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及职业能力研究
2016-05-14张敏
张敏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辅导员特点及职业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然后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具体的职业能力提升策略。希望笔者阐述的观点能够为当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使之在工作过程中永葆思想意识的先进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特点 职业能力 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是我国当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直接对接社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人才为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鉴于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管理者,辅导员在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校思想建设、维护校园正常发展秩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然是非常重大的。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呈现出如何的特点,又该如何发展,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一系列缺点与弊端。要保障辅导员工作积极有效地展开,就必须对辅导员工作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思想意识不够到位
笔者经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本校毕业后直接留校的毕业生,或者是有过几年社会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对于辅导员工作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而对具体工作的展开方式、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管理方法等缺乏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故而呈现出感性过剩、理性不足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的现象。
(二)总体年龄和专业化程度偏低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广大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较低、社会经验较少等问题,那么其就极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法找到症结所在,容易被学生的态度所左右,甚至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呈现出管理粗暴、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
并且,辅导员工作本身并不属于高校内部某一门固定的专业,很多毕业生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大多来自高校的不同专业,甚至与教育、管理内容毫不相关,而专业性的缺失必然会给其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身份归属感模糊,定位不清晰
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校园内部主要有三种身份:学校内部的正式在编人员、人事代理人员以及企业合同制人员。这三种类型的辅导员在薪资待遇上有着本质的差别,特别是企业合同人员和人事代理人员的发展前景也不理想,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身份认知不够明确,在校园内部缺乏认同感,始终被边缘化,这显然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做好职业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首先,做好长期化的岗位培训工作。新入职的辅导员除了要参加教育厅所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外,学校内部还要按照辅导员的具体工作特点和内容要求,展开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对其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细节进行说明,對工作目标进行明确指示。
其次,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员要经常性地参加社会调研、讲座培训、交流考察。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组织辅导员到那些管理较为优秀、富有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去学习、参观和考察,不断拓展辅导员的视野,提升其工作能力,让辅导员更加专业化。
(二)提升综合素养
辅导员所需的素养不仅包括最为基本的管理能力,还包括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鉴于此,高职院校就要定期对辅导员以及预备辅导员进行培训与辅导;同时,还要面向全社会选聘优秀的辅导员,要尽可能地选聘那些拥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又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人,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从而更加积极地应对新形势、新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所给予的新要求。
(三)做好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解决身份归属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身份归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队伍建设规定》对此有过明确的说明和定位。文件内容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为了使辅导员工作更加顺利地展开,高职院校需要正视辅导员的身份与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对不同编制的辅导员实行同工同酬,强化其责任感与归属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由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由低学历向高学历过渡,由非专业、非职业化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实现辅导员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高职院校发展更加迎合现代化发展趋势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姚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01):261-263.
[2]邱兴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