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如何搞监督
2016-05-14
浙江人大 2016年7期
监督,首先意味着给对方工作作出好与不好的判断。在以区县为代表的基层社会,这种判断的结果往往是说好话的多、说坏话的少,种花的多、栽刺的少。为什么?中国的区县、乡镇,还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抬头不见低头见,动真格、硬碰硬的监督难上加难。
人大监督便遇到这样的尴尬,虽然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权,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人大的监督软绵绵,有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性表态,有的是不痛不痒的批评性意见,与监督所要发挥的督促作用相比,更像是打太极、走过场、当好好先生。
因为是熟人,监督时常常抹不开面子,可否对事不对人成了监督是否有力的关键;因为是熟人,监督时常常手下留情,能否做到表达意见不“骑墙”成了监督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为是熟人,监督时常常凭感觉,是否有理有据成为监督是否公道的关键。
基层人大的监督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戏。更多的基层人大应该充分行使手中的权力,走出“只听打雷、不见下雨”的尴尬,在基层治理中供给更强大的推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