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产出效应的影响研究
2016-05-14何骏
何骏
摘 要 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是制约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0~201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行业和具体行业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效应,并着重比较分析生产性服务业贸易自由度的引入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出结论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效应存在着显著的正影响,即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每增加1%制造业产出增加近0.88%,且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度对制造业产出有较为显著的正影响;具体行业而言,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最大,科技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制造业的产出。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会随着贸易自由度变量的引入而产生波动。
眼关键词 演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8-0049-06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现有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基于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需求遵从理论的制造业发展导致制造业细分,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于互动融合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学者顾乃华(2005)[1]在分析中引入了地理距离、政策环境等能力变量,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生外溢效益的渠道,并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模型,对理论推演的假说进行了检验,从而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的外溢效益负相关,政策环境的完善程度正向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外溢效应。
在对制造业作为需求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对此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以国外学者的描述性研究为主。Cohen(1987)[2]& Guerrieri(2005)[3]等学者认为,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制造业的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生产性服务增长作为中间投入。Bhagwati(1984)[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的部分原因是公司将以前在其内部进行的服务活动进行了外包,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发展高效且具有活力的服务经济能力与该国的制造业基础和结构挂钩。作为制造业中间产品的服务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国家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我实现机制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互动融合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互相为彼此提供需求和供给,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并且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两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慢慢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觉明和李晓慧(2011)[5]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增长,同时,制造业的增长也极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鉴于此,他们提出应该利用两部门的互动机理来设计产业结构转型战略,为其营造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环境,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而在现有的文献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专门研究仍然很少,即使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溢出效应的研究文献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质量”衡量的指标通常都是劳动力工资、资本密集程度等常见的衡量指标。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贸易自由化程度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影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在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影响方面已有许多实证研究,但是关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自由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却很少。
就目前而言,服务自由化还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主题,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大量实证研究,对服务业领域大规模厂商进入后产生的影响却鲜有探讨。由于大量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都依赖于服务业的投入,那么服务业领域自由化后可以获益的假设必然是合理的。服务业自由化可以打破垄断,带来企业的私有化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废除。因此,潜在的国内外厂商就会进入市场从而增加了服务业下游行业使用者的选择范围。服务供给者更多的选择反过来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制造业领域:
首先,新的服务可能会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服务供给者的进入而被广泛应用。例如,新的金融工具、现金流管理工具以及通信行业的数字化服务等。上述服务的普及可能会引导制造业引进新的生产力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如在线交易系统的使用。Ethier(1982)[6]& Konings(2007)[7]分别对服务投入的多样性能够提高下游产业的生产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间接表明了对货物贸易自由的影响同样对服务贸易适用。
其次,服务自由可能也会使得那些原来对一部分行业限制的服务得以更广泛的使用。更宽松的准入制度会提升当地一些小微企业的生产力。
最后,服务自由化可能会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具有竞争力的厂商进入,从而提升企业生产力。这种对企业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降低下游产业的操作成本。
为此,本文以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为依据,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效应,并着重比较分析贸易自由度的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本文主要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及文献回顾,第二部分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介绍,第三部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溢出效应的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部分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①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制造业而言,1990年我国制造业的年产值为8 776.74亿元,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年产值为102 539.5亿元,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年产值为130 325亿元,2012年我国制造业的年产值为161 326亿元。
就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年产值为2 571.5亿元;200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4 658.0亿元,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年产值达到85 198.6亿元;2012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年产值达到132 830亿元,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50.6%。图1列出了2004~2012年我国国内制造业年产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年产值的数据关系。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年产值仍然远远小于制造业的年产值,但2007年以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协同发展特征。
可见,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许多诸如体制机制的问题。
就制造业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分工深化的障碍,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创新不足等[8]。
就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十分滞后。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和知识含量不高,仍然处于产业链低端,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仍然不高等。
在一定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会阻碍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后期的工业深化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从制造业分离出来的设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体制、政策仍不完善,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竞争力不强,从而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
可以作为制造业产出效应的评价指标很多,本文采用制造业增加值来量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9]。由于这里主要关注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直接选取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业(MPS)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总产出(Y)进行实证研究。为了分析整个国家的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建立总的分析模型如下:
ln(Y)=a+βln(MPS)+ε 模型(1)
其中,Y表示制造业增加值,MPS表示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的总投入,a为估计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具体分析各个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影响,本文还需要建立各个具体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具体的服务行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除了具体服务行业增加值外,也将服务贸易自由度指标纳入因变量中,以考察服务贸易自由水平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中选取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建立模型如下:
Yit=β0+β1TSit+β2FSit+β3BSit+β4SCit+εit 模型(2)
Yit=β00+β11TSit+β22FSit+β33BSit+β44SCit+β55sfit+εit
模型(3)
其中,Y代表制造业增加值,i代表我国29个省份数据的横截面对象,t代表年份数据,a为估计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TS表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增加值,FS表示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BS表示商贸服务业的增加值,SC表示科技服务业的增加值,sf表示服务贸易自由度,以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之比表示。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出的实证分析
(1)整体分析。下文将首先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行业对制造业的总体产出效应。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投入产出只更新到2007年,所以表1列出了1987~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间使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对模型(1)进行验证。
为了初步验证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对制造业产出增加的影响,将上述数据化为亿元后做散点图可以看出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系数为0.950 8,见图2。
为了进一步更加清晰验证生产性服务的投入与制造业增加值的这种相关关系,对相关数据取自然对数后,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见表2所示。
由此,得到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n(Y)=3.107 5+0.884 6 ln(MPS) 模型(4)
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R2=0.960 4,F=169.870 7,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与制造业的增加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每增加1%,制造业增加值将随之增长近0.8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产出。
(2)具体分析。在分析了中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本文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实证检验,并试图从行业细分层面和贸易自由化角度分析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如何提升制造业发展的。
本文选取了2000~2010年③中国29个主要省市④制造业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投入的面板数据,在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分别对模型(2)和模型(3)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产出效应明显。
首先,就模型(2)而言,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增加值有明显的正效应。其中,金融保险业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以及商务服务业,而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对制造业有较为显著的负效应。模型(2)的R2=0.901,说明方程整体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其次,就模型(3)而言,在该模型中除了保留模型(2)中的自变量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自变量,即贸易自由度指数。该模型回归的结果中,各个自变量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方向与模型(2)相同。同样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增加值有明显的正效应。其中,金融保险业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也同样有着较为显著的负效应。模型(3)中的R2=0.926,说明方程整体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最后,比较模型(2)和模型(3)可以发现,在加入了自变量贸易自由度指数后,模型中各个自变量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投入仍然对制造业增加值具有正效应,但模型(3)中的正效应比模型(2)中的正效应减小很多。金融保险业的投入仍然对制造业增加值具有正效应,但模型(3)中的正效应要略大于模型(2)中的正效应。商务服务业的投入对制造业增加值也仍然具有正效应,虽然模型(3)中的正效应小于模型(2)中的正效应,但相差不大。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对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具有负效应,且模型(3)中的负效应要远大于模型(2)中的负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自由化程度对制造业增加值有较为显著的正效应。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合本文的实证结论,主要分析与讨论如下:
1.整体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存在显著的正影响
从对数回归的结果看,β=0.884 6,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每增加1%,制造业产出增加近0.88%。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正在从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增长方式向依靠知识等要素的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2.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会随着贸易自由度变量的引入而产生波动
贸易自由度变量引入之前(见模型(2)),对制造业产出效应从大到小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6.693)、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2.013)、商务服务业(1.751)和科技服务业(-2.564)。随着贸易自由度变量的引入(见模型(3)),对制造业产出效应从大到小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7.611)、商务服务业(1.451)、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1.046)和科技服务业(-7.402)。金融保险业的正影响得到了加强(7.611),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1.046)和商务服务业(1.451)的正影响减弱,科技服务业(-7.402)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负影响进一步加强。
3.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最大,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具有负面效应
无论是模型(2)还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都表明,回归后金融保险业的系数都最大,这说明无论是在引入贸易自由度之前还是之后,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的贡献无论是在引入贸易自由度之前还是之后都为负值,其原因可能是,在中国商业诚信制度尚未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制造业企业不会在承担特别大的风险下轻易把关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研发环节外包给专门的科技服务企业。这意味着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4.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度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较为显著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看,虽然贸易自由度本身对制造业产出效应较为显著,但系数较小。之所以贸易自由在制造业产出中的作用较大,是因为贸易自由度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还会间接通过对具体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而影响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
五、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
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本文对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如下: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带动制造业发展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能明显提升制造业的产出效应。为此,我国应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特别是,我国各具体生产性服务行业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在技术研发、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扩大开放,促进贸易自由是缩小发展差距的有效方式。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引进外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外国生产性服务企业能够为我国提供更多高层次、高效率的中间服务,并且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机制,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在整个价值链中扩散和渗透,从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有针对性地发展金融保险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实证结果显示,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产出效应最大,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柱。事实上,制造业是一个对资金要求很高的行业,无论是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是发展中后期,制造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都很高。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支持会有效改变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资金缺乏的窘境。因此,我国必须完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机制,加快发展金融跨区域合作和网络化,整合区域性金融资源,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突破地方金融性机构的发展障碍,发挥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未得到发挥,这种局面亟须改变。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业将作为创新主体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技术支撑。因此,必须深化科技服务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下游行业的创新服务,延伸整个科技服务的价值链,从而促进制造业的产出效应。科技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科技服务业在整个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当然,我国制造业企业也应通过服务外包将研发等科技服务业务外包出去,形成双赢的发展局面。目前影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因此,要制定并完善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商业诚信制度,从而发挥我国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促进作用。
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度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度对制造业产出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这意味着,我国在发展传统货物贸易的同时,应继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度。贸易自由度的提升,不仅能促进制造业产出效应的增加,更能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2):9-13.
[2] Cohen,S., Zysman, J. Manufacturing Matters: 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7.
[3] Guerrieri Paolo,Meliciani Valentina.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2005,16(4):489-502.
[4] Bhagwati,J.N. 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ment of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nations [J]. The World Economy,1984,7:133-143.
[5]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6] Ethier,Wilfred J.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389-405.
[7] Amiti,Mary,Konings,Joseph. 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5):1611-1638.
[8] 李岩.广东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106-109.
[9]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