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6-05-14张风琴
张风琴
摘要:“预设”,即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定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课堂氛围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生成观认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要努力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打破预设的封闭性,能真正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不管语文教师预设时有多么严谨到位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语文课堂的可能性的生成,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一、了解学情,巧妙预设,实现生成
我们的教育对象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要尽量多的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怎样引导?这些都是教师在预设中要全面了解的,因为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在班中进行了调查,你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吗?他们得到过哪些帮助?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生活特别艰难,有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他们那支教,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他们捐献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有个孩子还提到了《非你莫属》中的老板们到凉灯村去体验生活,帮助凉灯村的村民投资致富,并且承诺资助贫困的孩子上大学……学生对于贫困地区孩子学习、生活到底“艰苦”“艰难”到什么程度,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最想了解的。有了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我的预设更有了针对性,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关于贫苦地区孩子学习、生活的照片,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看的孩子们热泪盈眶,接下来的作文在描写山区小朋友生活画面时,孩子们写得非常动情,孩子们写道:“山区的小朋友,看到这些画面,我特别震惊,你们为了上学冬天早晨五点就要出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随时都有可能跌落山下,你们上学真不容易呀!”“你们教室里没有暖气,戴上手套肯定也很冷,怎么能写字呢?”“一张桌子上坐三、四个孩子用两本书,还有的孩子站着,没有铅笔用木棍在地方写字,没有课外书,你们是怎么学习的?”“穿着露脚趾的鞋子,衣服都烂了,没有菜吃,瘦弱的身体背着一大捆木柴,你们是怎么生活的?”“看到你们在那么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我非常佩服你们,而我学习条件这么优越,学习还不认真,今后我要学习你们那种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刻苦学习!”……孩子们质朴的语言,浓厚的情感,油然而生的爱意在笔尖流淌……
二、细读文本,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没有课上精彩的生成。如果课前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没有储够“一桶水”,或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那么课堂上即使有生成也是散乱的,盲目的,肤浅的,是一种无质量的生成。
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在“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这一环节中,我说:“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来你们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大树?小鸟?伐木人……”有的说:“伐木人,你太残忍了(愤怒),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去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太可恶了!”有的说:“树啊树,我的好朋友,我跋山涉水来到你身边,你却变成了这样(哽咽),我太伤心了。”有的说:“小鸟,我的朋友,好长时间不见了,你过得怎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了,但是,这一生中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我死而无憾了,如果还有来世,让我们再做朋友(哭泣)”……有一个孩子迟疑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能不能对作者说……”我很诧异,“你想说什么?”“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能写的稍微……老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当时一惊,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对作者了解吗?”有些孩子发言,但不够完整。作者的简介我预设过,“同学们,让我们走近作者——新美南吉,童话家新美南吉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29年,却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天宇中,留下了自己宝石般的光芒。他1913年出生,‘新美南吉是哥哥的名字,可惜的是,哥哥在出生18天后就夭折了,父亲让南吉继承了哥哥的名字,是希望南吉能够延续着哥哥的生命,平安健康得活下去。南吉4岁时,年仅29岁的母亲不幸病故;8岁时,年仅30岁的叔父病故,随着亲人的相继早逝,使南吉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不安感和宿命意识。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母亲和叔父、哥哥很早就夭折了,我大概也活不过30岁,这句话不幸成真了,20岁时,南吉的身体开始不好,29岁时与世长辞。人们说,新美南吉在短暂的一生里,曾经失去过很多东西:亲生母亲、家人、青年时代的恋人、还有健康……他从幼年时代起,就一直在承受着心灵的孤独和生命的不安与忧愁。因此,他在长大后所写的作品中,讲述了很多以‘丧失和‘离散为主题的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里,也不难体会到一种淡淡的伤感的调子,一种伤逝、悲苦的迷离之美。例如今天学到的《去年的树》,老师推荐给你们的《跟在后面的蝴蝶》《一张明信片》《小狐狸阿权》等故事里,都能感受到这种带有哀愁色彩的美。正是这种美,构成了这位带有悲剧色彩的英年早世的童话作家的婉约动人的文学世界。”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我是没有想到的,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预设,才让我在课堂上多一份洒脱与从容,多一份自信与深刻。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助力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过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也就是“生成” 。
在进行绘本《当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交流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最好对对方微笑”一只獾说到,“你笑什么?是在嘲笑我吗?哼!”另一只獾恼怒地说。”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阳阳说:“老师,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昨天我碰见强强,对他笑了一下,他就过来骂我‘乌鸦嘴,笑话他脸上有雀斑,说他是‘斑点狗。我俩差点打了起来,其实我没有笑话他,只是打招呼。”这时强强快哭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笑笑打个招呼会有这么大的误会呢?”“有些同学看到强强脸上有雀斑,就给他起外号。”“有些同学一看到强强的脸就捂着嘴笑。”“外班的同学看到强强很好奇,也会笑”……“那以后你们怎么做呢?”“以后不给别人起外号”……一场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烟消云散了,生成的力量是神奇的。
四、巧抓课堂教学生成点,呈现生成
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具有规定性,应当是基本确定的;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变数较大,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这些“生长点”,生成的可能性很大。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大多学生围绕“向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结果怎样”来提问。但有一位学生说:“‘借要经过别人的同意,而在故事中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应是‘骗箭,题目为什么是‘借箭?”我及时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生长点”,让学生讨论是“借”好还是“骗”好?通过自学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后,学生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智勇过人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箭是曹操自愿射给他的,只能说明曹操的疑心病太重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五、锤炼教师教学机智,升华生成
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科斯·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的确,“教学就是即兴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已经临近尾声,丑小鸭变成了一只高贵的白天鹅,课件出示了画面,同学们尽情欢呼着白天鹅、赞美白天鹅,突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觉得,丑小鸭没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的,长大了自然就是天鹅,不可能变成鸭子的。”男孩的这番话,仿佛一瓢冷水,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呆呆的看着老师,面对这种突变,老师停了一下,说:“你说的没错,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只天鹅,因为它小时候就是天鹅,但是,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那么多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退缩了,自暴自弃了,它长大了能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白天鹅?”“不能。”“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白天鹅?”孩子们纷纷举手,“真正的白天鹅是不怕别人嘲笑的。”“真正的白天鹅要相信自己春天会来到的。”“真正的白天鹅要不怕困难,勇敢面对困难。”“真正的白天鹅是当别人都离开自己的时候,要学会坚持”……教师的教学机智让生成的泉水在缓缓地流淌,一点点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预设是根,生成是树,根深才能叶茂;预设是源,生成是泉,源丰才能泉涌;预设是花,生成是果,花红才能果大。在预设后生成,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前预设,在生成后进行再预设,再生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