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初读浅谈
2016-05-14黄桃秀
黄桃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本身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如何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这是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的观点力求在“快速扫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初读。
一、轻迈小步,层次细腻
一小段一小段的进行阅读,不要求快求多,让自己的阅读包含思想感情和细腻,保证阅读的质量。请看下面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奇怪的大石头》。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们这样初读:首先,实用童声来阅读,保证语速要适当舒缓,而且语调要清新;其次带着一定的表情来初读,阅读的语言要甜美,一定要有给学生讲故事的韵味;最后采用突出重音的方法,利用上扬的语调,依次讲好故事中的几次“变化”。
如此阅读,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充分利用课本的特点,让阅读有了很好的氛围和效果。现在很多学生阅读的时候都是一目十行、心不在焉的,根本没有阅读的样子,想办法让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阅读,不求快也不求多,只求质量。
二、精细角度,过程生动
此处的“角度精细”也多少含有“轻迈小步”的概念,要求学生们在初读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法,来体会课本之中的人与情。多种体会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学生的内心本就是单纯的,适当地多感受一些亲情、友情和爱情方面的情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下面《巨人的花园》一课的初读教学流程设计,比上例更为精细一点。课文初读可以这样设计:第一个标准,读得流畅响亮。第二个标准,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初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第三个标准,要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到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第四个标准,读得有急有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对阅读做出标准的要求,同时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感情基调到底是怎样的,是充满愤怒的,还是充满爱慕的;是充满深情的,还是闲暇逸致的。
三、引读结合,重点突出
这里说的是“引”,主要意思是说教师当作“主持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故事中最出彩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其他次要的内容可以省略或者一笔带过。例如,我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夜书所见》中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咱们先把古诗读起来。来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然后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好,开始了。
师:(当主持人串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促织就是蟋蟀,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请大家开始读这一句。读这一句要注意,有些字音要咬准,你们看,秋天的蟋蟀最成熟,个儿最大,此时斗蟋蟀也最有趣,可是蟋蟀非常机灵,躲在草丛旁边的洞穴里,洞很深,怎么才能抓住蟋蟀?(生说)最好的办法是用细长的东西伸进洞里挖,等蟋蟀从洞里跳出来,孩子就可以捉住它了。“挑”“一”“明”这些重音要读好,这副有趣的画面,要通过重音把它表现出来。好,请读。(生齐读第三四句,并齐读“挑”字。)
师: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第一次出现注释,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出示“挑”的两个读音及意思。
教师做主持人,学生做小演员,课堂顿时生动活泼了许多,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也很容易达到,并且可以不时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道路,得到自己满意的反馈和答复,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酿造氛围,激动心灵
这是更高层次要求的初读训练,即有意诗化初读的情景,让学生在一种浓郁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初读。如《听听,秋的声音》这课堂朗读活动的设想:(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体味文中情感。(2)请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自由初读课文。(3)请带着“轻声描述”的方式自由初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4)全班学生用“深情演读”的形式初读课文。(5)请同学们进行初读方案设计,形成初读方案,进行集体诵读。这样的氛围从“内心独白”式初读开始形成,从“轻声描述”到“深情演读”式,情感氛围逐步浓郁,初读过程显得过程长、角度精、体味式、形式美,成为一个很实在的学习板块和模式。
不断的加深对学生初读的要求,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更加深入更加饱满的情感,循序渐进,学生可以很好的体会课本内容的思想感情,在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中,加深印象,陶冶情操。初读的效果和目的也就达到了。
初读是小学生阅读过程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地方,比如,可以将初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把初读这项教学任务实施好,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林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