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别样风雅
2016-05-14赵小秋
赵小秋
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于东坡词的关注,大抵集中在其豪放词之上,对其旷达豪迈的词风称扬备至。其实在苏轼一生三百余篇词作品中,婉约风格的词作是占了三分之二的,但这些词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婉约词,而是对传统婉约词有一定程度上的革新。所以仅仅用豪放来概括苏轼词风有些不妥当,他在婉约风格词方面有甚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立足于苏轼作品本身,结合前人评价、创作背景、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对苏轼婉约风格词的艺术成就进行略探。
关键词:苏轼;婉约;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01-03
一、豪放与婉约的断想
苏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通才”。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多姿多彩,联想丰富而自然恣肆;他的诗词刚柔并济,超妙清雄;他的书法《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还是“设计家”和“美食家”,他设计出了子瞻帽,发明了流传至今的名菜——东坡肉。尤其在词作方面,一曲“大江东去”流传千古,令无数人叹服,他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豪放词历来也极为人们关注。苏轼的《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五十余首,但豪放词在其中所占比例仅为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以豪放词名于世的苏轼词作品中,婉约风格的词作是占大多数的。
词这种文体起源于隋唐之际,是一种俗文学,起初是诗人写来作为娱乐消遣的,所以并不为人所重视,被称为是“古诗之苗裔”的“诗余”,自古也有“诗庄词媚”的说法。关于词派“婉约”与“豪放”之分,最早见于明代张綖的《诗余图谱》,他把苏轼列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如今看来,豪放无疑是苏轼词极具代表性的风格,但是就数量来说,苏轼的豪放词在其全部词作品中并不为多。
提到婉约词,不可不说柳永,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谓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提到柳永和苏轼,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所记录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由此可见,柳七公子和苏大学士的风格在世人眼中,着实相去甚远。很多人以为这个故事是在赞扬苏轼的豪放词风,其实不仅并非如此,而且这个故事还多少有些讥讽之意。因为在当时词的演唱形式就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唱的,从未有关西大汉来唱,所以王水照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讲时提到这个故事时,说这个故事表现的是幕士对苏东坡一种友好的调侃。
然而,贺裳在《皱水轩词荃》中如是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说明苏轼也是可以写出十七八女郎执板而歌的婉约词的。
沈祖棻女士在《宋词赏析》中提到:苏轼以多面手的姿态出现在北宋的文坛和艺坛。也正如她所说:豪放,对于他来说,虽然是有代表性的,但并不是唯一的风格。一个在诸多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家,不可能只囿于一个风格,他的风格必然是多变的,苏轼词风的多样化具有异量之美。
二、苏轼婉约风格词分类品评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历任凤翔府签判,杭州通判,知密、徐、湖诸州。元丰中,被指控讥刺新法而下狱,后贬居黄州。元祐中,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改知颍州、扬州,还,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再知定州。绍圣初,坐讪谤贬惠州,徙儋州。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苏轼才情奔放,但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贬,两次召回,人生跌宕,最后卒于归途。他的创作体现了在面对不同人生境遇和抉择时,他对当下的诸多情感态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必定有着深切而细腻的情感,才能将他的感知用作品去表达,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苏轼的豪放词关注较多,对其婉约风格的词作没有过多深入的探讨。本部分拟从仕途隐逸词,咏物词,闲情词,爱情词、送别词等方面对苏轼词中风格婉约的词作进行探究,阐发其艺术魅力。
(一)仕途隐逸词
中国古代的文人,无不面临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出仕和隐退,二是生与死。苏轼同样也是如此。出仕与隐逸所关系到的是社会政治,在面临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时,他几经坎坷,心境亦是几经变化,从他的词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弯残月清冷地挂在疏落的桐树枝头,更漏声声,时将入夜,人声初静。有谁堪见幽人孤独孓然一身往来?如同那天际缥缈离群的孤鸿。闻声惊起回头,无限怅恨却无人知醒。拣尽片片片寒枝却始终不肯栖息。独处于寂寞的沙洲倍感清冷。笔意寂寥,浸透词人如孤鸿般无处容身的清高和苦寂。
清人黄苏在《寥园词评》中评价说:“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阕,专就鸿说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此词清远脱俗,而不流于单薄,个中别有蕴藉。“我”完全化入到对象物之中,形神兼备,是写人还是写鸿,难以分辨。 无外乎黄庭坚评此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二)爱情词
苏轼爱情词中最为人知的便是那首悼亡词——《江城子》,词中描写夫妻情深却阴阳两隔,令人无限怅恨,浑觉凄凉入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被称为是“千古悼亡词中的异彩”。在此之前,悼亡之作,最早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后有元稹及李商隐的悼亡诗作,而写词悼亡的,苏轼是第一个,因此也被称为“千古悼亡词第一人”。
苏轼的妻子王弗,端庄知礼,才德贤良,十六岁时嫁与苏轼为妻,成为苏轼的贤内助。夫妻情深意笃。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王弗卒于汴京,年二十七,后归葬眉山。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距离王弗去世已是十年。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这样评价:“真情郁郁,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序曰记梦,将词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的空间交错一体,悲喜生死真幻交织。没有什么是真正能够跨越生死之愁的,相逢之喜与永隔之悲,现实的孤坟千里与梦幻的轩窗梦回,无比凄凉心悸。苏轼用一幅包孕万千的画面 ,来表现对亡妻真挚而深沉的爱,含蓄而深情。
此外,苏轼的爱情词也有表现极其细腻的情思。比如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清新婉约,上片写景惜春叹韶光流逝,下片写人,抒发感伤情怀。由绿水人家、枝上柳绵可知上片是写江南的春景,青杏小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春已阑珊。春天的意味宛如刘树上的棉絮,越来越少,暗含春光逝去之意。世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也。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而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透露些许释怀。唐圭璋《唐宋词选注》:此词本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三)闲情词
苏轼的闲情词作,主要描绘田园风光、农村生活的闲适,或者反映闲雅的情致,格调淡雅清丽,十分清新可喜。
浪淘沙 探春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此词是一首格调清新的游春闲情词,作于熙宁五年,苏轼时任杭州府通判。首句写试探春情,绕有意味。唐宋风俗,正月半后,住在城里的男男女女,喜欢到郊外游玩饮宴,这种活动就叫做“探春”。词人看到近郊红杏出墙,群芳回春,远郊确雪霁天晴,梅花初绽。城里城外,风光不同,洋溢着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
闲情词中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太守,笔触亦伸向农村。他以清丽之笔,乡俚之语,描绘了田野农家的自然风光,呈现出明朗喜庆的景象。活跃在这趣味盎然地的图景中,有“黄童白叟聚睢盱”,有古柳树下买黄瓜者,有“隔篱娇语络丝娘”,还有三五成群,为争睹使君而踏破罗裙的少女,生动而又颇具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苏轼也有不少少女闺阁闲情词作,如:
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给人以初夏凉风之感,娴静雅致。上片写景,清新淡雅。绿槐高柳碧荫清凉,新蝉初鸣。熏风伴着弦音,纱窗下水烟缭绕,棋声落下,惊起昼眠的人。下片写人,别有深意。微雨初晴,清风把新长的嫩荷吹翻卷叶,榴花本就红艳,经雨一洗,更是花红胜火,愈发明艳。此时的少女于闺阁之中百无聊赖,用纤纤玉手撩拨玉盆中的清水,看水珠碎又复圆。
初夏时节闺阁的情致跃然纸上,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写闺情而不著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
(四)咏物词
苏轼在《文说》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用泉水流经石山随之变化,来说明自己的创作亦是随物赋形,贴切而自然。而这一特点,在他的咏物词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咏物词中,苏轼并不十分注重对景物本身的细腻刻画,而是更注重神韵,从而借物言情,以物托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他的咏物名篇,当属《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和好友章质夫所作的答和之词,情调哀怨,缠绵凄恻。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杨花漫天飞舞,纷纷飘坠,竟无人怜惜,忍看酿就春色,装点春光的美好事物的凋零、陨落。字里行间正寄寓了词人那种万感交集,内中无主的深广忧愤。“抛家傍路”既是杨花的真实写照,也映现着词人才难为用,一任漂泊的逐臣迁客的现实处境。他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漂泊彷徨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沈谦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有人评价:“这首词可以达到了“穷物之情,尽物之志”的审美极致。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认触。共粉泪,两簌簌。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沈雄《古今词话》中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至,而秀兰迟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却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词的上片写佳人的贞静脱俗,,下片极力咏石榴花的艳丽文静,自甘幽独,而不愿与浮花浪蕊为伍。用华艳的形象和缠绵的曲调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情怀。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曰:此词写来极迂回缠绵,一往情深。丽而不艳,工而能曲,毫无刻画斧斫之痕。
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作于绍圣三年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七月十五日,苏轼侍妾朝云病逝,此词即为悼念朝云所作。
梅花到处都有,而词中瘴雾是为岭南独有,绿毛幺凤也是岭南的特产,由此可知,词人所咏,是位于岭南的惠州梅花。当年苏轼南迁,周围侍从纷纷离去,朝云却以柔弱女子自身,甘犯瘴雾及其他艰难,常伴苏轼左右,实为不易,且又为苏轼知己,因此苏轼用玉骨冰姿拟之。花如人,人似花,写花,写人,达一妙境。
上片以玉骨、冰姿、仙风写梅之风骨,以瘴雾、绿毛幺凤反衬美化的高洁美好。下片素面,洗妆不褪唇红写了梅花的天生丽质,不与梨花同梦则显示出梅花的高洁风骨。字字写梅,而又句句写人,以梅花的神韵风骨,来描写朝云的冰姿玉骨,超凡脱俗。明代评论家杨慎《词品》说古今梅词,以此词为第一。
苏轼的咏物词,自然切近,意在言外,表现手法多样,随物赋形而更兼神韵,极富有创作个体的主体精神气质。又如咏荔枝的《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咏荷花的《荷花媚》“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五)思归送别词
苏轼交游广泛,且因政治原因常年辗转于各地,留下了不少思归送别词作。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词作于密州任职期间,超然台是密州北城之台,本旧,后修葺,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苏轼作有《超然台记》,明无所往而不乐,超然于物外之意。 此词中“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为写景名句,济南大明湖名联“一城山色半城湖”即是脱胎于此。词由两首望江南组成,称双调或重调。上片写景,下片生情。春雨春花 烟雨朦胧城,望极春愁,思乡情起,由异乡之景,抒发故乡之情,但是从想象回到现实,又想到新茶春酒伴春光,何不细品?超然之韵神逸,情景交融,声调流美。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四月,当时词人离开杭州已半年,题序为代人寄远,实则用“代言体”的表现手法借思妇口吻,写自己思归杭州之感。离别杭州时,大雪纷飞,如风中杨花,而今春日杨花,飞白似雪,词人却仍旧未踏上归途。使人联想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令人顿感怅然。思归不得,只有将情愫放在酒中,卷上珠帘,邀明月共饮。可怜月中嫦娥偏爱梁间双燕,将月光洒在画梁上,却不理睬词人的邀约。构思巧妙而含蓄,意味悠远。
《更漏子 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空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此为送别词,宋神宗熙宁七年十月,作者在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作此词。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作类比赞颂孙巨源的清明辛勤,得到当地百姓景仰。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词人想象,古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二人送别之处出发的。但是,客槎有来有往,与友人孙巨源一别,却不知何时是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情意绵长。
此外,苏轼还有一首词《永遇乐 长遇别时》是怀念好友孙巨源的: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这首词深情蕴藉,刚柔并济,底色清丽超然,和婉雅正清和,着实让人感叹:如此牵情,何输柳永?
三、结语
苏轼的婉约风格词别具高格,与传统意义上的婉约词颇具不同,王水照先生在《苏轼豪放词派的含义和评价问题》中说道: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
苏轼的婉约风格词构思精妙,抒情细腻,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造诣上来说,都丝毫不输于其他以婉约词名于世的词人,但同时,苏轼婉约风格词与其他词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他改变了传统的刻红剪翠,绮丽缠绵的表现手法,更添清丽婉约,另一方面,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更全方位的表达了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因此可以说苏轼婉约风格词作,是对婉约词的一种革新,他的作品或清婉含蓄,或清新脱俗,丝毫不输于其他以婉约词名于世的词人,苏轼的婉约风格词如一股清流,确实有别样的风雅趣味。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朱靖华,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6]沈祖棻.宋词赏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郑园.东坡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