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鉴赏》课中“诗画一律”的艺术规律解读

2016-05-14申剑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解读

申剑飞

摘 要:本文对《艺术鉴赏》中“诗画一律”的艺术规律进行了解读。中国美术史上首先提出“诗画一律”观点的是苏轼。苏轼在提出“画中有诗”的美学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诗画一律”的著名论断。诗画一律揭示出诗与画的亲密关系和共同规律。

关键词:诗画一律;艺术规律;解读

中图分类号:J0-4;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56-01

诗画一律,由文人苏轼首倡。文人画的鼻祖,恰是神韵诗的鼻祖王维。他们论画不重模拟自然,追求写神。元四大家的吴镇就说过:“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文人作画,自然会把诗文中的材料,运用于绘事。诗中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多有。于是文人画中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自然也就带有诗的气韵。谢赫论画六法,第一法即“气韵”,文人画最讲究的,就是“韵外之致”,这又与神韵派诗的旨趣相契合。

一、概念界定

诗画一律。中国美术史上首先提出“诗画一律”观点的是苏轼。苏轼在提出“画中有诗”的美学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诗画一律”的著名论断。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吟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一律最直观的体现,是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同时被安排在画面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画彰诗不能描摹之景物,诗补画难以传达之旨趣,可谓相得益彰。

二、“诗画一律”的艺术规律解读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出诗与画的亲密关系和共同规律。“天工”,天然工巧之意;“清新”,即清美新颖。概括之意就是自然清新。诗与画都强调要有意境,都要求通过真实而具体的典型形象来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以激发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共鸣,从而产生艺术的魅力。所以,他们的创作都要自然清新,这就是诗与画之间一条重要的共同规律,当然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一条重要的共同的艺术规律,因为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条规律表明诗与画的结合有着共同的基础,不仅有结合的必要,而且有结合可能。“诗画本一律”,或者说“诗画同源”,它们情如兄弟,它们的结合是理所当然,势在必行的。正如潘天寿在《诗与画的关系》一文中所说:“诗与画是怎么的关系呢?”依我看,诗画是同源的,是姐妹的关系。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客观的事物的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致、情味等。”所以,“诗和画是同一来源的”,“不仅诗和画是同一来源的,各个一是都是来自一源的,源是同的,自然都是相通的。”

苏轼“诗画一律”美学思想的提出,曾经引起后人的议论纷纷。有些人未能理解苏诗的深意,以致提出种种非议。南宋就有人诘问道:“不以形似,当画何物?”清邹一桂批评得最为尖刻:“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犹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空钩意钓,岂在鲂鲤。”亦以不能奕,故作此禅语耳。又谓写真在目与颧肖,则余无不肖,亦非的论。宋郭熙亦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东坡乃以形似为非,直谓之门外人可也。”(见邹一桂《小山画谱》)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表示理解与赞赏,并为之辩护、如宋费衮《梁溪漫志》说:“此言可为论画作诗之法也。世之浅近者不知此理,做《月诗》便说明,做《雪诗》便说白,间有不用此等语,便笑其不着题,此风晚唐人尤甚。坡尝作《谢赐御书诗》,叙天下无事、四夷毕服、可以从容翰墨之意……”金朝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然则坡之论非欤?曰: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世之人不本其实,无得于心,而借此论以为高。画山水者,未能正作一木一石,而托云烟杳霭,谓之气象。赋诗者茫昧僻远,按题而索之,不知所谓,乃曰格律贵尔。一有不然,则必相嗤点,以为浅易而寻常,不求是而求奇,真伪未知,而先论高下,亦自欺而已矣,岂坡公之本意也哉?”其实,苏轼在这里只是强调绘画、作诗都不能停留在形似、切题的入门水准上,而应该进而追求“神似”的更高水准、如果绘画只追求形似,作诗只追求切题,就不能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永远只能停留在低下的水平上、苏轼在此先将诗与画相提并论之后,再将二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就打通了诗歌与绘画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界限,之处它们共同要求就是“天工与清新”, 超越形似以达到神似,以臻形似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他提出的这个理念实在是超越时空的高明之见,也体现出作诗技巧的高明之处。

苏轼诗画一律的审美思想在他的诗文中屡见不鲜,如《题王维画》:“摩诘本词客,亦是名画师”; 《次韵吴传正枯林歌》中,“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从以上这些诗文不难看出,苏轼将画师与诗人比作各有千秋的春兰秋菊,脱俗的画师也能象诗人一样在画中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与情趣。可见诗画相通、诗画一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