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2016-05-14李栋
李栋
摘 要: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它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之所以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说明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性质。研究五四运动的过程、历时特点、意义不难发现五四运动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它的成功不是偶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0-02
五四运动爆发的过程、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意义,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五四运动爆发于北京,最后范围扩展至全国20多省区,参加运动的社会阶层多样,人数众多。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过程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首先,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步壮大,这两股新生的社会力量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涌现出一大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再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国内的革命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当地的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高呼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展开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北洋政府严厉镇压了此次活动,但五四运动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同年6月5日,上海工人大罢工,声援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活动。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成为了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也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五四运动的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主题。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参与五四运动的有青年学生、工人、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五四运动充分动员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场全民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此时国民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痛,对帝国主义有深刻清醒的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救亡图存之路,并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他们的罢工浪潮有力打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嚣张气焰。掌握一定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开始深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无论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还是世界格局走势而言,五四运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了研究。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学者们从很多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是从民族角度和爱国情感出发,有的则着眼于人民群众思想解放来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的从政治角度去研究,还有的把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待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其中,李东朗站在国民情感与意识角度指出,运动动员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了广大国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1]。齐卫平则从人民思想解放的角度阐述了五四运动的意义,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促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这在民族遗产构成中具有重要价值[2]。在政治发展的层面上,萧超然和宋月红通过考察五四运动史实,认为五四运动为政治发展提供思想资料、认识根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近现代变革[3]。王续添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强调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创造新文化,建构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使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4]。赵耀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5]。
四、五四运动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一)五四运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思想。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立足于当时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我国殖民我国的历史事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五四运动最初由知识分子掀起,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五四运动向着一个正确的光明的方向前进,而事实也正如此,这同样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即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足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驱动下反帝反封建,无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即将尊重客观事实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五四运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想。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前期,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已经认识到了北洋政府倒行逆流。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为当时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带来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一部分人也有了革命的念头。李大钊于1919年8月就指出:“我们最近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6]在1918年下半年,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已经能够划清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界限,并认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方法论,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革命过程中不断逐步成熟,这也体现出了认识论中的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方法论要求。
(三)五四运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学界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了很多的界定,其中,李东朗认为,五四运动广泛动员了全国人民,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提升了广大国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齐卫平从人民思想解放的角度阐述了五四运动的意义,他提出,五四运动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思想的进步,这在民族遗产构成中具有重要价值。从中不难看出五四运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萧超然和宋月红立足史实,认为五四运动为政治发展提供思想资料、认识根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近现代变革。王续添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强调五四运动的创造新文化以及建构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的作用,肯定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这表明,五四运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实质及其方法论,即发展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的哲学思想。
(四)五四运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赵耀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开端。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群众史观原理。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能坚持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肯定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正确价值观念的标准恰是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强调保护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五四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做指导,因此其前进方向必然是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其成功也是历史之必然。五四运动充分体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的科学内涵。
五四运动从爆发的过程、历时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和意义上,都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五四运动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离不开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五四运动立足内忧外患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动了群众,这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要求: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是树立正确意识;三是尊重客观事实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五四运动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这印证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五四运动的意义深远而广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联系观原理。正是缘于五四运动对于群众的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思想解放,革命运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五四运动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发展观的有力佐证。五四运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动群众,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正是五四运动得以成功的法宝。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体现,即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同时这也说明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用实践为我们阐明了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四运动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再次回顾五四运动后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爆发过程、历史特点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其伟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无不在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因此,它的成功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J].中共党史研究,2009,(06).
〔2〕齐卫平.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而上显示的历史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03).
〔3〕萧超然,宋月红.“五四”新文化与现代中国团[J].东方,1999,(04).
〔4〕王续添.五四:建构民族主义与凸显社会转型[J].史学月刊,2009,(05).
〔5〕赵耀.“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地位[J].科学社会主义,2009,(02).
〔6〕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