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
2016-05-14雷璇
雷璇
【摘要】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都比较滞后,不仅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教育,甚至抑制了高校教育的发展速度。为此,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分析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其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趋势
与义务教育相比,高校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培养环境,因此高校并没有安排班主任一对一管理班级的生活和学习,而是选择以一对多的形式安排一个辅导员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辅导员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都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但仍被当作一个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中转站”。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都还普遍存在着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问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专业化与职业化之间的关系
职业化与专业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总体而言,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职业化则是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职业化又能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见二者是互为表里的【1】。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专业化”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量化指标;而“职业化”则更多的是重视其职业性质。而站在职业化条件的立场上看,辅导员要达到职业化程度,就必须具备专门的人力资源,而“专业化”能为辅导员这一职务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因此也可以说“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也有共同点,就是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而能够有效增强社会对其认同感。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相关部门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不够
目前,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已达成了共识,但由于部分部门对于辅导员职业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对于如何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建设等问题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在职业准入门槛这一问题中,针对高校教师的准入则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既高校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2】。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辅导员选聘模式基本分为两种:毕业生留校和公开招聘,但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选聘时考官对标准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评分则更多靠考官的整体主观意识来评判。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选聘时采取的是“笔试”+“面试”的形式。但其实面试所能考察到的应聘者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很多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是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面试时间内被有效挖掘出来。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表达能力好的应聘者能脱颖而出,其实这样的选聘工作是缺乏科学性的。
2.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
辅导员这一职务,不仅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这一职务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对于辅导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而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却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匆忙上岗,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管理大学生的工作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
3.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管理都存在“重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轻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现象。对此,不少学校也在强调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甚至提出了“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择和培养”的观点【3】,但并没有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辅导员的培训、考核等,也没有完善的标准。尤其是在辅导员的长期发展规划方面,更是没能将其个人的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可见,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还是无法满足其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需要的。
三、规范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1.提高对辅导员身份的认识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对高校的辅导员这一职务有着清楚的认识,才能有效发挥辅导员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是连接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中心枢纽,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辅导员也是高校师资的中流砥柱。为此,高校应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的作用,将其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工作相协调起来,使辅导员工作能够与相关的部门构成紧密又明确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价值,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院系办公室、党团务等其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使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工作的注意力,专心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辅导员的归口管理制度
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在一定会程度上能为辅导员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曾说过,目前社会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
管理职能来解决。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理顺其管理体制是其中的重点。而高校要规范辅导员的管理,首先需要改变其原来单一的院系管理模式,在辅导员工作任务、范围变化的新情况下,可以创新其管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授权下,由学工部或其他成立的专门学生工作机构对全校辅导员进行领导和管理,已形成一种垂直的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有效组织、领导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能加强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等有效管理。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便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与规划。
3.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
就目前来看,各高校基本没有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辅导员行业的发展。为此,高校选择辅导员的模式也基本为毕业生留校、公开招聘这两种。而从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考虑,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还需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动力。而辅导员专业的设立,一方面需要将其与实际的辅导员工作相结合,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质性。为有效提高辅导员培养层次,在专业设置上可以考虑设置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试点,再逐渐在全国大范围内推行。而在培训模式上,可以选择开放式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和强调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适当增加实习部分的修学年限和学分权重,并与高校相合作,安排学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校担任见习辅导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加学生情景学习和交流学习,提高其对专业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生源选择方面,本科生可以采取文理兼收、择优录取的方式。研究生则可以考虑录用辅导员专业的本科生或有一定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的在职工作人员。通过丰富其实践经验来提高其就业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辅导员专业的就业能力。当前,高校开设辅导员专业的条件和时机都已经比较成熟。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对于专业的辅导员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而专业的辅导员也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德育教育;而从师资力量看,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育人经验,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良教学条件。
4.加强辅导员专业化组织建设
对于辅导员行业而言,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就必须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在培训机构上,可以考虑由教育部思政司统一领导组织,由全国各省、市和高校进行培训。其中教育部可以通过举办全国辅导员培训班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轮训,或者在各省市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基地,培训合格且经考核合格者,由教育部颁发专门证书,以此提高培训的价值。就目前而言,由于全国高校众多,因此,可以考虑教育部直接培训和省、市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模式相结合,在保证培训的质量的同时,拓宽培训的范围。以广州为例,广州在早期就成立了专门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同时还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多个辅导员日常培训基地,通过整合资源达到提高培训效率的目的,而广州的这一案例也成为了众多省市借鉴的案例。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发展对于高校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就目前而言,不少高校还没形成完善的“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发展”的方案,这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想要实现全面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还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培养方案,提高辅导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为职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亚军,张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成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6-88
[2]杨博惠.论国际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13,05:217-218
[3]陈秋华,谢小芬.从经验到科学:辅导员专业研究能力调查——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