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调查

2016-05-14孔令军

当代农村财经 2016年8期
关键词:贫困村旅游

孔令军

摘要:消除贫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为了解近年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对福州、莆田、漳州、三明、龙岩、宁德和南平等7个设区市的有关部门和58个旅游扶贫村的调查,总结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剖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近年来,福建省因地制宜,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乡村旅游对扶贫脱贫的重要意义

旅游扶贫是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带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见效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不返贫。

对福建省而言,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拥有众多高山峡谷、溪流瀑布、湖泊草甸、茶园竹林和传统村落等多样性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扶贫可以有效地将贫困村的生态资源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福建省积极出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1.乡村旅游“百镇千村”(2014—2016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2014年,累计申报特色村749个、特色镇115个、特色县8个,推进建设23个休闲集镇、80个特色村。

2.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在原有11个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县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政和、明溪、宁化等8个试点县。19个试点县为800多个贫困村的1.5万多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5亿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

3.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设立旅游富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山区及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符合《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每个基地补助不高于30万元;符合《乡村旅游特色镇(村)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乡村旅游特色集镇,补助80万元;特色村按三类分类,分别补助不高于50万、30万和20万元。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4.出台《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将52个贫困村列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名单的基础上,在全省22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取约250个省级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乡村旅游环境。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为此,福建省结合“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以项目为主要抓手,加大对重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重点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开展旅游扶贫打好基础。

2015年,福建省从本年度旅游富民专项资金中筹措500万元,并从国家旅游局争取旅游试点村专项补助资金近200万元,专项用于52个国家级扶贫试点村的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宁德市建设99个旅游厕所(新建83座、改扩建16座),总投资2792.1万元。柘荣县投入480万元,拓宽石山村村内旅游主干线绿化和茶园路网硬化;投入480万元,对石山村河道改造提升,建设防洪堤1930米;投入80万元,进行整村房屋立面粉刷;投资67万元,开工修建主村道路灯安装工程;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公厕、景观桥护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抓好特色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产业差异性发展。针对各贫困村旅游资源存在差异的现状,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部门提出“一村一特色,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强调规划先行,并积极组织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活动。截至2015年底,共有福建省融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福州博川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华夏武夷旅游规划院等11家规划单位参与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接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

与此同时,各地立足自身旅游资源,聘请旅游规划机构和专家,精心设计旅游规划。如柘荣县石山村委托厦门大学旅游系,编制了《环石山洋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3)》和《柘荣县石山洋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石山村量身打造了一套“世外桃源”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功能定位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健疗和静心养生。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聘请专业设计院,编制高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三区”(乡村游客服务中心,碧溪峡谷嬉水休闲带,高峰花海休闲娱乐区、大源乡村运动体验区、坪上莲海梯田度假区)。

(四)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助推旅游扶贫工作发展。

1.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机制初见成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扶贫村和贫困人口进行识别与分类,组织动员省内5A级景区、五星级饭店、五星级旅游社等大型旅游企业,与旅游扶贫试点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有10家景区、12家酒店、15家旅行社与3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2.整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持续推进。全省秉承“乡村旅游抓产业,产业发展带民富”的原则,积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带动重点扶贫村脱贫致富。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394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其中,中国凤阳锌葡萄园等6个乡村旅游点的增幅超过100%;清新福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101.31万人次,同比增长9.1%。

从地方情况看,泰宁县从2014年开始,打造以“渔悦水际、鹭嬉南会、花样音山、水趣崇际、耕读李家”为内涵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专业村建设,带动该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促进当地农村就业。截至2015年底,该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7个,从业人员6351人,其中农民5398人,占总人数的85.0%。

3.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为此,福建省各地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扶贫投入多元化。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如三明市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为男性5万、女性8万、大学生10万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在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内给予全额贴息;符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由各级财政分别给予贴息。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如平和县焦路村利用本村村民返乡创业的资金2000多万,成立绳武楼旅游公司,并以荷塘、酒坊等项目为投资标的,以公司投资为主体,吸收村民自愿入股。泰宁县际溪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耕读李家”出台民宿发展奖励政策,开发油炸米酥、地瓜片等,带动村民投资200多万元参与民宿经营、时令果蔬采摘和土特产品销售。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有效提升扶贫软环境。

1.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交流合作。为推动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和“百镇千村”建设,2014年和2015年,福建省旅游局分别组织全省281名和近500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赴台专题培训。

2.加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人才培训。2015年,组织5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培训班,接受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3.注重宣传营销,积极拓展客源。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帮助旅游贫困村提供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全省10个智慧旅游试点县(市、区)扎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建设。如漳浦县建成智慧旅游APP系统及旅游网,集合住宿、餐饮、购物等预订支付及电子地图、智能导购等信息化功能。泰宁县以泰宁旅游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订票、订房、购物等多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网上交易。

各地紧扣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消费热点,多渠道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如龙岩市积极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统一推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系列乡村旅游活动,通过举办“中国樱花美,漳平最先开”樱花旅游文化节、金秋漳平乡村旅游节、打造“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春耕节、仙师杨梅采摘节、世界客属第二十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市场。2014年,全市累计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62次,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4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实现旅游收入43.49亿元,同比增长28.7%。

(六)旅游扶贫效果初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从近年来乡村旅游开展情况看,农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与收益群体,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的主要渠道,精准扶贫效果初显。

据乡村旅游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24万人,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数1.38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98.36万人,拉动农民增收42.36亿元。2014年,全省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4125.21万人次、增长33.7%,实现旅游收入299.90亿元、增长35.9%,显著高于同期国内游客人数、收入增速。2015年1—10月,宁德、南平调查的2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旅游收入3364.2元,比2014年全年增加367.6元。

素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峡谷)运动乐园、七彩农场、野趣园等旅游项目,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目前在旅游公司直接就业的有160多人,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子。201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170元来自于旅游相关产业,占44.3%。长汀县庵杰村以“国家级生态乡”、“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200多万元,有65%的贫困户依靠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三、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调查显示,部分旅游扶贫试点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当地村民旅游收入。如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的景区道路仅能单向通行,停车场规模偏小,难以容纳大型车辆,村内仅有一家农家乐能提供餐饮住宿接待;周宁县礼门乡通往陈峭村的6公里村道路,面小、弯道多、坡度大,阻碍了景区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一方面,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地政府受自身财力限制,对乡村旅游投入有限,造成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如武夷山岚谷乡客溪村,虽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缺乏与国家扶贫政策相配套的建设资金,现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达100万元左右;连江县天竹村,虽然制订了2016—2018年乡村旅游规划,也已筹集50万元资金,但仍有180万元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投入以政府扶持为主,融资渠道单一。如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乡村旅游资金以政府部门投资为主,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土地多为租赁,难以获得银行抵押贷款,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缺乏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一是部分地方缺乏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在连江县所调查的6个乡村旅游扶贫村中,只有天竹村和山兜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余尚未开展。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贫困村仍停留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层面,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如福鼎市赤溪村的万博华、耕乐园两家旅游公司,分别在九鲤景区的上、下游各自建设户外拓展、漂流项目,游乐项目雷同。

(四)扶贫村村民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开发多以政府投入、政府管理为主,农民只从土地房屋等资源被征用拆迁时获得收益,从其他渠道受惠不多,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高。2015年,长汀县刘源村、庵杰村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56人、81人,分别占村民总数的1.7%、4.3%;宁德、南平的20个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平均户数比例也仅为12.2%,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

(五)乡村旅游人才紧缺。从调研情况看,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培训。如明溪县反映,该县贫困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多由村干部兼任,身兼数职,难以面面俱到,古迹修缮人才培养困难,传统技艺传承难;长汀县庵杰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劳动力素质偏低,仅有个别村民担任漂流公司的导游。

(六)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升。目前,部分地方的旅游扶贫项目分布广、规模小,主要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品牌知名度有限。如长汀县刘源村,主要通过国道、高速公路的广告牌和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方式单一,涉及面不广,只能辐射到周边市县。

四、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建议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品牌宣传、人才培训、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引导、鼓励村民、社会投资者依据规划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科学制订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四)注重培养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组织开展重点村旅游扶贫培训,对农民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五)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大力推进旅游贫困村乡村智慧旅游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为贫困村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邀请省内外旅行社,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展览会,做好旅游贫困村的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提高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 经济地理,2002(3):241—244.

[2]邸明慧等.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模式选择[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5):123—126.

[3]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7):558—560.

[4]吴璇欧,高晓峰.浅谈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J].经济发展研究,2014,3(2):245—247.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贫困村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小A去旅游
湖南省:城市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光伏基地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贵州:将扶持65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率先脱贫
旅游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