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老炮儿》的叙事艺术解读

2016-05-14谢茜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老炮儿

摘 要:《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情节点 电影叙事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标识,从《茶馆》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老炮儿》,时代在更迭,人物在成长,故事在发展,导演的视角在丰富,唯一不变的便是影片中浓浓的北京情怀。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正是以这种不变的北京情怀投射出在时代的变革中对于北京、对于北京人的一种思考。

一、影片结构

“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1]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由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所串联起来的,从根本上是由无数具有相关联性质的“情节点”构成的。而在这些情节点中,有三个情节点最应该引起关注,即“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这三个情节点分别是电影叙事的开头、高潮与结尾的标志。更为详细地对其进行阐释:情节点Ⅰ表明了故事中的社会环境、叙事时间以及人物关系基本交代清楚、故事的基本矛盾基本确定并奠定了电影的语言风格与叙事风格。与此同时,足以紧密地引起影片故事的发展。情节点Ⅱ是一部电影中仅次于情节点Ⅲ的存在,它的出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成长,已经有了明显的成长轨迹,故事的基本矛盾已经按照艺术的发展规律逐步推向高潮。情节点Ⅲ对一部影片至关重要,它是决定影片艺术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出现则表明电影叙事高潮的出现,影片由此走向结束。至此,电影开头所营造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人物性格的塑造得以完成,主题在此得以升华。

《老炮儿》全长137分钟,它的故事结构游走于常规结构与非常规结构之间。在传统的戏剧式结构之间融入了生活流式结构的某些特点,使得影片在保持传统戏剧张力的同时更多地融入生活,彰显生活的魅力。

胡同、鸟笼以及具有北京味道的北京方言,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一个关于老北京人的故事。教训小偷、教训问路人、掌掴城管以及借钱保释闷三儿,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仗义局气、讲规矩、以理服人的老北京人。一系列具有生活气息的零散但相对完整的情节,构建出以六爷为核心的人物关系——六爷与晓波之间的父子线、六爷与话匣子的情人线以及六爷与闷三儿等人的兄弟线。在构建这些初具叙事形态的线索的同时,故事中基本的感情矛盾已经初步奠定,即六爷与晓波之间的感情较量。至此,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Ⅰ“晓波被绑”出现,在结束影片的开始部分的同时,把影片的叙事引入“六爷救子”的发展情节之中。

影片的发展部分其实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六爷与晓波的情感线、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这两条线一条作为影片的外在框架,即两个世界、两种江湖、两种秩序的对撞;一条则是影片的情感线也是在剧本创作中具有典型性与戏剧性的线索,即传统父子关系的一种对抗。这两条线索相互作用,合情合理地统摄在一个主题之下,共同构成影片的发展部分。父子之间的关系由对抗到松动再到“杯酒释前嫌”,两种江湖的对撞由针尖对麦芒到惺惺相惜再到道义的传承。在两条线索的交汇中,六爷的形象得以丰富。好面子、对身边的人脉很清楚,北京老炮儿身上所具有的特征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晓波对父亲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略带恨意到与父逃离医院,共戴一副耳机共听一首歌再到共葬鹦鹉;而以小飞为首的新时期的混混,从目中无人到真心佩服。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从父子之间的感情较量扩充至时代更迭中新旧秩序的对抗。当动作线与感情线交汇融合时,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Ⅱ“晓波被打昏迷,小飞被禁足”出现,结束了影片的发展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六爷与晓波之间的感情线得以圆满地结束,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要注意的是,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Ⅲ并不同于情节点Ⅰ与情节点Ⅱ的情节性,而是“完全依赖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够实现的”“电影化”[2]。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个长镜头,六爷拿着军大刀,穿着军大衣,向对面的湖上走着跑着。这个长镜头所表现的是六爷骨子里所具有的专属于老炮儿的尊严,这里不再有新旧江湖的对抗,而是对旧时代逝去的一种悲壮感。正是这个长镜头,完成了六爷的形象塑造以及影片主题的升华。正是这种电影化的情节点的存在,才使得影片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如此悲壮的艺术效果。

二、电影叙事学

“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通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意体系。”[3]对于电影的划分,麦茨给出了相应的界定,他将电影分为非叙事体电影与叙事体电影。目前理论界对于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叙事体电影为研究对象。笔者之所以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老炮儿》进行解读,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

(一)电影的叙事时间

电影的叙事时间本身就是比文学的叙事时间更为复杂的存在,后工业时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的时间叙事较其诞生初期更为复杂。一般来说,电影的时间分为三种形态:影片的物理时间即观看一部影片所需要的客观时间、影片的主观时间即观众观看一部影片所需要的心理时间以及影片的文本时间即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所承载的时间。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中电影的物理时间基本上与其文本时间相等。随着电影剪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蒙太奇理念的不断深入,电影技术与电影叙事的不断融合,使得电影史上出现了诸如《公民凯恩》《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影片的物理时间与影片的文本时间呈现出极其大的差异性。如在将近4个小时时长的《美国往事》中,导演赛尔乔·莱翁内为我们呈现出的是面条等主人公从少年时期到老年时期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也就表明“电影叙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压缩了自然时间”[4]即前文所说的物理时间。除此之外,由于电影的剪辑技术以及“格式塔”的存在使得电影的叙事时间呈现出重组的状态与趋势。这种重组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序列而言的。以《美国往事》为例,影片中的少年时空、青年时空、老年时空是相互交错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的。因为电影《老炮儿》中不存在电影叙事时间的重组,这里将不再赘述。

《老炮儿》的文本时间是一种模糊化的时间,我们无法从影片中得知这是一个具体发生在哪个时间点的故事,也无法得知这个故事结束的具体时间,我们只能从影片中的画面得知这是一个发生在新世纪的故事。对于影片中的时间处理,导演所依据的是影片在时间维度上的节奏。这种节奏外化为影片的物理时间。在137分钟的时间内,要将与两条线索有关的情节串联起来就必须要有所取舍。影片将叙事的重心放在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上,由“六爷救子”引出这一动作线,进而六爷与晓波的感情线服务于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也就是说,导演在影片中着重表现的是新旧时代下两种秩序、两种江湖的对撞。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最后长镜头堪称是影片中的精华。在这个镜头中,导演采用的是延长时间的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使得观众的心理时间与六爷的行动高度契合,从而实现了情感由屏幕内延伸至屏幕外,并由此激发观众对于六爷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情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演对于影片的时间处理上融入了其对于北京情怀的理解,对于老北京人的一种尊重,对于老北京道义的一种推崇,以一种近乎粗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影片特有的北京味道。

(二)电影的叙事空间

在叙事学的研究上,空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部分的叙事形式具有一个接纳产生行动的空间环境。”[5]在电影叙事的研究上亦是如此。这是因为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艺术,画面作为电影的基本单位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能指。然而,对于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空间以及电影叙事空间对于电影叙事的作用,学术界暂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能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认识。随着学者们将心理学、现象美学、接受美学等诸多领域内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电影的叙事空间中,使得空间在电影叙事中逐渐脱离其物理空间的界定——空间与环境的等同,成为电影叙事中的环节之一,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电影的叙事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从空间的物理意义上说,电影的空间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电影的空间是影片故事主人公以及观影人群的心理空间;从接受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电影的时空是观众根据影片所想象出来的空间。这几种时空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导演、演员、观众之间更为复杂的空间的存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电影的物理空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空间对电影《老炮儿》中的叙事空间进行解读。

尽管导演已经淡化影片中老北京地域风格,避免其陷入京腔京韵自多情的状况之中。但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还是具有某些北京特色,毕竟它是发生在北京这个城市空间中的故事。[6]不同于《茶馆》中的世纪之交,也不同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特殊年代,《老炮儿》更多的反映的是时代的更迭中新时期所具有的焦虑与浮躁。影片中的空间不单纯是电影人物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是赋予其塑造人物的叙事性意义。在北京这个充满焦虑与浮躁的空间里,人物的行为动作都有了合理性的解读。比如,小偷将被偷者的身份证扔掉,问路人的不礼貌以及晓波朋友的不仗义。而这一系列行为又反过来作用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的塑造。更为巧妙的是,这些行为搭建起了六爷的心理空间。这种心理空间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空间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投射,反观出老一辈北京人对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异化”景观的无可奈何。从时代的角度而言,城市空间的变化是无可厚非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活在时代中的人应该跟着时代前进,但是请保留住人与人之间的最原始的最纯真的真善美。这或许是《老炮儿》在空间叙事中所传达出来的北京情怀。

三、结语

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无法否认过分的商业化渲染对于电影艺术的戕害。当电影与叙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意味着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影像。《老炮儿》的高票房与好口碑恰恰说明,回归电影本身才能实现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存。

注释:

[1][2]苏牧:《荣誉》(普及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第312页。

[3]麦茨著,崔君衍译,[法]克里斯蒂安:《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4]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5]刘云舟译,[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4页。

[6]管虎,赵斌:《一部电影的诞生——管虎<老炮儿>创作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06期,第34-40页。

参考文献:

[1]管虎,赵斌.一部电影的诞生——管虎《老炮儿》创作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34-40.

[2]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刘云舟译,[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崔君衍译,[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苏牧.荣誉(普及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谢茜茜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老炮儿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老炮儿”冯小刚,“煮夫秘笈”里的柔情蜜意
后现代语境下电影《老炮儿》的语言暴力
石油“老炮儿”
“老炮儿”的春天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