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2016-05-14李先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助词虚词代词

长期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背诵,但就算是学生将18个虚词的用法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考试中绝大多数考生仍然不会,属典型的高耗低效的教学。根本原因是教师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又怎能让学生形成区分虚词的能力呢?

如何优质高效地进行文言虚词的教学?如何变死硬背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从近30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原理

㈠原理一:可视化思维

可视思维是运用图示技术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特别是将思维方法和思维路径进行显性化呈现,让思维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传递、修正,更好地变知识型课堂为思维型课堂,更好地变机械学习为自主驱动式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优质高效。

可视化思维型课堂遵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维训练(激发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为主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㈡原理二:动态语法分析

动态语法是用图示的方法将语义和语法合为一体的分析方法,是对语言“力”的分析与解释的过程及规则,可将隐性的混沌的语法和语义进行显性化。动态语法认为即使是最抽象的动词也具有“力的指向性”[2],语义也具有指向性,因而词性也是有方向性的。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静态的句子成份进行图示、拆分、换位、替换、删除,从而使语义和语法变得更加可视化。如:“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可拆分为“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可换位“马云涂颜料//在桌子上”“马云//涂在桌子上//颜料”“在桌子上//马云涂颜料”。语义指向是多向性的,“教室里充满了温柔的空气”中的“温柔”,语义既不指向“空气”,也不指向“教室”,而是指向了“人”。再如“圆圆地画了一个圈”“浓浓地冲了一杯咖啡”,语义动态分析,“圆圆”“浓浓”分别与“圈”“咖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可以将“圆圆”“浓浓”移动“圈”“咖啡”前做定语。——这样进行动态分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就一目了然了[3]。

二、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原则和根本路径

㈠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原则

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原则必须是重用法轻意义。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各种用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去背诵虚词的意义;学生背诵意义越多,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什么呢?既然是虚词,其语义已经虚化,纵然是有点意义,也是在语境中产生的,具有极强的临时性。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的“以”,教材讲成“凭借”,我们若是讲成“因为”,有何不可呢?

㈡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路径

虚词的用法具体表现两个层面:

首先是词性,若词性不同,则其用法必然不同;若词性不同,就认为其用法不同了,而无须考虑其意义是否相同。如,“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同样是讲成“因为”的“以”,这两个“以”用法难道是相同的么?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连词,其用法必然不同,根本不要考虑“因为”这个意义。

其次是词性相同时,再考虑其句法功能的不同。如助词“之”,可分为结构助词与音节助词,此时亦为用法不同;若同为结构助词,又分为取独、提宾、定中、定后类型。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宋何罪之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因此,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路径:先词性,后语法功能,最后才是语境意义。

三、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操作方法

实际教学中,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实现区别虚词的显性化,因限于杂志的排版,本文只好用文字表述动态语法区别虚词的思维方法了。

㈠用方向性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所谓方向性,前文讲述了动词动作的方向性、语义的方向性,其实句子信息也是有方向性的。并列式,并列的元素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我称之为无方向,位置可互换,如“蟹六跪而二螯”,“河水清且涟漪”。承接式,语义方向水平且一致,语义动作有明显的先后之分,不可互换位置,如“权曰:‘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递进式,语义方向不在水平线上,后一动作是对前一动作的深化或升华,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转折式或让步式,语义方向性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让步式,前一个动作未发生,方向为0,与后一动作作对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修饰式,语义在同一水平线同时发生,有主次之分,与承接的区分是没有明显的时间间隔,如“吾恂恂而起”,“恂恂”也是有方向性的。因果式,方向性前因后果,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假设式,前一动作在将来发生,动作方向为负,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用方向性区别词类,更为有效。凡连词皆为双向,凡介词皆为单向且向后指,凡副词皆为单向,指向谓语,凡助词皆为粘附,方向可认为是0。如,“秦伯说,与郑人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前一个“与”方向只指向“郑人”,不可换为“郑人与秦伯盟”,否则,语义大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前一个“且”双向连接,后一个“且”只管“偷”,单向。

㈡用聚合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⒈聚合用法相似的词,区别其细微差别,以更好理解各个虚词的语法本质。如,可以讲成“原因”的虚词有以、因、为、所以等;人称代词的有其、之、若、乃、尔等。

⒉聚合词类相同的词,比较其异同,以更好地用于动态分析。如,词尾助词有然、焉、尔、乎;音节助词有之、者;结构助词只有之、者、所。

㈢用换位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换位法就是将虚词进行调换位置,以凸现其用法。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于东山之上”可换位到谓语之前,而“于秦”是无论如何不可换到谓语之前的;“风雨兴焉”,“焉”可用“于之”替换后调换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㈣用删除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删除法是将要区别的虚词进行删除,看其是否可以删除,来凸现其用法。凡副词连词助词,皆可删除,而代词介词动词不可删除。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一个“为”不可删除,是介词,后一个可删除,是语气助词。“秦王恐其破壁”“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前一个不可删除,是代词,后一个可删除,是语气副词。

㈤用替换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替换法就是以用法相同的虚词互相替换,来凸现其用法。“而与以”“乎与于”“焉与之”“乃与则”,音节助词“之与者”,词尾助词“乎然尔焉”等,字形不同,但有些用法相同。如,“木欣欣以(而)向荣, 泉涓涓而(以)始流”“诸侯以(因、为)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或师焉(之)”“其闻道也亦先乎(于)吾”。

㈥用位置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位置法就是划分成分法,这是区别虚词用法最准确的方法。名词代词处于主宾定位置,动词一般处于为谓语位置,连词要连接两个部分,副词作状语,介词与名词一起使用作状语,助词只起粘附作用。如“开国何茫然”“大王来何操”“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一个“何”处于主谓之间,是副词,第二个是宾语,是代词,第三个具有表述性,是谓语动词。

㈦综合演练示例

区别虚词的用法,当上述单一用法有时不能完全区别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区别。以区别“焉”作为示例。“焉”字主要有以下用法,语气助词、词尾助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兼词。判别“焉”字的用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1.用“位置法”和“替换法”确定用法。“焉”字位置只有这样几种:①处于词尾,如“盘盘焉,囷囷焉”,这类“焉”相当于“然”。②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换法”区别出“代词”用法,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类“焉”相当代词“之”。

2.用“删除法”来判别“焉”字的用法。疑问代词都是不可以删除的;而助词和疑问副词都是可以删除的。③采用删除法先区别句首的“焉”,能删除的,就是疑问副词,不能删除的就是疑问代词。“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不可删除,是疑问代词;“割鸡焉用牛刀”,这个“焉”删除之后完全不影响句意表达,只是语气程度不同罢了。④采用删除法来区别句尾的“焉”,能删除且不影响句意的,就是助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使皇武子辞焉”,前个是兼词,后个是代词,皆不可删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个“焉”可删除,是语气助词。

⑤用“换位法”来判别“焉”字的用法,凡是兼词都可以换位到谓语动词之前,变为介宾结构作状语。如“然力足以至焉”的“焉”作宾语,不可换位到谓语之前,是代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焉”换成“于之”换位到谓语前作状语。

因此,用记忆意义去区别虚词,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势必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势必导致学生永远形成不了区别虚词的能力:我们必须清除学生对虚词意义的痕迹,代之“用法”。而区别虚词用法的最好方法是,基于动态语法分析的思维可视化呈现。

参考文献:

[1]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6

[2]王涛,从普遍语法到动态语法:一个范式的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6

[3]贾琼,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汉语句法结构[J],语文建设,2013.10

李先慧,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猜你喜欢

助词虚词代词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