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学语境下的李白诗歌创作

2016-05-14杜群智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李白

内容摘要:盛唐处于文化多元的时期,也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整合融合的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广泛传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李白生于盛唐,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李白 诗歌创作 佛教思想

佛教自两汉魏晋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的进程,以儒解释、以道解释、以释解道、以释解儒的作品论著层出不穷,佛教思想开始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融合,三教合流在隋唐时期成为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深刻地影响了隋唐以降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唐代是佛教发展鼎盛的时期,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思想、文学、社会生活。唐代诸多诗人与佛教关系密切,诗文创作深受佛教影响。描写佛寺、佛理、佛像、与僧人交游唱合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李白,作为盛唐的天才诗人,与唐代的佛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青莲居士与佛教文化之关系

居士在佛教中指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即“优婆塞、优婆夷”。李白自号为居士,可知李白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在《答湖州迎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中李白写道:“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金粟如来是维摩诘居士的前身,维摩诘居士是过去佛,从诗中能够看出李白希望自己来世能够成为像维摩诘居士一样的人。

青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同时也是李白诗歌中经常选取的意象,从意象选择中能够窥知作者与佛教的关系。在佛教中,莲花代表着纯洁、智慧、佛性,佛教中如来和菩萨都坐在莲花宝座中,经文中这样记载“坐宝华中”。很多经文记载着有关莲花的比喻,《密严经·卷下》有“如莲出淤泥,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成佛体清静,诸天所欣仰。”在《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四种颜色中,青色为上,僧肇《维摩诘经》注:“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青莲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纯洁、智慧,李白以青莲为号,与他在世俗世界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特征相互印证。在李白的诗歌中,多次用青莲来表达自己的意旨,”除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以青莲居士自示外,在《僧伽歌》中赞扬得道高僧:“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在《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中赞扬佛法“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在《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中表达对青莲宫所代表清静世界的向往,“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在《庐山东林寺夜怀》诉说对青莲境界的追寻:“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在《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赞扬佛法功德:“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

二.李白与僧人的交游

名山多古刹,佛教寺院大多修建在名山中,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因此在李白的诗文中有许多吟咏名山,与僧人交游酬唱的作品。众多交游酬唱的作品,说明李白与僧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旁证李白对佛教思想的接受。

李白诗歌中反映与僧人交游主要有送别类和赠答类。如《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笑”别庐山和“虎溪三笑”的典故,可知李白与这位东林寺中的僧人必是言谈相欢,交情不浅,且把这位僧人呼为“远”,比拟庐山净土宗祖师慧远和尚,可知李白对这位僧人的推崇。

《僧伽歌》写李白遇到的一位为传法来到中原的西域高僧,李白在诗中赞扬这位僧人为真僧,“真僧法号号僧伽”高僧佛法精深,有清静戒体,“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高僧能够一言散尽“波罗夷”,“波罗夷”是指比丘应避免的四种根本重罪,杀、盗、淫、妄语,与这位高僧谈佛后,使得李白内心清静无垢。

李白有三首赠僧诗,对象是僧朝美、僧行融、僧崖公,在诗中,李白对高僧崖公推崇备至,极尽赞美之词。《赠僧崖公》“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赞美僧行融有“英骨”,将其与东晋汤惠休与峨眉史怀一相比,《赠僧行融》“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在《赠僧朝美》中与朝美以成佛共勉:“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其他作品如《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写遇到衡岳僧谈论佛法,僧人见解精深,骨气清奇,引发作者的赞叹:“衡岳有阐士,五峰秀真骨。”“大臣南溟去,问道皆请谒。洒以甘露言,清凉润肌发。”在《听蜀僧浚弹琴》一诗中写蜀僧为李白抚琴,琴声洗净心尘,令人忘却时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顾随在《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涉及到李白:“李白不但风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土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然而从李白与僧人交游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李白与佛教思想的关系不仅如此,诗中所用到的佛教词语如“龙象”“青莲”“禅关”“波罗夷”“恒河沙”“小劫”等,以及典故出处有《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必须是对佛教有所精研的人才能够达到。

三.佛教思想在李白诗文中的体现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王琦注:“水月,谓水中月影,非有非无,了不可执。慧者观心,亦复如是。解领,解悟也。明珠,喻菩提大道也。”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空”和“有无”的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李白在此处“观心同水月”实则是表达他自己对佛法的心得体悟。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禅关”“小劫”俱出自佛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李白此处描写佛教禅定的状态,不知时间,澄静无虑,心无所住。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而我遗有漏,与君用无方。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有漏”是指一切含有烦恼的事物,有漏法指一切世间法,而佛法是出世间法,是无漏法。“心垢”在佛教中亦是指烦恼,《无量寿经》有“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李白在听闻佛法义理或者体验坐禅之神奇后,有荡除一切烦恼之体验。

《赠僧崖公》:“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在郎陵时李白跟随法名为空的老僧学禅,禅那讲究心中清楚明白、了了分明,是为“了”的境界。“轮风”出自《华严经》:“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轮,水依风轮,风依空轮。空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佛教禅那有着切身的体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以禅观世界,我与世界并无区别,我与世界俱同为空的存在,从本句诗歌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禅境的领悟。

《庐山东林寺夜怀》:“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禅宗称呼坐禅为宴坐。佛教将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一小世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禅宗讲进入禅定状态以后,可以再一个剎那之间游遍三千大千世界。此处李白的诗文中便是描述的禅定状态。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佛教中,地水火风空识六法各有分界,是为六界,空界是为其中之一。三天是指佛教中所说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即所谓的三界。面对画中多描绘的景象,三界二十八天在画梁中显现,李白将在西林塔中所看到的佛像与自己的佛学认识体悟写在这句诗中。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作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而佛教作为隋唐影响最大的思想,二者的碰撞,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M].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4]董皓.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7]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8]鸠摩罗什译.无量寿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9]不空译.大乘密严经[M].台南:和裕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杜群智,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李白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倒下的那一刻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