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探析

2016-05-14雍欣

新闻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记者

摘要记者在新闻现场肩负着“群众的眼睛”的职责,只有把握现场,才能准确地传达出现场发生的真实场景,选择核心的新闻信息,配以相应的画面,这才是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匹诺曹》是2014年由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一名有着特殊才能的电视出境记者的故事,反映当今新闻记者的职业状态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值得讨论。

关键词新闻记者;题材选择;新闻事实判断;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雍欣,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一、新闻的题材选择:想看的新闻VS该看的新闻

新闻记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体现应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大问题、大事件的报道上要发挥记者本身对新闻的敏感性,为受众把好关,提供真实且全面又不失客观的舆论环境。以理性引导舆论,为受众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舆论环境,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报道的质量不可忽视,而记者的职业规范与素质是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匹诺曹》剧中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情节:男主角有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要告诉公司的另一名记者,问他想要先听哪个?对方选择了好消息,于是他知道自己得到了热门演唱会的门票。欣喜之余,男主角又把他得了癌症的坏消息告诉他。对方先是震惊,而后便责备男主角没有把这个消息早点告诉他。这是一个对于“想看的新闻”和“应该看的新闻”的形象比喻。显然,此处人们想看的新闻是获得演唱会门票,而人们应该看的新闻是罹患癌症,究竟哪个更为重要,答案显而易见。但在当下的新闻界却有不同观点,大众想看的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理由是这样的新闻具有关注度且具有传播性。诚然,这样的观点并非完全错误,我们也承认新闻只有被受众看到才具有意义,如果新闻没有得到受众的关注,它自身价值的发挥是会受到局限的。任何一本新闻教材中,都会提到新闻的“接近性”概念一新闻应该从生理和心理上贴近它的读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只要关注度高就是好新闻吗?只要迎合了读者的需要就解决了新闻的所有问题了吗?这就是一个关于新闻内容选择的问题。

如果记者不能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区别轻重、分清主次,单单以关注度为中心,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兴趣,而忽视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实问题,甚至是制造噱头,哗众取宠,新闻报道无理性、无深度、无责任、无底线、无聊以至无耻,那我们新闻工作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事实上这样的“唯关注度论”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打开报纸、电视、网页各种庸俗、媚俗的话题俯拾皆是,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二、新闻的深度挖掘:新闻事实VS新闻判断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表述,我们查找任何新闻资料均能找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的新闻原则,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具体的新闻信息时,却总容易将新闻报道、分析和判断混为一谈,这一点在《匹诺曹》剧中也有反映。剧中最具争议的记者宋车玉作为“首席女记者”,凭借其特殊的报道技巧,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她可以凭借一些细节牵动全国媒体与观众,然而在两个相仿的事件中暴露了她为了个人利益操控舆论。《匹诺曹》剧中宋记者在会上说到,“要想捉住大众的眼睛,吸引受众,就需要在新闻事实中加上影响性和传播性”,虽然这样的新闻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事实,但严重偏离事实真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新闻是客观可验证的事实,分析是基于事实本身,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新闻是理性的解释并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新闻判断是对利弊、是非作出的结论。哪些是客观真实的叙述,哪些是媒体的分析和判断,这些看似不难区分,但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下,如何把握似乎又在考验着每一位记者。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骤然变快,大众吸收信息数量增大,一旦报道不够客观准确,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势必会被媒体的力量无限放大。《新闻记者》每年定期整理出十大假新闻,假新闻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下与媒体记者对事实核对查证不够谨慎有关。为了夺人眼球的电视采访和追求刺激的新闻报道,造成了新闻的偏见性报道,如2014年发生的假新闻“浑水泡面事件”和“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媒体记者需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再考虑新闻影响性,媒体必须保证传播的消息真实可靠,避免错误的舆论引导,酿成社会悲剧。

从理论上讲,新闻报道需要做到客观,是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来看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实践中,人性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到新闻报道内容。媒体的报道自然会带着自己的主观,同时,受众本身也会以自己的选择、好恶和理解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再次加工,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作为一名记者,如何选择真相、尊重事实,如何基于事实进行审慎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真正做到“就事论事”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一般而言,从新闻报道的出发点来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新闻所报道的本身的事实,另一个是新闻报道后对舆论产生的影响。这两者一个是本体,另一个是延伸。新闻报道的难点正在于如何在这两者间把握这个平衡。这也是对每一个记者的挑战。如果新闻报道只是程式化地报道一个事件,那么必然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新闻报道显然是不合格的。换一个角度,如果新闻报道一味强调对新闻的加工,追求新闻的影响,从而使得舆论背离了事实的真相。那即是媒体僭越其职能,行使了不该有的权力,这也有问题。因此,每一个记者都应慎之又慎,掌握好其中的平衡,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艺术。

三、新闻影响力:新闻的“冷暴力”VS“热效应”

在电视剧《匹诺曹》中,男主角崔达布一直遭受着来自新闻报道的“冷”暴力,因为一则新闻的播出,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别人对他冷眼相看甚至侮辱谩骂,母亲因忍受不了歧视而选择自杀,他本人也为了能正常生活而不得不隐姓埋名。这样的痛苦曾让他对当年有意误导公众视线伤害自己的记者恨之入骨,因而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让她受到惩罚。复仇的怒火让他狂热,他曾一度隐瞒真相,想用不实的新闻报道来以牙还牙,但最终在公众的质疑与良知的拷问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剧中有一段关于新闻语言杀伤力的描述出现了很多次:“人们认为,匹诺曹只说真话;人们还认为,记者只会传达事实。但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因此他们必须小心且谨慎。遗憾的是他们并不懂得这一点。”

当新闻记者掌握这样巨大的能量时,他是否应当慎之又慎,认真反思新闻的播出能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呢?尼采说过一句话:与怪兽战斗的人,要小心自己也可能成为怪兽。这就是说当我们在运用新闻报道的武器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一定要对它的破坏力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防范它给当事人施加的“冷”暴力。

近几年中国新闻界出现了谣言风波,出现了种种闹剧,例如“海南毒香蕉”、“四川广元蛆虫柑橘”等事件,都是某些记者信口开河惹下的大祸。最终的结果是谣言四起,产品滞销,农民损失惨重,社会形成防御抵触的壁垒,这样惨痛的教训怎能不让人反思。

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有轰动一时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事件同样导致了肇事企业的破产倒闭,但倒下的是无良的企业,站立起来的却是公众的利益和行业的良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就是事件的报道者,同时他也因第一个点名“三鹿”而声名鹊起,成为中国新闻界的名人。而在“名人”光彩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他的求真务实、认真严谨。就在“三鹿”的报道播出前,即便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面对企业的公开点名,他仍然思索良久,因为作为记者的特殊性,笔下稍有闪失就会殃及无辜,甚至会让一个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正是这种慎之又慎的态度,为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让他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与简光洲不同,时下也有很多记者,他们同样爱搞“点名”报道,动不动就来一个“大胆揭露”,搞一次“率先点名”,以期搏个头彩抢个头功,从而达到吸引眼球快速扬名的目的,但在痛快的“点名”之前,他们忽视的恰恰是新闻的“冷暴力”,忽视了新闻报道可能给当事人、给社会良知造成的伤害和破坏。

与“冷暴力”相反的是“热效应”,在新闻宣传影响力的背后,许多媒体在社会责任和广告收入的冲突中,并不会选择前者,而是沦为虚假广告的帮凶。如今虚假广告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已引发“诚信株连”效应,导致很多顾客看到广告,便联想到坑蒙拐骗。典型的“兰贵人”化妆品虚假广告案,该广告极力宣传祛斑美容的使用效果,并运用电脑后期制造使用产品后的对比假象,刻意营造人山人海的抢购细节图。由于“兰贵人”案件情况极其恶劣,在政府媒体的监督下,生产商家被绳之以法。但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有很多利用新闻影响力来传播假新闻的不法商家,在新闻影响力的“热效应”背后,是一条分食蛋糕的利益链条。除了诚信丧尽的生产经销商,作为虚假广告的最终出口,一些见利忘义的媒体更是难辞其咎。

四、结语

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渐开放,国内媒体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堪与国际比肩。但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并没有跟上。特别是新闻人员违反职业精神、亵渎职业道德的案例多次见诸报端。这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对其公信力是严重的挑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因而受到严重挑战,要破解这一难题,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说到底还是应当正本清源、回归主题,让每一位记者都懂得尊重事实真相,遵从善良的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才能得到解答,面对的各种难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新闻记者
公示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我是新闻记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公示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