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实现文言文的人格塑造功能
2016-05-14杨成新
杨成新
初中文言文教学须“读”领风骚。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精美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意蕴,博大的人文思想,丰厚的积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实现它的人格塑造功能呢?笔者的经验是“读”领风骚。
一、反复诵读,打开文言文宝藏的大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结晶,是古代先贤思想的重要表达。文言文又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对一些诗文进行学习时,要加强诗文的朗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培养。”诵读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背诵,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诵读,将诗词烂记于心,逐渐地理解和掌握。
像梁启超的“6岁毕业《五经》”,即6岁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9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6岁善辞章”,“7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一定远远超过300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因为诵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神韵,陶冶性情;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增强其阅读的自觉性,从而打开文言宝藏的大门。
二、读中寻美,找到喜欢文言文的理由
就我国古典文学自身特点来看,语言节奏十分鲜明。读来或铿锵有力,气势夺人;或明快自然,如轻风细雨。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特点,和现代汉语相同,有许多在现代汉语中仍经常遇到。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够进行适当点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词类活用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列举一些实例,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今为菜汤)字,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接下来就应让学生反复吟诵,放出声来,在朗朗书声中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音韵之美。
在进行文言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自身的特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对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讲解,增强文言文的趣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背诵《岳阳楼记》时,要注意对节奏感的把握。在背诵《陈涉世家》时,要注重对文章思路进行理清,这才能够增强背诵的效果和效率。望着他们摇头晃脑地背诗文,我知道他们已经在吟诵中体会到了这种音韵美。
对文章的品读,也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进行写作过程中,人物刻画的鲜明,可使写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一点进行把握。例如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醉翁亭记》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醉翁亭的形象,以便加深对课文的认知理解能力。
三、读中悟美,提升人格素养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在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古人的精神进行体现。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对这些古人精神的体现,对于现代语文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这一点进行较好的把握。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崇高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对先帝的知恩图报、对蜀汉的鞠躬尽瘁的真意真情,这些崇高的品质在文章中得到了有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人这一理念进行强化,是当下教学工作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充分肯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认可他的言行,赞扬他的精神品质,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为人物的言行神态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坚持与时俱进。时代发展下,古人的一些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在教学过程中,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更好地突出新课改的精神。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坚持,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若能做到让学生“读”领风骚,学生便会送给你“风光无限好”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