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东北经济的药方
2016-05-14冯立果
冯立果
现在,东北在全国地区发展竞赛中落后了,但那里资源仍然丰富,发展的条件仍然很好,关键能不能把大批量的低效无效资源变成活力资源。东北其实还是有救的,答案就在“改革旧体制”。
最近东北经济的话题很热门,主要是因为两则新闻太有冲击力。一是,东北特钢集团的“债务门”事件,从今年3月起到7月中旬,东北特钢连续违约了8只债券,连续违约引起了投资人的愤怒,要求东北特钢破产清算,并要求“提请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暂停辽宁省政府及企业融资并倡议所有金融机构全面停止购买辽宁省政府及辽宁地区债券”,引起轩然大波。第二则是,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6月份的民间投资数据,全国平均增速同比名义增长2.8%,同比和环比都继续回落;更吸引眼球的是,东北三省民间投资仅为8604亿元,增速为-31.9%,其中辽宁增速为-58.1%,令人震惊。东北经济怎么了,东北经济还有救吗?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关于东北经济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地步,学术圈有着完全不同的各种意见。一是“邻居不行”,主要认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五市西部临蒙古、北部临俄罗斯、东部临朝鲜,均是经济实力比较弱且封闭的经济体,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都不高。二是“气候不行”,主要是认为东北纬度较低,日照时间短,寒冷期和供暖期五至七个月,企业供暖成本比华北、南方要高很多,同时职工劳动效率较低。三是“商业文明不行”,主要是东北过去缺少近现代商业文明的传统,相反受近代“闯关东”的丛林法则影响,东北文化里对于合同契约的尊重程度不如南方。四是“传统体制不行”,主要是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东北长期实行的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甚至有学者把东北称之为“苏联模式的全球样板”,言外之意是全球范围内,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学的、执行的最好的,国有企业控制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民营经济不被社会认可和重视。五是“产业结构不行”,主要是“两高一资”的重化工业比重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从上述五个方面看,“邻居说”、“气候说”、“商业文明说”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不可改变或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这样就只剩下“传统体制说”和“产业结构说”了,如果它们也不可改变,那么东北经济或许就没救了。当然,恐怕多数人相信东北经济还是有救的。比如李克强总理在7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民间投资是解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关键因素,激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更充分地调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而是更多依靠政府投资,那不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了吗?”这就是说,东北经济的出路,还必须从体制改革上寻找出路。
这里我有一个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那就是能够把整个东北成立一个特区,名字可以叫做“东北经济特区”,也可以叫做“东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配套示范区”。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发展经济特区,给予特区内企业税收优惠,给予特区政府“先行先试”的权力。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区”阶段,除了大连被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外,其他对外开放政策东北很少享受。现在全国搞了四个“自贸区”,其实东北恰恰需要一个。
广义的东北地区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如果把东北整体作为一个“特区”,并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特区政策和经验,而要针对东北问题实际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第一条,就是大规模减税,有些行业要三年免税。这是“少取”或“不取”。过去很多年,国家从东北拿走的比较多,管的比较死,现在该放开了,放水养鱼。第二条,要精简政府。在“东北经济特区”里,要大幅精简政府机构,政府部门中除了环保、质量、公共安全、社保、医疗卫生等必须有的公共职能外,其他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合并的就合并。除了环保、安全、质量等门槛,投资门槛降到最低;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对外资、民营准入广开门路。留下的部门,要按照现代国家治理原则运行。“东北经济特区”的政府要“小而精”。多余的政府机构人员哪里去?创业去,或者吃低保去。
东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曾经是亚洲最发达的地区。现在,东北在全国地区发展竞赛中落后了,但那里资源仍然丰富,发展的条件仍然很好,关键能不能把大批量的低效无效资源变成活力资源。东北其实还是有救的,答案就在“改革旧体制”。这也是东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和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