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困境

2016-05-14王爽徐明莺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王爽 徐明莺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对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师生交流方式及考核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问题的成因在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差异,走出信息技术为文学教学中带来的困境的对策在于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化,即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文本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学教学 翻转课堂

人类为了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梦想缔造了庞大的现代技术王国,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无不得益于这一技术王国提供的一切便利,包括文学教育。21世纪技术王国的支柱是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文学教育方式形成强大的冲击,并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体现出了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文学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文学属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范畴,强调开放、不确定性,区别于技术从属的、强调封闭、确定性的自然科学,如果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定位出现偏差,便存在文学教学的本真被信息技术遮蔽的风险。

一.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困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优势体现在教学方式、师生交流方式及考核方式在内的全部教学环节中。

1.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文本意义的不自足性,要求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指涉中产生意义,这成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跨学科基础上整合文学相关资源的理论基础。多媒体技术通过整合与文学文本形成互文关系的影视文本、美术文本、历史文本、哲学文本等等,为深化文本理解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平台。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扩展了文学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观赏性的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接触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浸润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必然能通过耳濡目染提升自身的人文气质,多媒体能将这些信息加以提炼并直观呈现给学生。

2.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导致的问题

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导致教学形式化与程式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华丽的图片、生动的影音容易成为课堂的焦点,也极容易成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追求的目标,使得教学形式与文学内容相脱节,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导致课堂成为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场所,本应成为主体的学生则成为局外人。而且,多媒体使得文学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固定化,限制了教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及学生的思考空间,最终成为程式化的、无个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信息技术趋向于将一切固定化、僵化的趋势,而精神科学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因此,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并不是完全兼容。

二.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导致问题的成因

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虽然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在面对着人类的共同生活时具有某种统一性,但是二者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狄尔泰将精神科学定义为“所有各种以社会实在和历史实在为研究主题的学科”,包括文学在内的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的精神,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所有那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的人提供帮助”。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思维体系中的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以便更好地使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自然科学中人对自然的研究存在功利性。

二者在研究对象与目的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布伦塔诺曾把世界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外知觉的认识方法用来认识物理现象,即通过感觉器官对感觉内容的知觉。前提是被认识事物的对象化,从事物之外在来认识事物,这样的认识方式据定了自然科学主要依靠实验、实证、思维、逻辑、判断、推理等方法,同时寻求确定性。心理现象是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需要通过内知觉进行把握或“体验”,也就是心灵对自身的认识。精神科学是关于人的问题的科学,关于人的问题不可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追求的是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自然科学不断向精神科学领域渗透,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其表现之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给文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同时由于二者在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将属于自然科学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属于精神科学的文学教学中,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

三.克服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为克服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所带来的问题,应该时刻牢记精神科学中“理解”的重要性,理解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其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充其量只是手段。文学课堂中的理解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化,保持文学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拒斥将一切固定化、僵化、确定化的倾向,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必要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人文化。

翻转课堂是借助技术(网络、终端、微课等),对家庭和学校的功能进行倒置或翻转,从而引发传统学校教育结构的系统变化,改变班级授课的齐步走的局面,践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新的混合型教学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涉及角色翻转,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其次涉及时空翻转,即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转变。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文学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目的。文本阅读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图”无法取代的优势,同时,图片和视频会抹杀文本的开放性特征,使动态的文本趋于僵化。因此,教师在制作学生课前需要观看的视频或课件时,内容不能脱离文本本身,教师应该仅仅围绕文本理解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为依据选取多媒体材料,恰当运用图片及视频,改变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视作文学知识的直观呈现或者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借用的观念。

其次,应该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目的。应该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往往不明确,这是造成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文学课堂成为旁观者的重要原因。为改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除了要对课件中的图片、视频材料有所筛选,还要避免将一切理解固定化在多媒体课件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文本而不是视频、图片来建构文学形象和文本理解。以避免冷冰冰的技术阻碍了人际间的交流毕竟,文学教育最重还是要回归到人文性。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亲切自然的言语交流,也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该赋予言传身教以新的内容。

四.结语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包括文学教学在内的一切教学都受益匪浅,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强大的渗透力以及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差异,信息技术在文学教学的应用过程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文学教师应该时刻谨记,精神科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协调好信息技术与文学教学的关系,文学教学的本真也必然会被信息技术所遮蔽。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无优越性的区分,但精神世界应该确保自己独立的领地,这样才能使精神科学保有自己的独立性,才能使文学教学的本质不被遮蔽,最终提升文学学生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俄]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

[2][英]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48-149.

[3][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30,14.

[4][德]布伦塔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M].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M].倪梁康,主编.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39.

[5]刘渊.多媒体的外国文学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C]//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

基金项目:“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重点课题 “CBI模式下大学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WYZD150012);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美丽新世界》中技术与人性关系研究” (项目编号:L14DWW0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二十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的文学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L14DWW013);大连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公共演讲与世界文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项目编号:YB2016066); CBI理论框架下“本硕博”一体英语读写课内化及衔接问题研究(硕博段)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研究生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2015035)。

(作者介绍:王爽,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西方哲学;徐明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