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6-05-14顾凤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激活网络资源效率

顾凤

内容摘要:网络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常常因此而影响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我们觉得教师需要改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资源 语文教学 激活 效率

身边许多的教师与家长是谈“网络而色变”;专家文章论述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诸多负面影响层出不穷。事实是,我们的学生渴望着与“网络”来一次亲密接触。与其避之,堵之,不如引之,将网络资源这个大教材有选择的引入我们的课堂之中,让课堂教学真正能以学生为主体,符合现代学生的需求。

一.解决好大小教材的各自特点与互相关系

1.两个概念

网络大教材,课本小教材!首先我们要分清教材与课本是两个概念。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课本)。与方方正正的课本相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教材。

2.特点与关系

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然而又相对闭塞而过于稳定和落后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所能承载的资源有限,又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大。若只跟着教材转,跟教参飘,那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叫“糊”。其实,在教材的组织方法本身就有一种方式叫:心理式组织:即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逐步扩大教材的内容范围,使学生愿学、乐学。毋庸置疑,最大的教材是生活。都说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而今我们的生活早就和网络密不可分。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资源这个大教材进入语文课堂,顺理成章。由于网络资源容量丰富,良莠不齐,所以说教师的善引更是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余映潮老师有句教学警句: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想再后面加一句,把教材“整活”!

二.网络大教材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教学设计激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导”“引”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很多老师都选择了借用网络多媒体来导入。201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不少利用新媒体的教学设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设计中,以播放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曲导入;《童年》名著导读设计的导入是播放卓依婷的《童年》,随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童年,再顺势引导学生走进高尔基的《童年》;《风雨》教学设计中,选择借助网络视频,看视频先了解一下世间万物在暴风雨来临之时的状态,并说出感受,随后因势利导学习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风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教师的引导下,网络教材进入语文课堂,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入心!

2.课堂教学激活

教师要善于发现活教材,给学生活水活气活生命。都说新课标下要培养学生欣赏感悟文学作品的能力。那是否也可以培养一下学生欣赏感悟优秀影视作品的能力呢!这些同是生活中的米啊!太过厚此薄彼,是对资源极大地浪费。教师可以从网络上精选适合学生观看的电影,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学校近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少年派奇幻漂流》。李安致力于为原作者扬·马特尔这个充满勇气、毅力、鼓舞力量与希望的故事,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这部电影带我们经历一名少年的精彩冒险,时而刺激又充满灵性、时而痛苦又令人欢欣、时而幽默并发人深省。被《纽约邮报》评论为2012年最好看的电影!学生写下了精彩的影评:

顾力嘉: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陈宇坤:我们应该像派一样,坚强,勇敢,不畏艰难,不向困难屈服。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相信自己,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如果遇到困难总是逃避,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枯燥无味,人生跌宕起伏才有趣嘛……

瞿可儿:生死在于一瞬间!在我脑海中忽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想法,死,是那么的容易。也许有人说它不亚于《泰坦尼克号》。派亲眼目睹家人离他而去,承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朋友们,我们很幸运,我们有父母的呵护、家人的关心、朋友的关爱。所以请珍爱这些资源,不要等他们都失去了才懊悔不已。

张宇思: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并为之去努力和坚持,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不绝望、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努力过,纵然得不到自己心中期望的结局,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坚持,勇敢的面对,定能战胜困难,勇敢前行。

随后,在“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展评活动”中,我校陈雁老师开设展示课《记叙文中的“转”》,陈老师就在学生观看过影片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电影故事中的“转”体现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能回想起,电影中的“转”在于主人公“派”所乘坐的货轮翻了,随后故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学生也因此对记叙文中的“转”有了更直观的印象,能做出能好得把握,在写作中胸有成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做到了活用教材,转移教材。显然这与“只看不读,只看不写,只看不思”的“影视式”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三.网络大教材对教师与学生产生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引导学生在教材中自由畅想,有目的,成系列,真正做一回主人。我们的课本经过了多次改编,不断在完善着。只是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接受的信息与课本上的文字信息有时是有点格格不入了。不是吗?我们的课文里还没有出现过“手机”这个名词。

网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有系统的去掌握知识。比如,在我们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里多次出现了苏轼词,很多的诗词都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方能真正理解。诗人介绍和诗歌背景介绍必不可少。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观看一下诗人的专题视频介绍例如《百家讲坛》,或收集诗人的相关图片文字介绍,或推荐学生阅读人物传记丛书。总之,让学生对这个诗人有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文里的某首诗,而是教给学生方法,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掌握一个系列。试想,学生再遇到苏轼的词,他们就更容易自主的去读懂,去理解,这提高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观看视频,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使用教材的过程。

其实,不仅仅是诗歌,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比我们学生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学生面对课本,那是在面对一个成年人的世界啊!如果你知道普法战争对莫泊桑的影响;知道苏轼与那该死的“乌台诗案”;知道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文章哪里会读不懂?可这些教科书上没有,而网络这本百科全书里有!所以,不仅教师要沉到教材里去,也要引导学生沉到教材中去,跨越时空,洞悉其中的来龙去脉,不藏着,不掖着,不将就!

2.教师的学习动力

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烙印,无谓的隔代挑剔于事无补。教师自我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表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一次语文阅卷中,作文的题目是《平淡中的______》。有个学生补充的题目是《平淡中的小确幸》。结果阅卷老师很是火冒,说这个学生补的叫什么题目!?很明显,他不理解什么叫“小确幸”。“小确幸”一词是日本着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明、翻译家林少华翻译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小确幸”面世以来,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读者》杂志上也有刊载。吃炸酱面长大的专栏作家加肥猫甚至在《你好,小确幸》一书中四处找来许多属于他的“小确幸”。林少华评价说:“找得太准了,就像把一颗红得透明的樱桃准确地投入我的口中。笔调轻松俏皮,绘声绘色,阅读它本身就是一枚“小确幸”。“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3分钟不等。源于细节的小幸福,就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你逐一把它们拾起的时候,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平淡中的小确幸》多好啊!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网络的世界里,多的是教师你不知道的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一双慧眼。网络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获得了提高。同时,还弥补了教科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身提高。我们除了研究名师,还要研究自己,更要研究一下学生。教学相长,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激活网络资源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Algoblu发布NEV网络资源虚拟化平台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现状及分析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基于网络资源的《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