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2016-05-14孙琰
孙琰
[摘要]随着学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及导学案的广泛推进,小组合作被频繁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但很多时候学习效果并不乐观,课堂上五彩纷呈的合作交流,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无人问津,收效甚微。结合自己的教学,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补搭配小组成员、合理选取合作内容、准确定位教师地位四个方面,探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09
美国教育学家林格伦说过:“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随着学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及导学案的广泛推进,小组合作同样被频繁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但有时学习效果并不乐观,课堂上五彩纷呈的合作交流,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无人问津,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它的有效价值呢?下面结合自己几年的课改经验略谈一二。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参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小组合作的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在活动中,表现欲望强的学生滔滔不绝、踊跃参与,获得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而拘谨的、内向的、甚至自卑的学生往往隔路观望,无法融入活动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看客”;还有些捣蛋分子,要么呆若木鸡,要么交头接耳。因此,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如《散步》一课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时,A同学读母亲,B同学读“我”,C同学读儿子,D同学读旁白。在后来的讨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我让不善言辞的做记录员,活泼开朗的做组织者,调皮捣蛋的总结发言,善于思考的补充发言,这样每个成员承担个体责任,彼此又相互依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合作效果非常明显。
二、互补搭配小组成员
编排小组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的异质分组即根据兴趣爱好、性别比例、表现欲望、学习水准、智力高低等差异合理搭配组成小组。如:将男生和女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外向型和内向型搭配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互补,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人的智力、性格、才华是多样的,只有学会相信自己,赏识别人,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才能使团队学习成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对全班来说,每个小组之间的搭配是一致的,各小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两个方面的合理搭配和调控,成为小组合作是否有效的关键。
三、合理选取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选择合理,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在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和分析课文中涉及的说明方法时,组织小组合作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或者当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时,如《闻一多先生的做与说》一文,富于感情和音乐美的语言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很难把握,我设置了问题:“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作为革命家,闻一多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或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如教学《梁思成的故事》,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扩展解题思路。
四、准确定位教师地位
小组合作并非4个同学围坐一圈这么简单。合作学习是否更具实效,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鼓励组与组展开竞争时,教师是鼓励者;在提出具体问题和要求时,教师是组织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是引导者;在问题出现争议的时候,教师是裁判者;在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是指导者。如,教学《大自然的言语》一课时,提出问题:“本文所采纳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说明文中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本文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汇报结果,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更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我们要在课改的摸爬滚打中,让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实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