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普通话教学对传统文化应用的有效性和弥补的策略

2016-05-14张变霞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张变霞

【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和参加实践活动,用文本中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用活动中的体验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丰润其生命的内在素养和外在气质,为生命发展和文化发展奠基。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传统文化 弥补 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价值被不少教师忽视,没有全面兼顾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资源缺失现象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从各种现象中挖掘整合语文教学所需的文化资源和改进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弥补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以期持续不断地提升语文课堂和语文活动的人文格调,使语文教学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味。

一、文化资源应用缺乏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具体表现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不够重视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性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微缩品,它汇集着本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生活文化等,还包含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也是华夏儿女得以生存和繁衍的乳汁。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由于“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许多优秀文化在青少年身上有断裂之虞。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需要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追求来实现。

(二)乡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不足造成对国语教学的不甚深刻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范围内人们精神的重要支撑点,是维系各阶层凝聚力的重要标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目前有些学生却不愿意谈自己家乡的美好,而是埋怨家乡的闭塞,自嘲家乡的落后,不切实际地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有甚者连外地人都慕名来游的民俗景点和山川风物,他们却感觉是那么土气,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三)对学校校园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潜力薄弱

语文教学其实完全可以与校园文化的熏陶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在讲到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介绍一点校园文化的内容。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内容的一种社会亚文化。中学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最方便利用的实践阵地就是校园,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可是现今的学校语文教学,几乎全都在学校教室内进行,将学生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严重束缚了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学生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并不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明确学校文化的真谛,不能用校园文化的精气神陶冶情操,提升个体的形象。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语文教师应把语文学习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学中文化资源应用的策略

(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精髓须大力研究开发和充分利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催生了遍布全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为传承灿烂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足的养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其影响深远而重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无形财富,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用相关教育资源,通过如图片展示、观看视频、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介绍这些文化资源,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大力渗透传统文化

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教育。教师要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写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开展演讲、辩论、情景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教古诗文单元,就指导学生多背古诗文;教散文单元,就指导学生多品味经典美文,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另外,还可根据当地古迹、文物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和体味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铸造出来的民族灵魂,它不能仅由简单的说教灌输来传承,还得让人们在亲身经历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体悟它的文化内涵。只有传统文化深深嵌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对他的一辈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学校应采用各种渠道大力提倡校园文化

(一)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内容总是交叉伴随在一起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举行演讲赛、辩论赛、阅读、写作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既是校园文化教学活动,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师要提倡学生多读名著,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鲁迅的犀利,林语堂的幽默……这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像这种阅读活动可以是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既能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文化视野,又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应大力加强学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学生所在学校的校训、文化墙、雕塑等各类人文景观,都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显著性标志,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不容忽视。

四、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浸润作用不容忽视

学校应强化对学生乡土文化的教育。乡土文化植根于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深刻感触乡情。例如可以谈谈“见园皆竹”的中国园林艺术,讲讲“胸有成竹”的成语,背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文等等,以便引导学生去深刻思考这些乡土事物中包含的乡土文化内涵。

总之,学校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光耀人类文化,培养有人文底蕴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直面学校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现象,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又有良好个性和创新思维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优化方式研究论述
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话教学与创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