青春 刘鹏飞 蒋锋

【摘 要】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进入校园,各高校纷纷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慕课或者微课制作展示和技术培训。慕课发展至今,有其特定的优势,但是否适用于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尚有待商榷。本文试从农科专业教育特点出发,分析网络时代农科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慕课 微课 农科专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慕课以及微课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所谓慕课(MOOC),即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指的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2008年,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慕课”这个概念[1-3]。顾名思义,慕课的主要特点就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学习者人数上,与传统授课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动辄上万人;在线是指学习需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开放则是指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免費学习优质课程,也就是说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微课,在国内最早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于2011年提出。他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发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4]。在国内,微课出现在21世纪初,其中,可汗学院的创立标志着微课正式出现。

从形式上来讲,慕课和微课非常相似,可以说慕课是随着微课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慕课和微课的发展来看,刚开始慕课和微课面向的对象均为中小学生或者学前儿童,主要就是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随着教育学家和社会的关注,慕课和微课逐渐走进了大学课堂,在很多地方掀起了网络学习浪潮。本文就慕课和微课以及农科专业特点,试对农科教育进行分析。

一、慕课或微课推广存在的问题

慕课或者微课的主要特点均是单个视频时间短,主题突出,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支持。两者用于翻转课堂,其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5-7]。

首先,不同学校网络条件不同,慕课或者微课资源能否正常浏览没有保证。

其次,学生经济条件不同,在学校无法提供免费浏览平台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及时浏览相关资源。

第三,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学生在常规上课之余是否能有时间静心观看慕课或者微课资源也不得而知。

第四,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对慕课或者微课的需求不同。

二、如今国内农科专业教育的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科专业学生是服务农业、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农科学生素质的高低,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农科专业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招生规模小,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二)生源结构相对单一,农村学生比例居多;

(三)普通农科专业经费少,基础硬件相对较差;

(四)农科专业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

(五)农科学生教学、实践结合密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三、慕课浪潮下的农科教育

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不可否认,慕课或者微课的出现,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在目前学生培养模式没有大幅度改变的现状下,大力推广慕课或者微课(翻转课堂)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在社会不断呼吁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更多的人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减负。试分析,一名本科生,4年需要修160学分左右,按照18个学时1个学分计算,差不多需要3千个学时才能完成学业。按照一学期上课18周计算(一般19-20周为考试周),每周要上20学时,平均每天4学时(4节课)。每天4节课,看起来数字不多,而实际情况是什么?相信读过大学或当过教师的都清楚,多数课程都有课外作业,有些难度大的课程,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做作业。此外,各个大学都有各种学生组织,经常会搞各种活动。年轻人有几个不想从众,不想过得丰富多彩?如此可以推算一下,正常1天4节课,加上各种作业,参加各种活动之余,1天下来,何来时间去进行网络学习,扩大知识面?

此外,如今国内高校很少有提供免费网络,高速网络就更是凤毛麟角。在IPV4到IPV6时代的过渡上,大部分高校均处于起步甚至完全没有的状态。农科学生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农科院校硬件普遍陈旧,网络等平台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大幅度地推广翻转课堂明显不切实际。推行翻转课堂,在没有免费电脑、网络配置的情况下,学生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投入到硬件和网络中,经济负担必然削弱了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和冲动。

作物科学是研究活生生的“作物—环境—人工调控”三者关系的科学,其本质特征在于其综合性、实践性,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可以说,作物科学是综合作物、天、地、人诸要素于一体的科学艺术(农艺)。教与学真正进入、回归这个知识殿堂后,自然“乐在其中,大有赏心悦目之感”,师生会对作物产生浓厚的学习鉴赏兴趣,把作物当成一个个亲切伙伴,时刻惦记着它,经常下田看望它(观察记载它),管理它,摸透它的脾气(生育特性),把对作物从种、管到收获的实践当成生活的需要。否则,不论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还是把实践教学变成参观课、劳动课或经典模式重复课,都会导致把作物当成乏味、乏力的东西,对它难有感情,难有兴趣。

基于农科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大范围的网络学习模式其实并不适合,而应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比如,在作物田间试验某一环节,针对某个农作物或者病虫草害等在某个生长阶段的生长状态,可以制作微课,并通过网络课堂形式进行展示。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意义,不单单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播,更多的应该在于思想、文化的延续。教育需要人文关怀,需要情感交流,缺少面对面实时互动的慕课在带来知识快餐的同时,也失去了精神思想的碰撞,更难实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学习群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目前教育学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采取简单的行政“一刀切”。在新兴事物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取长补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教学相长,尊重教学,尊重学习,尊重文化传承,尊重精神传承,才是教育长久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212-213,215.

[2]苏辛.慕课来了[J].中国远程教育,2013(07):1.

[3]夏菊萍.关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慕课”的思考[J].教育界,2013(25): 166,149.

[4]管丽红.微课与慕课[J].科学大观园,2014(20): 42-44.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48-54.

[6]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15-18.

[7]王艺寰.大学慕课发展中的问题研究[J].学周刊(上旬),201(07): 239.

猜你喜欢

慕课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