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2016-05-14王新乐

新闻爱好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新媒体

【摘要】猴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了人们和各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火爆原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分析,探寻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旨在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

一、引爆各种媒介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

2016年2月7日,猴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由朝华作词、刘洲作曲,国内摇滚新生力军的代表、实力派唱将谭维维和陕西渭南华阴老腔保护中心的老艺人们演唱的具有民谣+摇滚风格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将老腔艺术与摇滚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仅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摇滚乐相结合的壮举,引领了民族民间音乐与摇滚乐相结合的新时代音乐潮流,而且他们具有创意性的表演让正在感受新年快乐气氛的全国人民耳目一新。一夜之间《华阴老腔一声喊》火遍祖国大江南北,迅速占领了央视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艺术报》、凤凰网等各大媒介的重要位置,并且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誉。

位于黄河、洛河、渭河交汇处的华阴市双泉村是华阴老腔的发祥地,华阴老腔从西汉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的声腔具有开放、高亢刚直、兼容并包、豪迈的特点;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唱众和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乐器既有弹拨乐器月琴,打击乐器梆子、风铃甚至板凳,又有拉弦乐器板胡、低音二胡。华阴老腔从2001年走出双泉村开始,已走遍全国各地,并远赴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赢得巨大赞誉。2016年华阴老腔实现了多年来的“春晚梦”,春晚过后的2月15日,华阴市拿出30万元重奖“华阴老腔”,意在改善老腔艺人们的生活,同时为今后举办传承培训班、培养新人、编排新剧目、筹建非遗博物馆等方面奠定基础,也对以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发老腔演艺产业,发展华阴全域旅游起到推动作用。[1]

二、新媒体促成《华阴老腔一声喊》火爆

新媒体不仅仅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正在颠覆和改造旧有文化,发展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文化。[2]近年来,华阴老腔在新媒体上的曝光率并不低,尤其是2012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曾对华阴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介绍了华阴老腔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台前的过程和老腔艺人对它的热爱与传承,短片播出后,央视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相继转播。2014年1月31日,华阴老腔又一次登上《新闻联播》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题为《咱们村里的新鲜事:“老腔”艺人的春晚梦》,介绍了华阴老腔与马年春晚失之交臂的过程,并对老腔融入流行元素的开放式表演进行了介绍,短片播出后,央视网、新浪网、凤凰视频等先后转播。

2015年12月5日,由谭维维、路树军、陈忠实共同作词,刘洲作曲,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在上海东方卫视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国之星》共同演唱的具有民谣+摇滚风格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震撼全场。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推荐人崔健把《给你一点颜色》称为“教科书级的、民谣音乐与摇滚乐结合的最佳典范”。播放当天在微信、微博迅速刷屏,并且爆红央视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在不到一周的时间,网上点击量达到千万次。[3]《给你一点颜色》歌词部分采用中国民间歌谣的风格,不仅亲切,而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歌曲开始的喊唱部分来自陈忠实创作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歌词的前八句来自路树军创作的《关中古歌》:“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天空和大地做了伴,鸟儿围着那太阳转,华山和黄河做了伴,田里的谷子笑弯腰。”由谭维维创作的第一段歌词用问句的方式直击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法分子为了既得利益对动物的残害:“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为什么犀牛没有了角,为什么大象没有了牙,为什么鲨鱼没有了鳍,为什么鸟儿没有了翅膀?”第二段直击当前现实生活中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雾霾问题:“为什么沙漠没有绿洲,为什么星星不再闪烁,为什么花儿不再开了,为什么世界没有了颜色?”一声声的问话正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呐喊。歌词最后意在号召人们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点明主题:“为什么我们知道结果,为什么我们还在挥霍,我们需要停下脚步,该还世界一点颜色。”这种将具有民间歌谣性质的歌词和具有现实精神的歌词相结合,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赋予了作品新的灵魂,使作品撼动人心。

由于《给你一点颜色》良好的媒体效应,仍然采用刘洲创作的《给你一点颜色》的旋律,歌词的内容由朝华进行了重新创作,谭维维和陕西渭南华阴老腔保护中心的老艺人们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2016年2月7日登上了猴年央视春晚的舞台。让老腔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又一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使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民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迸出的火花,让人们感受到了“老腔 摇滚”带来的欣喜。为了使歌曲更具传承性和民族性,《华阴老腔一声喊》歌词仍以老腔古文为主,唱出了老百姓对祖国的赞美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的人民所具有的豪迈之情、喜悦之情:“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什么样的山是最高的山,什么样的川是最宽的川,什么样的土是最美的土,什么样的天是蓝格莹莹的天?汉子的脊梁是最高的山,母亲的胸怀是最宽的川,故乡的田园是最美的土,民心里装着蓝格莹莹的天……咱盼了一天又一天,咱盼了一年又一年,咱盼了一辈又一辈,盼得那巨龙把身翻……看今天,长风正破浪,沧海挂云帆,梦想架起那七彩虹,架起那彩虹就接云天。”这种在老腔基础上的“喊”,喊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如同一股暖流流入人们心间,喊出了人们渴望已久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中国梦”的期待和向往,赋予了歌曲满满的正能量。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歌词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心灵为之震撼。

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音乐文化就是指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自古以来在本地区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上创造的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如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这些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山村到城镇为广大人民所有,遍及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另外,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民族音乐文化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多是取材于民族音乐文化,并吸取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分,均是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各自的基础发展形成的,这些音乐带有强烈的民族音乐文化乡土性、即兴性的特征。民族音乐文化从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出发,其丰富的音乐内涵、带有各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被各族人民喜爱。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

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与创新

以前华阴老腔是以皮影戏的形式进行演出的很小的戏曲剧种,2001年党安华(华阴文广局的工作人员)主张将华阴老腔这门传统的民间音乐与皮影艺术剥离,让老腔皮影戏从原来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改为现在不仅闻其声而且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加入了手持纺锤的女性角色,并把它推向舞台。谭维维和华阴的老艺人们正是有了这种创新精神,才能将《华阴老腔一声喊》演绎得如此精彩。《华阴老腔一声喊》传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将中国民族音乐和摇滚乐相结合,谭维维用高亢、充满力量的女嗓搭配华阴老腔艺术家们的独特唱腔、伴奏乐器,将民间传统乐器月琴、梆子、风铃、板胡、低音二胡,甚至板凳与电声乐器进行碰撞,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与摇滚、农村与城市共同带来的震撼。这种“民谣 摇滚”表演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给人们带来的是新时代的混搭美,不仅冲击了人们的视觉,还冲击了人们的听觉,惊艳了全国亿万观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表演形式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创新,引领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五、传统媒介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中,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有:血缘社会的口头传承方式、地缘社会的书面传承方式、信息社会的新媒介传承方式。”[5]口头传承方式即口口相传,是血缘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早期主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因为在血缘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口头传承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口口相传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一直以来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地缘社会时期产生了新的传承方式——书面传承。随着记谱法的出现,人们将民族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记谱方式进行音乐的传承,然而这种传承方式只占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地缘社会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口头传承,这是因为许多民间老艺人不懂得记谱法。

人类社会在进入20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记录和再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方式成为信息社会主要的传承媒介。

六、新媒体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新媒体”成为传播领域的时尚、热门词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新媒体中传播媒介的便捷、多样、高效等特点为文化领域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变革,新媒体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博客日记、微信等形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体验、观点等。[6]如今,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们接收社会信息的重要方式,新媒体使人们不再受直播时间的限制,并且根据新媒体个性化的优势,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随时随地进行观看。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又一次给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一步突破时空界限而能够全方位、立体式传递。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可以看出青年人是新媒体的中坚力量。要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年人 新媒体”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论是《华阴老腔一声喊》还是《给你一点颜色》,谭维维和老腔艺术家们将民族音乐与重金属摇滚结合在一起,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又是对民族音乐的创新,让人们既可以听到古老的民族音调,也可以领略到现代摇滚音乐的风采。这样具有传承和创新意识的音乐作品,是信息社会新媒介传承方式给民族音乐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以往由于传播途径受限,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不高。如今民族音乐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图文并茂、音视频即时传播、不受限、互联互动、多渠道传播等特点,将民族音乐文化的民俗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等特性体现出来,依据现代民众文化娱乐需求,科学地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提升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群体中的认知度,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不仅有利于激发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而且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使每个人都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如今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新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服务,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向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应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构建其现代化的传播模式,搭建多种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平台,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编号:2015BYS013)和2015年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民族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编号:1524004103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培民.《华阴老腔一声喊》火遍大江南北 华阴市30万元重奖华阴老腔[N].华商报,2016-02-16.

[2]张殿元.新媒体文化之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6(4).

[3]摇滚北京音乐网[EB/OL].http://www.rockbj.net/rock-culture/1085.html.

[4]王新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J].音乐时空,2015(5).

[5]丁静.西安鼓乐传承方式的当下思考[J].四川戏剧,2010(5).

[6]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

(作者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新媒体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