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酒》主题教学的思考
2016-05-14李向丽
李向丽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出于《春酒》的最末段,是全文的主旨句,思乡怀旧,念而不得的情感通过这一句直接表达出来,自然课堂分析到这一句即要掀起情感高潮。但如何让学生自然而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领会作者远离故土童年后的那份不可复得的落寞和惆怅这一复杂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课堂片段。
一、情景描述
课堂上在分析完童真、乡情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分析母亲,找了几个有关母亲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一个大方热情、疼爱孩子的母亲。
师:琦君写了一辈子的母亲,说她是一个世纪的寸草心也不为过。可是,老师有一次偶尔读到一段文字,震惊不已。琦君在《永世有情人》的序言中,透露道:“数10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有天高地厚之爱的伯母。我1岁丧父,4岁丧母,生母于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这两个苦命的孤儿托付给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兄妹长大的。”不幸的是,琦君的哥哥在琦君7岁时就去世了,自此,她的伯母,也正是文中的母亲竭尽所能给予她最珍贵最伟大的母爱。
师:听完老师介绍,大家有何感想?
生(含泪):她的母亲太无私、太伟大了。
生(动情):幼时的琦君其实挺可怜的,还好有她的伯母。
屏显: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琦君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白先勇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用“因……而温馨,因……而悲怆 ”的句式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生:因有母亲的疼爱而温馨;
因有母亲酿的甜甜的春酒而温馨;
因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而悲怆;
因作者的孤苦伶仃而悲怆;
因母亲不是我的亲生母亲而悲怆。
师:文章有哪个具体语句能体现?
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二、反思和分析
1.课外拓展喧宾夺主
补充琦君的母亲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伯母这一段,确实在课堂上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用,学生们的心理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但自此,学生一直沉浸在对文中琦君母亲的钦佩,对琦君身世悲惨的情感中无法自拔,以致于后面想要引入到思乡怀旧的主题而不得,情感确实激发起来了,但是却脱离了文本,更是远离了主题,可谓得不偿失。
2.材料引入牵强附会
白先勇的这段文字,在《春酒》的公开课上可谓经常用到,毫无疑问,它是对琦君所有作品的一个总体评价——“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但是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评价本文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尤其“怆痛”这个情感如此浓烈的词用在作者这“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这份幽幽的怀乡愁绪中,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而老师直接想把这两个词语作为深入主题探讨的关键问题,难怪学生不得其解。
3.教师情感居高临下
散文教学,情感应该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且因读者经历身世的差异,对文章情感的体味会不相同。而老师的“因……而温馨,因……而怆痛”这一问题抛出,可谓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上了道枷锁,只有温馨和怆痛这两种情感,因此无法让学生真正去体味、感悟这份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那份思而不得无法表露的复杂情感,自然学生也就无法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病理诊断
1.果断删减干扰材料
琦君母亲材料的补充,虽能让学生对温厚善良的母亲有了进一步了解,且能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学生看似动情了,却对理解本文主题有干扰作用,可以果断删除。而白先勇的这段评价文字,文字虽好却使用不得法,教师高高在上,强势侵入学生情感,没有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犯了语文教学之大忌。
2.深入挖掘文本资源
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又要掌控好本文思乡怀旧的主体情感,如何才能兼顾,我认为可以从挖掘文本资源着手。可以发现,一个“总”字多次出现,尤其是在写母亲的文字中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如此多的含“总”字的句子,一个慈爱热情、和蔼可亲,温柔和善的母亲跃然纸上。只要牢牢抓住这一字,确实可以很好且透彻地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而且还可以发现,文中不仅只有写母亲时才出现这一“总”字,在写到“我”和乡邻时也用到了“总”。
在此,不难看出,这些句子中的“总”取“一直”、“经常”、“常常”之意,文中多处出现这一字,说明这些都是儿时经常出现的画面,再平常不过了,且时隔多年,依然印象深刻。
慎重选择拓展材料,切合文本分析,透过一个“总”字不仅分析了人物形象,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会最后一段那不可复得的迷惘、落寞和惆怅这一情感,可谓应运而生,水到渠成,真正做到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