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研究
2016-05-14姚彤光
姚彤光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呈现的教学模式是以灌输—接受为主,教师一直以主导者的身份“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主动思维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逐渐变得不能和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和不愿解决问题,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种情况,改变数学课堂教学行为,通过采取有效方法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目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标新立异;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也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呢?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所呈现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整节课中教学活动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则是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能够实现不同学生不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对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如,在学《小数点移动》这一节内容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刚才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从这一点你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回答道。“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的方式,来对这一猜想进行验证。”于是,各个小组立即开始积极地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会缩小为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会缩小为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正好与向右移动的规律相反”……各个小组中,组员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各自的意见,实现了不同学习观点的碰撞,在不断地交流中,每个小组也总结出了小数点位置向左移的规律。如此,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思维都展现了出来,同时,学生也都快速地解决了问题,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提出新观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和教材所提供的解题思路不相符或者偏离了教学思路的解题观点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直接否定或者粗暴抹杀,而是要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观点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被肯定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此,便能调动学生提出新观点的积极性,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当学生别出心裁地对题目进行解答时,我们要给予赞扬,同时趁此时机鼓励其他同学也要突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和设想创新,要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去找出新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如此,便能开阔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完成了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后,我们还应给学生提供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的平台和机会,如此,既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与作用,又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参与了一个名为“逛超市”的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形式为:将教室里的桌椅进行简单的摆放布置,然后将自己在家中搜集的一些物品摆放在“货架”上,每件物品上都贴有小数价格的标签,如3.7元的牙刷、5.2元的肥皂、1.5元的卷笔刀、0.7元的铅笔、22.5元的手套、6.5元的相框等等。然后,3名学生为一组,轮流到讲台上扮演“售货员”(1名)“顾客”(2名)的角色,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的方法新颖有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当前传统灌输—接受型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巩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编辑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