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

2016-05-14冯霞

中国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爱迪生滑板讲故事

冯霞

故事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中的故事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符合孩子特性的教学载体,看似简单的讲故事其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问题扫描: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案例1.浙教版小学品德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爱迪生6000多次寻找灯丝材料的故事。

师:爱迪生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主要观点是做事情不能怕失败,要坚持到底。

师:课前,我们也收集了许多名人不怕失败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

学生开始讲述自己收集的名人故事。

最后,教师和学生总结出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种教法无疑会导致以下问题:

一是叙述演绎苍白。教师按部就班地播放录音,形式呆板,故事讲述过程中,悬念、留白、情景渲染、结果创编、学生换位参与等策略的运用偏少。教师没有营造一种让学生“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更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

二是情感激发无力。学生觉得爱迪生的故事比较遥远,不易产生共鸣。这也反映出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视角—“宏大叙事”,即较多关注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的典型事例,缺少学生自己的故事的参与。教师在讲述爱迪生故事后生硬地归纳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主题,缺乏对事实逻辑的深刻分析,更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三是缺乏对主题的深化与挖掘。教师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名人的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但故事讲完,教学就戛然而止了。对孩子们来说,这节课只是听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不断强化和重复“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缺乏对主题的深化与挖掘,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跟进行为: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重组,超越质性—叙述演绎的艺术

同一事件在不同的结构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的叙述下又会有别样的面貌。教师要想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可以对故事进行积极重组,优化结构,多样叙述。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改变主体

讲故事时,教师可以将叙述主体多元化,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既听别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尝试加入第三方叙述主体,如邀请社区工作人员、食堂大师傅、警察、家长等“客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一个主体贯穿课堂始终。

2.切换视角

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小叙事”—从英雄、模范的典型事迹转向平民百姓的生活事件;从隐身叙事转到自传叙事—从讲述别人的故事到自己“亲历”的故事;从“社会剧本”转到“生活剧本”—把学生当下身边发生的道德事件作为教材的出发点,发现细微小事和典型事例中隐藏的道德智慧。

在教授《失败怕什么》一课时,有的教师引入了“学习滑板”的例子。“学习滑板”这件事与孩子的生活距离很近,班上有25个孩子会滑滑板,有14个孩子虽然没学会但尝试过。孩子们的体验非常丰富,听别人讲述学滑板的故事时马上就能激活自己的回忆:摔跤、受伤、气恼、痛苦……视角切换后的课堂真情涌动,学生们积极讨论学习滑板的经验与方法,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与感受,孩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迥异于宏大视角下“爱迪生”故事的教学氛围。

3.悬念留白

有故事就有情节,有情节就有多种组合可能。教师可以调整结构,制造悬念,或留出想象、推理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授《失败怕什么》一课时,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故事叙述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一位教师采用悬念重组故事结构,成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教师为学生讲爱迪生的故事,当讲到爱迪生第100次实验失败后、富翁嘲笑他时,教师突然停了下来,让学生猜测面对富翁的嘲笑爱迪生是怎样回答的。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课堂气氛热烈。之后,教师继续讲故事的下半部分。学生们都想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此听课非常专注。

另一位教师完整地讲述了爱迪生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然后问学生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收获。教师的讲述平铺直叙,缺少一波三折的韵致,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没有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4.对比叙述

故事叙述中,同一主题却采用正反两个故事或一个故事却有对比的不同结局、不同做法即为对比法。如在教授《集体力量大》一课中,教师播放两名小学生做值日的录像,一个认真细致,一个敷衍了事,对比鲜明,反差巨大,能够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讨论的切入点。

5.图文并茂

讲故事的方式不应停留于口头,采用书面、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的叙事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天真稚拙的“图画+文字”的故事表达、新颖有趣的幻灯片汇报都特别受孩子欢迎,教师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

(二)举象入境、聚焦细节—情感激发的密钥

积极情绪体验的积累是高尚情操形成的基础。衡量故事教学成功的一个表征是能否有效激发情感。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故事讲述中大量运用表象、挖掘情感潜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象入境,还原故事的生命图景

所谓举象,就是引导学生将故事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从而实现故事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大量积淀相关的感性形象,营造故事的情感场,渲染、铺陈、强化,以学生可感的画面、形象为拨动心弦的载体,或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或心驰神往,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例如,《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民工父亲的故事,课件上展示出一幅幅画面:低矮的工棚、炎炎烈日下的脚手架、瓢泼大雨中的三轮车夫……随着故事的铺陈、画面的累积,学生被深深感动,像在,境在,情在。

2.移情造境,感受故事的生命温度

在举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演示、实验体验等方法移情造境。例如,在《孝心献老人》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表演“小明照顾奶奶”的故事,《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中,可以进行“活字印刷小实验”。让学生在表演和实验中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从心底流淌出自然的情感。

3.聚焦细节,触摸故事的生命律动

教学存在于细节中,细节的力量温暖且强大。在特定的情境中聚焦细节,探求故事的神韵,可以激发情感的共鸣。细节是情感“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放大细节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进入故事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思想内涵。

故事本来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生无非是一串串故事的连线。改变单一的叙述方式,筑就高远的文化意境,拨动微妙的情感心弦,或许,这样“讲故事”才会由内而外焕发品德的温暖气息,使教学更具有张力与内涵。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 cn

猜你喜欢

爱迪生滑板讲故事
滑板不好滑
湖上的滑板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去玩滑板
爱迪生的“135岁”
讲故事
滑板超人
上帝的形象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