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2016-05-14徐雅琴
徐雅琴
“要想知道辛巴是怎样历尽艰险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的吗?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狮子王》。”在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于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几种巧用悬念的方法。
一、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寻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大门。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联合国国旗一向没有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以示哀悼。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个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1分钱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总理——周恩来。”这样抛砖玉,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深深敬佩之情,并使学生产生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教师趁机顺势利导:“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却千方百计阻挠人民悼念,但是人们仍自发地前来送行。”简短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这篇课文,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二、在讲读课文中可以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一)巧破迷宫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教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原因告诉学生,而是在迷宫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又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教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教师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在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教师又设下第三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终于认识到庐山真面目。最后,教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二)打破常规
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设问:“如果后羿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教师说:“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了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四)险象环生
可以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五)借词达意
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例如说明文、介绍语法知识等,学生学习起来较枯燥。教此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起学生重视。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我举了《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一天,地主巴依和老婆要与阿凡提打赌,要是阿凡提能猜对他们下棋的结果,巴依就认输。阿凡提灵机一动,立刻写下‘你赢她输四个大字。结果,三局分别是巴依赢一次,他的老婆赢一次,和棋一次。只见阿凡提拿起笔随意点了标点,不得不让地主巴依输。原来,标点分别是‘你赢,她输。‘你赢她?输。‘你赢?她输?。”在这里悬念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喜欢上标点,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三、在讲读课文结束时可以采用余味无穷的方法
学完课文后,若设下悬念让学生思考,会让文章的生命得以延续,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造成的。”教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学生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又例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教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性格以及希望的结果,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体现了纯洁的童心。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