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域下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探索
2016-05-14吴高洁
吴高洁
摘 要: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视角去分析。文章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探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旨在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制度文化;复杂性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56-02
一、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因其具有凝聚力和创作力的作用,被视为21世纪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会议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强推进国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国家对于文化强国这样的认识,已经上升为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目标。《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文化是大学特有的精神文明,大学建校越早,大学文化越容易形成,比如大学博物馆、校训等。它涵括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观念等;第二层是文物,即实物;第三层是制度、风格[2]。如果按层次分,我把思想、意识、观念等称为深层文化;实物称为中层文化;制度、风格称为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可以指人的三观。它可以通过中层文化表现出来,而中层文化受表层文化的限制。现阶段中国,文化水平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在走下坡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教育上发展快速。人们在道德方面,却呈现相反趋势,我认为,这不是深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在作怪,恰恰是表层文化出现了问题。大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是衡量高校管理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已成为校园管理、决策者提高管理效能的普遍诉求和师生群体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前提要求[3]。制度文化表面看是约束人,实质是为解放人类而设置的。加强和改进大学制度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大学制度文化与复杂性科学
世界可以看成是复杂的系统,小至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大到肉眼不可及的宇宙。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将复杂变简单,将动态变静态,将非线性变线性,用还原论的方法剖析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复杂性思维的出现,超过甚至是否定了还原论。还原论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为单个元素,元素之间互不干扰,不以外在影响而改变,以小见大,研究元素,可知事物整体。还原论虽然对事物的理解过程提供方便,但其非线性、突变等会使我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复杂性科学思维的出现,弥补了这种不足。复杂性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复杂性科学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问题。它认为事物各个部分存在联系和依附性。系统根据其元素间结构的不同,有静态平衡系统和动态系统,后者也被称作复杂系统[4]。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已被很多学者所接受,然而,关于复杂系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复杂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人们从线性、确定性、还原的视角转向非线性、不确定、突变等,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复杂性思维。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运作和权力等关系之和,称为体制。维护系统之间的关系所运用的规范和原理等为制度。大学制度文化,是维护大学内外部运行的法规、条例、管理制度等。
三、复杂性科学视域下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大学制度文化系统具有复杂性
在一个国家,所有公民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制度中包含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等子系统;其公民由不同的种族构成,种族由不同性格、年龄的人构成;一项制度的制定还包括多道程序,多个部分的参与。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分的配合与协调。复杂解释为“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制度由于其内在元素的种类多而杂,具有复杂性。从宏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可以看作是由教学、科研、人事和学生管理制度文化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从中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管理等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微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是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复杂的文化系统[5]。在研究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单一地看到大学制度中某个方面的不足,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对其的影响。导致我们所找到的解决办法没有明显成效,呈现出的问题也是“表象问题”[6]。系统论将系统看成是单个元素的叠加,任何一个元素有其特有的性质,元素叠加后所显现的功能是其单个元素不具备的。正像是荆轲喜欢琴女的玉手一样,在身体上是那样的美丽,一旦离开了身体之后,美感也就不存在了。苗东升教授说:“将复杂性看作复杂性来解决。”所以在研究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还原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我们应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既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又要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又如在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制定措施让行政部分将学术权力回归教授手里,又要让教师的学术素养增强,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创新的局面。
(二)大学制度文化具有主客体双向性
大学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文化对师生有规范作用,师生如果对文化认可,就会对师生发展产生正能量。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制度文化系统里,在制度这个框架下,学校的各个环节和部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进而促使学校稳定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也就说明,文化既有主体又有客体。校园文化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大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文化构建的基本框架。大学制度文化的主体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客体包括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等。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7]。从哲学的角度讲,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才可能进入主体,主体才可能对客体进行反映,形成关于主体的映像。大学制度作为学校的客体,师生作为主体,大学制度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实践过程中,制度适不适合师生的身心和事业发展,师生是否能严格地遵守制度,在制度试行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属于实践的过程。在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明确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通过大学制度的建设,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日常行为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文化素质,彰显大学的文化特色。而主体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教学、科研,比如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不能由教师自己来选择,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创新靠科研,但是在大学中普遍存在官本位的现象,制度规定大学教授的科研项目由行政机关掌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的发展,评优和评级制度也促使了教师更加注重科研方面的成果而忽略了教学,这都导致了大学的文化水平偏移甚至下降,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不能够实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所以,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性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只有认识到了这点,我们才能制定出人文化、合理化的大学制度。
(三)大学制度文化突显非线性传递特征
复杂性科学还具有的一个特点是非线性传递。用线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办事的效率。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就是叠加性质是否有效;在数学题的证明中,我们可以用线性思维来解题,但是在我们计算各个部分有交互影响的时候,用线性思维就显得不缜密了。在现在的科技手段中,技术者们也试图用非线性思维来创造新的事物。以往的线性电视节目编导,现在已经转变为成熟的非线性电视节目编导。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也采用了非线性思维来解决。文化是个复杂的系统,文化在传递和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线性的。信息单线传输有递减效应,信息经过多个人传递后,信息的内容远远不如原始信息,这种线性传递大大减弱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线性传递的不足,通过无线电波就可以将原始的文字、图片高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大学制度文化影响的是一个大学的品质,一个国家的未来。但是我们如何从中体会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影响,教师和领导的双向影响,学生和领导的双向影响,甚至是大学制度间的双向影响,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影响中的每个元素对于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都构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来自各方面存在的影响,使得大学制度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真正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56571.htm.
[2]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0,(3).
[3]肖福赟.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天水师
范学院学报,2011,(5).
[4][比利时]G.尼科里斯,I.普利高津著;罗久里,陈奎宁译
[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5]范跃进.论制度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陶新珍,叶良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论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2013,(1).
[7]陆秋野,何沙,王丞.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主体分析[J].华章,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