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2016-05-14孙婕

新闻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媒体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探讨、研究方向以及对该学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求全景展现在当前国内传播学界重要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研究专著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格局。参照当前西方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情况,可以进一步发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论、主要观点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明显的研究差异,这对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在中国传播学界的研究情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对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相

关理论研究的推进。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西方传播(媒体)批判学派;中国传播批判学派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婕,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福建泉州362021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批判学派,尤以欧洲的传播学派对社会文化的批判而备受关注,八十年代成为西方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影响和发展已波及世界各地国家和地区。旧前,西方批判学派有两个主要分支,即“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从早期西方传播学研究者们对批判学派两大分支提出的理论争论中的分歧意见,特别是在方法论、社会观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批判传统都有不同理解和看法上,可以说,批判学派的两大分支的关系长期是趋于两极化、对抗性的,在几次重要的学术交锋中尤为显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多元的传播学研究视野中,国内传播学研究者们才逐渐关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研究,本文重点考察国内传播学者们对该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批判论述的研究情况,为此以国内传播学研究者们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著作的翻译、在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情况为主,通过对文献研究为分析手段,特别是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所收录相关期刊的发文,考察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相关理论在国内传播学研究中的总体情况。

一、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本体论方向的研究

中国学者们对西方传播学的传统学派,即主流研究的北美经验学派(行政学派)都比较了解。然而,二十世纪后半期至今,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为主的批判学派在西方传播学术领域中颇有建树。如郭镇之教授提及的:“过去,我们通常认为批判学派源于欧洲,特别是英国以文化研究标志的,但文化批判只是批判研究的主要一支,而另一主要的分支起源于北美,以更加宏观的构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传播学者们较为热衷于借鉴西方的“文化研究”学派,出现了诸多该学派的相关译著与个人研究专著,特别聚焦在媒介和电视研究方向的;然而,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该学派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的引介就有所欠缺,能够搜集到的主要译著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北美分支的代表人物:[加]文森特·莫斯科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利与赛博空间》、《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美]赫伯特·席勒的《思想管理者》、《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美]丹.席勒的《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美]爱德华·s.赫尔曼、诺姆·乔姆斯基的《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美]贝帝格的《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此外,还有些许引介该学派欧洲分支研究者们的著作:[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等。

考察近十年来,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们(包括港台)的个人研究成果,不得不提到的是加拿大华人传播学者赵月枝教授,其最先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相关理论引入中国传播学界,称得上是国内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启蒙”研究者。赵月枝教授,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做出阐释,还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于相关理论上的交流与拓展,最为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媒介传播的实践情况,完成的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著作《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学术界基本上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同于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研究路径和学术前沿这些方向,结合具体媒介案例对帝国时代下的世界传播发展情况深入分析。

赵月枝教授尤以对美国报业、新闻的发展以及欧美广播电视方面关于意识形态、民主、公共利益的热点问题探讨为主,可以说理论创新点是基于世界传播结构中透视中国传播、媒体发展现状,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视角中考察当代中国报业发展中商业化向集团化的转型、商业化的逻辑与意识形态控制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涉及于全球化语境中思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业历史、政治经济与话语权等关键问题的转变;从跨文化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试图建立对中国传播体系经历的变革、对产业的宏观分析框架;在新媒体的发展语境中,对中国“数字革命”中所谓“鸿沟”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是赵月枝教授在汲取西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迈思关于科技、政治的批判论述,深入对中国信息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关内容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逻辑的批判,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市场逻辑、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粗略总结。

赵月枝教授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还有《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下册,2007),虽然该书无法囊括所有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范畴以及相关研究议题,但是至今仍是较为全面的从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经验成果方面,对欧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思索,特别是在广告的权力与受众商品的塑造、产权与控制、资本主义整合的全球、民族与本土动力,转型的场域、能动性与进程等问题上,全面建构了该学派批判性的阐释路径。赵月枝教授与该学派北美重要理论家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以及个人英文著作Democratizing GlobalMedia?One World,Many Struggles(2005,),GlobalCommunication:Toward a Transcuhural PoliticalEconomy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其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诸多学术文章,得到国际传播学界的广泛认可。

国内学者们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曹进、郭镇之教授颇受赵月枝教授的学术影响,也属于给国内较早开始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专家,他们聚焦于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批判理论的本体论研究,以及对该学派史、研究路径的梳理,亦或对该学派的欧美奠基者们,如达拉斯·斯迈思(Dallas Walker Smythe)、郝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丹·席勒(DanSchiller)等的代表性观点的分析与阐释。

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一批传播学青年学者专注于该学派的相关理论研究,刘晓红的《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专著,试图全面提供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研究景图,通过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理论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梳理,以求对重要理论做梳理和诠释;此外,该学者在重点学术期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及其博士论文都涉及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发展的研究以及对该学派重要理论的全面梳理,涉及与另一主流分支一“文化研究”的关系探讨,重点对传播批判学派两大分支各自研究的话题、理论发展的揭示。有的研究者关注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在“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两大分支从对抗走向联合,对两大分支相关理论借鉴的深入探讨。此外,也有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系统梳理,重点是关注该学派北美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阐述,在后续研究中着重对该学派北美分支的代表人物如何通过政治经济的路径阐释“文化工业”的发展,对该学派重要学者郝伯特.席勒的传播思想全面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对他提出的“媒介帝国主义”、批判“信息自由流通”、“文化宰制”思想进行重点阐释,强调郝伯特.席勒的思想于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发展中作出的贡献。

有学者指出当前国内学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特别是关注该学派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对两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分支的理论探讨是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特别是对于两大学派思想理论的分歧以及值得互相借鉴的方法论研究的理解。由此,提出从哲学根源上把握寻求两个批判方向不同的立场,找到共识,强调为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撑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学者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概念出发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阐述“文化产业”的理论,指出了“文化工业”的定义演变,从而一方面强化了该学派在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中的学术使命。

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以及相关论述的梳理和阐释,有学者专注对该学派北美分支的代表人物之一加拿大经济学开创者哈罗德·亚当斯·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相关研究,对其两本重要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中涉及的重要思想分析和论述,指出当前多数研究者者看到的仅仅是伊尼斯的传播媒介理论,往往忽视其关注其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研究提出的观点论述;有学者在其著作《纪念还是继承?重读郝伯特·席勒》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作出全面引介,对媒介中立、跨国媒介、公司资本主义、信息社会和全球化发展的批判性思考出发,阐释该学派北美重要思想奠基者一一郝伯特·席勒的理论贡献,较为突出的是在研究中结合当前全球报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借鉴希勒提及的观点透视当前媒介发展现实意义。

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著名学者丹·席勒思想的梳理,有学者重点理解与论证其提出的“信息”资本积累,通过解构“信息”,从而进一步阐释丹·席勒(Dan Schiller)的所谓“拜物教”资本论的解读及其观点。还有不少学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斯迈思及其重要理论“受众商品论”的思考。有学者对该学派鼻祖斯迈思(Dallas Smythe)对美国和加拿大传播政策、传播工业扩张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的思考,认为他的理论推演和批判精神影响了一批学者。有学者看到当前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的普及和发展之中催生了受众、媒体、广告商之间更深层次的互动,重新思考斯迈思的提出的“受众商品论”。还有文章涉及对“受众商品论”探讨的,是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中“受众商品化”和“注意力商品化”之间关系。

由此来看,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相关理论著作引入中国传播学界研究发展至今,国内的学者们通过译著撰写了一批较为全面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著作,对该学派著名西方学者的思想进行深度阐释。此外在对学术期刊上关于对该学派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不少文章都重点提及赵月枝教授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引入国内传播学界起到重要影响,也能发现除了赵月枝教授对该学派理论研究以及对方法论的运用分析实际案例之外,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是停留在对理论梳理的初级阶段。从中,我们尚未看到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域下对国内特别的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权力结构深入对文化传播现象探讨的框架。因此,可以说大多涉及该学派本体论的研究是局限在对理论的引介之上,之中也重点落在对该学派北美分支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梳理,忽略了一批该学派在欧洲学者的重要思想,如格雷厄母·默多克(Graham Murdock)、彼得·戈尔丁(Peter Golding)、菲利普·艾略特(PhilipEliot)等人,他们为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开拓领域,所探讨的主题几乎涉及到了该学派早期研究至今发展的各个方向,但对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的著作几乎没有。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视域下的相关研究

(一)关注于文化、媒体产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该学派北美著理论家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教授指出随着大众媒体在文化政治经济领域的分量逐步增加,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于媒体领域的探讨研究占据主要位置。英国媒体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fDavidHesmondhalgh)在其《文化产业》(The CuhuralIndustries)著作中也提及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媒体产业发展情况。当前,在一些国内学者对该学派的研究中,也逐渐对该学派的本体论对于分析文化、媒体产业的研究提供出全新的批判视野的关注,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国媒体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析。

有学者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情况的反思,通过对电视节目内容、广告与节目错位关系的思考,对频道化、栏目化的发展作出阐述,指出中国电视在不断改革和实践中于公共服务方向发展的缺陷。有学者尝试进一步探视在当前跨国传媒集团冲击下的中国传媒业的整合和转变,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寄予对中国传媒从管理、体制、公共服务、法规完善等方面的改革期望;在国际媒体产业发展背景下,考察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媒体体制。赵月枝教授对八十年代以来欧美广播电视市场化的一系列改革的论述,就从市场化与公众利益、传播民主化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西方学者对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所跳出的思维定式思考.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中考察美国广播电视业的所有权集中化现象,国内学者指出西方媒体与政治家极其资本家阶级所形成的共同利益,重点论述电视对公共服务方面所产生影响值得引起重视,并以此审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广播电视业商业性与公共利益方面的平衡关系,提出对借鉴美国媒体发展商业化、集中化的发展以加强结构管制。

(二)对中国电视发展的批判性思考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想来考察当前国内电视荧屏上各种综艺节目,特别是涉及论述节目制作、节目内容与全球化、国家的传播政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受众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了当前我国娱乐节目制作中唯收视率的突出问题,对当前我国媒体产业的商业、权利逻辑以及公共服务的问题深入剖析;有学者探视到当前中国媒介发展娱乐化表象下所隐藏的危机,强调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们对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化与公民受众权利关系的论述,借鉴相关思想理论分析“受众商品化”与公共利益的问题。2010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下发“限娱令”,限制娱乐节目在频道节目播出中的所占比过高的情况,有学者从制度角度,解读“限娱令”背后的政治经济张力,指出颁布的政策举措可以看作是调整市场化运作中与社会效益、政治功能等不同力量之间的冲突关系。

诚然,中国电视格局的形成与政府的管制政策息息相关,有不少学者考察央视与省级卫视发展的布局,结合发展案例探析。如选取代表性的省级卫视和边疆省份卫星电视频道,有学者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从政策、经济层面的透视,揭露资本与权力控制下的省级卫视如何最大化实现电视产品的价值,也提出反思省级卫视经济效益与传播权的问题。还有学者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对央视二套的改革变化从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角度的探析,提出在全球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经济基础、国家与企业全力、社会关系等因素直接影响并塑造电视频道的发展。此外,有的学者关注当前国内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故事化、生活化、娱乐化现象,站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思想理论视域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出现了较新的视角,以此思考新闻模式被转化的制作与传播,直指当前资本主义新闻企业的运作模式制造出来的新闻模式。纵观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变化,也有研究者尝试从社会、政治经济相关动因出发探析,以此创新性提出了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拓展对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研究。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广告发展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学者文森特·莫斯可提到:“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分析媒介和传播系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密切,亦即媒介与传媒系统及内容是如何强化挑战和影响现有的阶级与其他社会关系,并强调经济因素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关键作用,审视所有权,支持机制(广告)和政府政策对媒体行为与内容的效果,强调结构性因素在劳动过程对传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广告和相关的媒介活动,不少国内研究者关注在受众商品化与广告关系的研究方向。

有研究者指出该学派的理论家们在早期研究中就将视点落在传播媒介内容与受众商品化的研究,因此借鉴该学派的批判理论进而试着读解广告传播过程于商品生产精神层面意义的过程、物理商品生产过程两者所构成的“商品”生产系统。有学者以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中“买与卖”的问题为案例,运用受众商品论透视移动公交广告的结构、生存发展。也有学者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探析权力关系制约下的广告生产、流通与消费、社会观念运行的广告机制,强调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为广告研究提供了一种社会理论、历史主义观点和社会平等价值观为主线的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解释广告文化的意义。对于当前国内电视上的综艺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内容产品充斥着植入式广告,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商品论”的理论视角解读,探讨受众作为商品与植人式广告的微妙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视角能够更深入了解植入式广告的特点。

(四)版权文化研究方向

美国学者罗纳德·V·贝蒂格(R0nald V.Bettig)教授的奠基之作一《版权文化一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揭示版权保护已成为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的渠道,批判质疑现有的版权法以及所形成的版权文化。国内学者曹进、杨琪借鉴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家对版权问题的批判性观点,从版权权利的支配、版权的效率悖论、国家和法律的角色等方向出发,强调《版权文化》著作中的论述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护本土知识创造的合法利益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也以此为参考思考当前中国版权界盲目的迎合版权贸易,放弃本土知识力量的培育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的现象。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现象,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解读,质疑现有的版权引进在对版权拥有者权利的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利益和创造积极性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揭露版权贸易的商品经济力量是如何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文化殖民”;关于版权贸易的逆差问题,有学者通过审视我国的出版贸易逆差,提出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框架内思考涉及到版权贸易作为经济与文化殖民关系再生产、版权的效率悖论与国家角色的问题,能够更为清晰地理解和认识版权贸易逆差的困局,这是当前国内广告学研究中的一个全新视野。

(五)新媒体发展方向的研究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该学派欧洲分支的代表格雷厄母.默多克(Graham Murdock)、彼得·戈尔丁(Peter G0lding)教授批判性思考新媒体的发展问题。随着国内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博客的兴起,有学者逐渐将视点转向对新媒体微博事件的探讨,如对微博背后隐藏的控制力量的研究,从微博商品化的运营模式着手,指出微博受资本和权力的控制与制约,以“公共生活”为切入点,解析微博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变化,就公众享有的权利以及对公共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深入探讨。也有学者以微博事件为例探讨,采用文学批评与文本解读的方式,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框架下探寻微博如何承载、消化、传播,如何使被争论的议题成为优先,深入探究微博与中国的社会行动或网络公共争论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更为宏大的文化政治、思想争斗与社会分化、转型等议题。

三、对当前国内传播学界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研究的思考

当前国内传播学者在对传播批判学派的研究中,逐渐重视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这正是意识到在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以批判性观点来讨论文化与社会权利、传播政治经济的关系。1957年以来,IAMC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Communication Research)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作为传播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之一,其中最负盛名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分会(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Session),汇集了本领域当前最有影响的学者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就致力于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批判理论探索与研究。

然而,十多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研究者们熟知并参与传播、媒介批判学派研究的仍是少数,参与诸如IAMCR这样国际传播学会议的中国学者较少,往往都是以美国、欧洲学者为主。可以说,我国的研究者们并没有真正与国际传播政治经济学界的研究接轨,从目前国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研究来考察,依然属于一个较初步的研究水平。国内学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思想脉络进行系统认识与梳理,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但缺乏将该学派西方研究者提出的研究范式、从方法论视角出发引申到中国的媒体发展情况,结合具体案例就具体问题深入探讨,并且在具体问题研究中与“文化研究”中的论述展开对话。

值得肯定的是,国内赵月枝、郭镇之、曹进等几位著名学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于国内传播学界发展所起到的引介作用,特别是赵月枝教授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该学派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她与国外著名学者丹.席勒(Schiller,D.)共同就中国媒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是该学派于国内传播学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诸多国内传播学者因为与西方该学派的研究者保持一定良好的关系,在基于国外学术经历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研究,但在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在跨界、跨领域与西方学者合作的机会明显较少,多数局限于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北美分支的代表人物的理论梳理,忽略了对该学派欧洲分支的一批重要学者们的批判观点和理论的借鉴学习。

通过搜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从中发现国内研究者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研究的期刊文章大约163篇,其中包括硕博论文。近年来有不少青年学者学习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视角,以此尝试探索当前国内媒体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和相关文化现象。诚然,在西方传播、媒体学术界就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中的不同分支间理论发展就存在多次争议,其中就曾围绕“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力量是否是对媒体产业进行客观分析的唯一的、合适的,进行了多次探究,并且与“文化研究”有过多次对话。当前国内研究者们也逐渐深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框架,借鉴相关批判理论以探析中国的文化产业、电视媒体、电视机构、广告、版权、新媒体发展方向出现的问题,涉及到媒介权利、传媒集团化、媒体公共性、媒体改革、受众传播等论题的研究。在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中有一些值得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理论和研究思路进行分析的课题,有学者出现了采用其它自创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西方学者们结合方法论的研究对如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行业公司所有权、控制权深入媒体产业的经济结构、政策、法规等对媒介的影响,就媒体行业如何制作以及如何通过媒介推销产品给观众等论题的研究,尚无涉及。而诸多国内学者热衷于”文化研究”的,却从未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研究建立对话,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站在自己文化的脉络里建立的独特理论视野。

当前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者们将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媒体行业发展的整合过程中涉及到的跨国家、跨文化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鸿沟”问题,特别是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欧洲分支的主要力量,如英国的代表学者多关注于新旧媒体产业的研究、新媒体发展的连续性。必须看到,当前国内学者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理论研究,积累有限,也较为薄弱。但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们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方向所有关注。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