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的视听语言分析

2016-05-14高臻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高臻笛

摘   要: 自2006年纪录片《人造风景》播出以来就赞誉不断,并获得多个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人造风景》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对另一个照相摄影师的创作进行纪实记录的过程,大量照片的穿插与运用成为了该记录片最重要的特色,其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也进一步强化了该片的个性风格,也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叙事策略和审美效果。

关键词:人造风景;叙事策略;视觉意象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27-01

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是加拿大导演詹妮弗.贝齐沃尔通过对以拍摄工业风景而闻名的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的创作路径进行纪实录制,以静态“照片”和动态“影片”双重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工厂因追逐眼前利益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从而引发观者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该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引起国际影视界的强烈反响,并荣获多个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的导演通过运用了大量的照片素材,使得照相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有机融合,带给了观众极为震撼的审美效果。不仅如此,该片中的旁白和画外音处理也是惊心动魄和发人深省。可以说,其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不仅强化了电视记录片的主题,而且成为该部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真实记录、震撼人心

对原有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再现是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但是,视觉上的冲击和听觉上的艺术化的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如何巧妙的运用视听语言将所表达的审美意象展示出来,就成为纪录片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的纪录片不是浅显的记录一些情景,而是以思想性语言加上客观的记录来挖掘深层的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开头便是一个长达八分钟的长镜头,没有画外音,也没有旁白,有的只是厂房里工人做工的嘈杂的声音,以及排列有序的工作长廊。一个个穿着黄色制服的青年像一个个机器一样在做着手中的工作,镜头便一直按顺序匀速向前移动,你或许会想,怎么还没完事,这个镜头为什么这么长,渐渐的你会冷静下来开始观察这里的场景,开始用心感受这种庞超大规模的震感:工人如机器一般在精确的组装工具,巨大的工厂装满上千人,每一位都是廉价般的劳动力。直到纪录片播放到第五分钟时,导演说了这样一句旁白:“我们来自自然,必须明白它是什么,如果我们伤害它,最终只会伤害自己。”然后用了一张照片作为这八分钟的结束,出片名—人造风景。这是取景于福建灿坤电子厂的巨大厂房,观众所体验到的便是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空间,机械化的作业使这些工人们也如机器般麻木,连贯的画面移动让人感受到的是紧凑密集甚至窒息。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还有一个细节的切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趴在自己工作的桌子上累的睡着了,看着他瘦弱的背影,导演的镜头停留在他身上几秒,这几秒的停留巧妙的展示出工人作业量庞大,为后面解释什么是人造风景做了铺垫。同时也有导演的怜悯之情在其中不言而喻。

依据巴赞提出的“长镜头”理论,画面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这就是镜头的魅力。导演不需要刻意的表达什么,一切镜头的展示都会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匀速推动的镜头也映射了机械化的劳作,这种节奏感也是该片开头的一个特色化的艺术处理,观众的感受则会更加强烈。

二、视听协调、侧重写意

纪录片中的画面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叙事性,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照片与叙事交叉进行,当叙事停止,照片播放时,背景音乐悠长而空灵,会让人的心灵沉寂下来,用心感受工业发展迅速的过程中所带来“人造风景”。这也属于纪录片中的艺术化处理。“纪录片中艺术化表现的好处是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尽管纪录片与剧情片不同,他向人们提供的主要的不是情绪的抚慰,而是认知,但是在认识的过程中过于理性的分析与数据往往会使观众感到乏味,因此赋予纪录片一定的艺术性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写意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事物展现于其中的风景当中,人造风景中的风景以照片的形式的展现出来时,很多时候都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由于工业排放侵入改变的河流颜色,树木的枯竭,山脊的贫瘠,被挖空的山矿,这是摄影师的视角下的人造风景,而纪录片导演并没有将这些图片按照秩序一一陈列,导演还拍摄到了一些观众驻足观看的镜头,有一位白头发老人甚至扭着脖子认真观看这些照片,似乎也反射出人类此时观看时拥有的同样的沉思状态。

告别福建工厂之后,在一个堆满电子垃圾的陡坡上,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坐在上面笑,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在对电子废物进行分类,将有用的资源进行整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重金属是有剧毒的,所以每个村子的水都不能喝,在叙事这一段场景时,摄影师用了灰黑色的胶片滤镜,这样视觉上的处理让人们的心灵顿时沉重,孩子象征的是新一代崛起的国家希望,却在充满有毒物质的电子垃圾堆上欢笑,这样的视觉冲击会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三、立意主旨、发人深思

在镜头的处理方面,导演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大景深镜头,这样的运用是尽量保持导演的客观中立态度,同时也会巧妙的引出主题,即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呼吁人们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问题。导演在片子中这样说道:“中国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样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进程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困扰。

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进行到30分钟左右的时候,出现一个特写的镜头,镜头中展示了一位带着戒指的女工在组装这些零件,她的手指熟练而迅速,甚至没有任何的差错,这一段出现了一位类似于企业代表的画外音,她在介绍他们工厂的一些基本建树,包括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等等一些宣传企业的话语,说到一半时,她停顿了,镜头很自然的过渡到这位戴着眼镜的女士身上,女士很紧张的说自己忘词了可不可以拿出来稿子读,原本可以删去的错录片段部分,由于导演的继续保留使得作品更加有信服感。随后几张工厂工人作业照片的展现用的也是片子开头的机械的嘈杂声,照片由远景近景到特写再到远景,每一个细节化的处理都像是运用镜头在讲述故事,无论是照片还是摄影都在展现着中国流水化作业的高速发展,这也是另一种人造风景。

大量的交叉对比的镜头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中,这样穿插的剪辑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是突出主旨的重要表现方式。在上海的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里弄里住着三代家族的市民和一位操着流利英语的女士向导演展示着自己的豪宅和大花园,这样的贫富差距的悬殊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杭州的光影陆离的楼盘和被迫搬迁的居民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不想搬走的老太太坐在楼梯口在缝补着东西,画外音解释说老太太就是不想走,她就想待在那里,画面给了老人一个面目特写,老人慈眉善目,低头认真做自己的东西,看后让人心生怜悯,这是老人一辈子生活的地方,但是为了三峡大坝,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他们不得不搬迁。在片子中也出现了孟加拉国的拆船厂和天津的煤矿基地等镜头的展示,背景音乐同样是沉重令人反思。

四、结语

导演在电视纪录片《人造风景》的最后还是从照片中回到摄影展的记录中,他说:“我也想把我的作品用到更政治的环境中,不仅是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导演还是用很客观的镜头展示了他想表达的主题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加以重视,在纪录片的最后,一个跟拍镜头意味深长。一位骑着自行车的人在飞速的前行,导演给了他镜头的特写,后来是一位戴着防沙头巾的女士一直骑到道路的末端消失于一个黑影。这似乎也代表了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飞速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回头看看国家的生态问题和人民贫富差距状态的问题。这样超自然的人造风景正是人类对自然破坏而建构的风景,这似乎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承担的一部分,导演意味深长的展示出来,希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重新审视。

注释:

①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87.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