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应是师生的共生共长

2016-05-14杨卫平

中国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智慧

杨卫平

曾经,我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错觉。

我以为,所谓教学,就是泾渭分明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于是我卖力地教,想方设法地教,结果是,我累出了咽炎和声带小结,常年吃药;学生也并没有学到太多,学到的也多是死知识,缺乏创新性。

我苦恼,探寻。渐渐地,我发现,教与学,是共生互动的双向输入,不是教或学的单向输出。“教学相长”,它是双赢的教育故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二者热火朝天,生机蓬勃,和谐共进,孩子获得知识的增加与精神的成长,教师获得教育的经验与智慧、职业的幸福感、身体的健康、心态的平和。好的教育,师与生都在成长,谁都不能代替或者指挥他人成长。

这样的师生共生共长,并不繁琐复杂,相反非常简单,正所谓“大道至简”。它只需要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教学就好了。

比如,前几天那个普通早晨的第一节课。

那节课,同事来听我的写作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学生的自主随笔。

我预设了4个环节,分别是:佳篇有约,片段共赏,文章病院,教师小结。

但教学并没有按照最初的想法进行。

第一个环节“佳篇有约”进行中,临时增加了“作者答问”。课前我的预设是:作者先朗读自己的作品,而后介绍写作背景,同学们聆听,听后讨论、点评。但第一个作者就没有准备好。不能冷场,于是临时调整为“思后问”,即作者先朗读完自己的作品,同学们静静思考2分钟,然后向作者提问。

这个提问,是个引爆点,它引发了孩子们的激情,燃爆了课堂气氛。

孩子们是有思想的。他们比我们想象得睿智,甚至超过我们的智慧。比如,一位作者以小狗的语气写被主人遗弃的失落与悲伤,引发小伙伴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与深深的悲悯情怀。文章如下:

思念

“汪—”一声轻吠,是我对您深深的思念。

天上繁星点点,如颗颗忽闪着的眼。地上月光淡淡,如丝丝散落的绸缎。万籁俱寂,只有深林中的飞鸟时不时被惊起,发出一声声凄凉惨淡的鸣叫。黑云迅速包围并吞噬着一切,重重地压上了大地—是的,夜降临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注定又是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晚。

“每一只狗狗天生就是孤儿,因为它离开了母亲和人类生活在一起。”我又想起这句话。是啊,我们天生就是孤儿,离开母亲,也只剩下了无边的孤单。但是我庆幸碰到了您—我的主人,您的温暖照亮了我的悲伤与寂寞,使我感受到了爱。您曾跟别人说,您爱我就像爱您的孩子。

……

我记得,去年一月,您成为我的新主人。您害怕我着凉,把我裹到衣服里,柔软的衣服散发出洗衣液淡淡的香味;我记得,除夕夜,我很久不能静下来,那是我第一次听鞭炮的声音。您看我受惊了,不断安抚我“只是放鞭炮,不怕”。

……

“叽叽”,鸟儿的欢唱将我从回忆中唤醒。雨停了,天变得格外蓝。我眺望远方,太阳正缓缓升起,温暖的金色光辉映在我的泪痕上。我仿佛又看见了您,看见了您给我的家。

我是多么思念你,亲爱的主人!

什么时候,您来把我带回家?

听完作者朗读,小伙伴们穷追猛问:

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构思写作的?

你为什么想到从狗而不是人的角度写作?

开头你怎么想到未见其狗先闻其声的?结尾疑问你又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你为什么从悲伤的角度写感恩?

你自认为最得意的是作品结构、语言特色、小狗形象,还是故事情节?

作者经过短暂思索,侃侃而谈,临场讲述写作背后的故事—她说,如果连狗都呼唤人间真情,那爱得并不坚定的人类,就应该被惊醒!

探讨的氛围在悄然形成,课堂已然不仅仅是作文点评,而是心灵的对话,精神的触通,思想的碰撞,形成了一个阅读写作的沙龙。思维的扩张与沸腾,把课堂推向高潮。随之而来的环节也都光芒绽放:片段欣赏绘声绘色,点评机智;文章病院诊断精确,处方有效;教师小结转变成学生小结,教师聆听。

这样的场景是我始料不及的。教学总是常新的,这堂课也惊醒了我。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保证可以预设出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许,教师在备课时都已经考虑了学情,但一个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思维特征和求知需求,不到课堂上是很难面面俱到地预设的。备课时,教师也要有留白与期待。课堂上,教师可以分享观点,但不能施加。孩子的想法或许比我们的更闪光,所以我们不跟他们抢话说,要让他们先说,让他们多说。课程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教师愿意听他讲,小伙伴愿意和他辩论或者点赞。而他,充分展示心灵的自由。因而,面对课堂现场,教师最应该考虑的,不是将预设外的学生活动“扭转”回到预设情景之中,而是打开心扉,开放思路,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思想的电光石火,并把这光与火扩展开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燃烧起来,火爆起来!教师不是演说家,而是学生智慧与激情的引爆者。彼时的教师,也会成为全新的自己。有了这样的考虑,教学灵感就会被不断激发,学习新氛围就会不断即时产生。像我这堂写作点评课,变化带来了深化: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的单向言说,变成了听众提问、作者回答的双向交流。即兴问答,又是一场风景。这样接地气、有人气、飘仙气的课堂,又何尝不给我这个老师以启迪?

课后交流,同事总结说:“杨老师,你的这堂课,有朗读、静思、讨论、争鸣、共识、多元评价,充满学科特点、人文元素且智慧启迪。你说的话少,却又画龙点睛。满堂课没有花样,却有氛围。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听了还想听。”

我说:“教育本是朴素而实在的。彼时,全世界只有老师、学生与文本。这三者,或许交相辉映,其乐融融;或许互相争鸣,和而不同。不求流光溢彩,光怪陆离,只求学有所得,学有所创,教有所悟。把更多的话语权给孩子,教师理当惜言如金。一旦开口,说出来的话就该是点石成金,春风化雨,给孩子以唤醒、引领和激发。很多时候,我们怕课时不够,急于赶进度,嘚吧嘚吧卸货了事,至于孩子会不会,会多少,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不能运用知识,能不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根本没有考虑—这是错误的。”

她微微皱眉:“可是,我最近在网上搜了一些名师示范课,他们还是讲得多,学生活动得少,思考得更少。他们对文本的解读确实很独到,然后呢,费尽心思,利用种种设计,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

我竖起大拇指:“好眼力!这就是当前教育显而易见却又不断重复的问题。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平台,变成了教师专业功底的秀场。学生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却少了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我又给她讲了我们的同事娟儿的教学故事。

那年,我当班主任,她教物理课。一次,我去听她上“力”这一节课。首先,她让学生预习。孩子们觉得这个内容太熟悉,而且,他们更习惯听老师讲,不好好预习。娟儿偏不讲,孩子就做思考的假象。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趁娟儿巡视走到我身边,我悄悄跟她商量:“你还是讲课孩子听吧,要不时间不够用了。”

她说:“教学不能靠老师讲,他们得学会思考。这是孩子成长必须要走的路,否则没后劲儿。”

我只好尊重她,但也提心吊胆。她坚持着。学生不投入预习,她就金口不开!过了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着急了,感觉这样耗着没意思,于是就硬着头皮预习。

预习结束,娟儿问:“什么是力呢?”学生说不清楚具体什么是“力”,他们一脸迷茫地问娟儿:“是推物体,拉物体,压物体吗?”

娟儿不讲,而是让他们再去课本上找。孩子们找到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她追问“什么是作用?”孩子们又懵了。她引导学生回到自己刚才的疑问上去,学生豁然开朗,哦,原来推、拉、压、举,就是“作用”,继而,他们也理解了“力”。经过思考与碰撞获得知识,孩子们欢欣鼓舞。

娟儿是一个安静的老师,但宁静是一种更强的力量,足以引爆激情。从那以后,每每在课堂上,孩子们都会追问问题,和她辩论。她的课程火爆起来,放了学,讲台也被围得水泄不通。她还是不讲,让孩子们自己讨论,争鸣。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很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娟儿的探索教学的愿望—馈赠,常常是互相的。

孩子们念了高中以后,我跟踪观察。被很多师生视为猛虎的物理课,在他们那里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有个孩子还被整个年级邀请,巡回介绍学法。2015年,那一届孩子考大学了,拿到录取通知书,他们回来报喜,不少人学的是与物理相关的专业。我对娟儿越发敬佩,她不仅考虑学生眼前所需,更引领了他们的未来志趣。是的,教师是用来唤醒学生智慧,而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思想者与创造者,而不是知识容器。同时,教师也是学习者,正如心理学家乐嘉所说:“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知道怎样做个好学生,知道怎样随时随地自省,知道从哪儿可以汲取养分以不断成长。”

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关注学生,根据他们所需,及时将某些不合理或不完善的课前设计改为课堂生成。教与学,都应是灵动、活泼、睿智、曼妙的,应该是师生的共生共长。这种成长,并不是大张旗鼓、排山倒海、气冲斗牛,而是不动声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又坚如磐石。她让师生都过上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生命都发挥其宝贵的价值。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课题编号:JCJYB150101104。)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十九中教师、特级教师,2015年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著有《笑着做教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为课痴狂》。)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 cn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智慧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麻辣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浅析预设的应用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