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时代高校教师的定位与应对

2016-05-14袁荔芳

关键词:应对慕课高校教师

袁荔芳

摘 要:近两年来,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在线课程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慕课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新型的教师观、技术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师;定位;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48-02

一、慕课的兴起及意义

“慕课”一词来自英文MOOC的音译,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将全球的授课者与学习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公开课程。慕课以其自身具有的生动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快速引发了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2008年世界上第一个慕课诞生后,注册用户从2000余名快速增长到遍布全球的千万余名。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模式下的大学课堂从教室走进了扁平化的互联网,原先教课堂里的教与学在网络中得到了生动、完整的实现。相关大学纷纷制定自己的学分认定机制,对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获取的学分予以承认,使这种课程形式与现实中的高等教育紧密对接。慕课作为传统教育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最新形式,对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1]慕课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各种议论,有人认为慕课的出现具有颠覆性意义,它可以完美解决以往传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使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以这种授课形式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传授与互动而否定它。慕课的出现,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从教育层面上来说,是人们在大数据时代找到的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根源在于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求。慕课不是万能的,但它的出现无疑引发了对高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热烈讨论,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慕课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首先,在慕课模式下,高校教师的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限的几十人或者几百人,而在慕课课程的授课中,参加学习的人数将有可能达到数千、数万之众,学习者的国籍、民族、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教学手段上,慕课通过微课程的方式,主要以视频、音频、动画等手段,为学习者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模式上,一改传统模式下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知识需要与时间安排自主选择慕课课程,再根据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探讨和分享,教师的角色将从传授者变为启发者,从主导者变为激励者;在教学互动上,慕课克服了传统在线视频课程单向输出的不足,通过互联网上的问答互动,互助合作,成为了活跃的线上学习社区。在慕课环境下,教师作为主要教育信息源的地位将逐渐丧失,学校教学由课堂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同时,慕课也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学将更多地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和信息共享。此外,慕课看起来是教师一个人在上课,实际却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强大支撑,它比拼的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更是团队和高校的整体实力。

其次,慕课也使高校学生的“学”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时间需要灵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学生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时间内,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程作业,参加讨论、测试、互评;学生学完规定课程后,就有可能取得课程学分。除认证费用外,学习者一般不需向学校缴纳费用。对于学习者来说,慕课课程的时长远远低于传统课堂45分钟的时长,更符合学习理论的规律和要求。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直到问题得以解决,慕课视频教学中也穿插了教学测试用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则可以及时反映学习者学习效果。在慕课世界里,每个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的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使学生享受到海内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个体积极思维和实践,这给习惯了被动应试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三、慕课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角色与其所处的时代是相联系的。在慕课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要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

1.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创新型教师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2]对于慕课的出现,教师的反应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不愿主动进行角色、技术更新,对慕课避而远之;第二种是对新生事物盲目崇拜,全盘接受慕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第三种是辩证看待新事物,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在思考中不断改进,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这三种反应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是比较科学的选择,它将为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教师与教学与时俱进。此外,在教育互联网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更加重视做好教学、科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真正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

2.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等都远远高于学生,教师所教的知识,对教师是早已熟悉的,而对学生却是新知识[3]。网络开放课程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中的海量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教师已经失去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权威的身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应再是单纯侧重知识的灌输,而应着重体现在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上。慕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主性和自由度,启发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学习和提高。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说的,慕课的发展改变了老师与学生作为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关系,两者作为学习伙伴,知识传播过程更加立体[4]。

3.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者。人格主要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包括人的行为特征、道德价值观、认知风格、情绪反应状态、人际关系协调方式等。教学实践表明,学习过程既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建构人格、体验情感的过程。健全人格的建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角色较多地体现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管理者,扮演着“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在慕课课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教师应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造优良、生动的学习情境,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四、高校教师应对慕课挑战的策略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迎接时代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教育事业的与时俱进,是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树立新型的教师观。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慕课为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了在同一虚拟空间内的教学活动,高校教师应认真研究“慕课”带来的新情况,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慕课”课程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与“慕课”的双向融合,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其次,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工作模式。传统教师的工作模式通常是单打独斗,较少团队合作与协助作战。但慕课教学里面包括主讲、辅助、答疑等内容,需要团队力量的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学校应重视慕课研发团队建设,发挥教师个体的专业技术特长,打造一批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慕课课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更注重授课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个性。在慕课课程中,教师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知识经验、教学能力、个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爱好特点等通过网络媒介建立起有效对接,教师与学生在网络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师生交往关系更加平等与和谐。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更新知识、技能,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与沟通,真正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3.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目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使老师们可以投入到新技术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慕课背景下,一方面,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的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的跟上慕课时代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造成只追求教育技术的更新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误区。正如美国教育局帕克?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广大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技术观,积极学习并采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同时,又不拘拟于技术本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魅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08):66-7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0—182.

〔3〕孙景玉.论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角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11-12.

〔4〕范明刚.慕课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西部,2014,(25):31-34.

〔5〕王昌海,陶斐斐.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应对慕课高校教师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