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传统音乐本土化教学的时代性
2016-05-14王桂芹
王桂芹
摘 要:我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种类繁多、艺术特征独特,同时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也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地方高校传统音乐的本土化教学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又是具体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统文化;高校本土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89-02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对我国现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以及条件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为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遵循依据。
在学校教育惠及全民的当下,学校必然成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纲要》中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高等教育阶段而言,主要体现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内容。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语言思维习惯、情感表达认同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其中传统音乐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纲要》透视我国地方高校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纲要》为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本土化教学提供了时代新契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措施。例如:中共中央于1993年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意识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诸多方面,但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科学、经济作用的过度强化,使传统文化退居一隅,竟至“失语”的边缘,这在我国地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尤为明显,《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等科目一直沿袭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仅体现在《传统音乐概论》课程上。因此可以说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我国地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大多处于踽踽独行境况。
二十一世纪之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设立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体制,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维吾尔木卡姆以及蒙古族的长调被陆续授予“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我国也加入世界非遗保护组织,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分三批将我国200多项民间音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展开,这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更为地方高校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保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展开以及我国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慢慢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布在强调“教育第一”的基础上提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这不仅为我国教育明确了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更为地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传统音乐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乐论、琴论、乐学和律学等文献典籍可知,我门的先贤早已具备研究传统音乐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的研究者不断对我国传统音乐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向我们昭示着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发展的高度和深度。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体系逐渐完善起来,首先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牵头,联合我国各地区六十多位民族音乐学家合力编纂的第一本教材《民族音乐概论》的问世,尽管此书所涉及内容的丰富程度、体系构建完善程度均无法和后来的同类教材相比,但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教材的第一本通行读物,其影响和价值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文革后,随着改开放的进程,我国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仅以出版的同一题材的教材为例,在音研所出版《民族音乐概论》之后,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众多传统音乐教育工作者编纂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其中代表性的有江明惇编著《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伍国栋著《中国民间音乐》、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肖常纬主编《中国民族音乐概述》、程天健主编《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等,由于这些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多已经成为我国音乐类院校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首选教材,随着这些教材的不断使用和逐渐推广,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普及面逐渐扩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家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出台一系列促进传统音乐在高校中讲授、传播的政策,加之“多元文化”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以及人们教育理念的逐渐提升和变化,我国音乐教育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与日俱增。
除了学校教育对传统音乐的推广和普及,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民间团体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其中首要提及的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个学会见证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蓬勃发展的三十年。学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开会十余次,议题不仅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区域音乐研究、音乐创作方式方法、戏曲理论研究、古琴文化,还涉及音乐学领域内新兴的音乐与技术、跨界、音乐生态学等以前较少涉猎的范畴。由此可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涉猎范畴越来越宽泛,囊括的新观点、新视角不断得到丰富,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进程并为传统音乐学科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随着我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展开,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建构问题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1987年中国音乐学院董维松教授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建议,他说:“中国传统音乐既然有自己的特质和规律,当然应该而且可以成为一门单独研究的学问,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术思想的火花当时虽然微弱,但却在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历经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积累之后,2010年11月24—27日,由王耀华教授牵头众多传统音乐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就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与语言体系”、“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丛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育及其他”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展示了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律学》、《中国传统乐学》、《中国音乐文献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等8部著作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该套丛书分别从乐学、律学、文献学、乐谱学、美学、考古学和结构学的不同角度勾勒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诸多方面的基本面貌,这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学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形成。
将我国的传统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既是对传统音乐研究体系的完善,又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打开了全面研究、探索我国传统音乐的一扇窗,学术研究视域随之更为广泛。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传统音乐研究显示出极强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各项研究已不再停留在单一问题的叙述,而表现对传统音乐的综合研究。例如,伍国栋著述的《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一书以江南丝竹这一乐种为研究主体,涵盖区域文化、音乐传播途径和手段、乐社人员构成及组织、班社传承制度、音乐本体分析、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既是学科音乐学方法论的实践成果,更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明证。
正因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不仅针对音乐本体,还涉及价值取向、审美倾向、文化生态和区域音乐等包含我国传统文化多个方面的研究,因而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传统音乐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本土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道德意识和文化精髓使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超越时代的魅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虚无的而是建立在具体的文化形态和类型之上的,我国传统音乐涉及的各种音乐类型和具体音乐事项就是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大都依附于各区域的生态环境,本土化印记明显,所以研究还将在“文化”关照下涉及其区域文化、生态环境、音乐史志、群体认同等问题,这需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畅达的思维以及多元化的认知。
以乐种研究为例,除了涉及乐种音乐形态特征、乐种物质构成、乐种考察步骤和方法、乐种体系构建,还涉及乐种研究模式、乐种与文化等诸多相关问题。尤其是当人们面对传统音乐中包含歌、舞、器等综合多种表演形式的音乐事项如新疆十二木卡姆时,其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一点也不逊色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对于地方高校传统音乐本土化教学而言,对高校所在区域传统音乐事项的研究就是对该区域传统文化研究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对于地方高校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本土化生态关系的实地考察将引领人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以探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想守住这根精神命脉,就要领悟其精神内涵,弘扬其文化传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的学科体系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条件下,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组织功能、实践功能以及转化功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传承和发展将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纲要》的颁布则使我国地方高校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佩戴上靓丽的时代标签。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湖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研究》批准号:XJK014BGD033
注释:
①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 ].中国音乐,1987(02):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