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2017-01-09王靖
王靖
摘要: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印度文学;曼奴·彭达莉;《班迪》;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印度知识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039-04
M·彭达莉(Mannu Bhandari,1931~ )是当代印地语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一直到2007年依然笔耕不辍。出版有七部短篇小说集,四部长篇小说,两部戏剧,其在电影剧本创作方面也影响很大,曾经获得过印度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2008年,自传体长篇小说《这也是个故事》获印度毗耶娑奖。作为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非常关注印度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创作中所反映的女性主义问题主要有:独立后印度中产阶级群体的两性关系;独立后印度知识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印度男权社会中严酷的家长制对妇女的残害;印度知识女性的传统身份与个体权利的矛盾冲突等。
《班迪》是曼奴·彭达莉所有作品中最著名也最为重要的一部,它深刻地体现了其女性主义的思考和主张,表现出更为成熟的女性主义思想,作品的叙事视角更为新颖,注重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语言质朴但不失技巧,体现出作者的巧思:作品没有直白地、宣泄地“以世俗化甚至淫秽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石海峻,1998),也不描写纠缠不休的“男女关系”。因此,《班迪》奠定了曼奴·彭达莉在印度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小说的叙事结构是个涉及面很广、非常复杂的创作问题。它包括对时空的处理、人物塑造、叙述方式的设计、节奏安排等。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和形式,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和思考,结构本身也关系到作品主题的构建。因此,在叙事进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只是形式上的需要,而是会表现作品的主题。结构与主题以及作家创作意图的实现密切相关,结构不当也会使一部小说的主题表达难以完成。对任何一部小说来说,离开了恰当的叙事结构和形式就丧失了表现主题思想的基本手段。优秀的小说都具备一个表达的中心,并且在叙事过程中一直围绕着主题意念,同时完整统一的结构来完成主题思想。“叙事结构就像是支撑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梁结构:读者看不到它,但它决定了作品的轮廓和特点。小说结构的影响不是在空间上,而是在时间上——往往是经历很长的时间之后才能让人感受到。”(戴维·洛奇,1998)
曼奴·彭达莉在小说《班迪》中通过对时空和视角的运用以及极具特色的人物设计,反映出独立后印度知识女性普遍的生存状态。她运用叙事策略巧妙地使作品展现印度后殖民文明下城市女性内心失重的状态。她的这种叙事策略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既能够使小说在当时的传统社会中得到认可,又能把真实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小说中,以展现后殖民社会中知识女性生活状态的复杂性,准确而独特地剖析了后殖民文化中印度知识女性的生活结构。
一、时空中“尺水兴波”的策略
著名小说家林斤澜在其《谈“叙述”》(林斤澜,1988)一文中谈到了“尺水兴波”这个概念,即是说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于小空间里容涵大世界。
曼奴·彭达莉在《班迪》这部小说中的叙事就具有“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曼奴·彭达莉避免对社会生活作大的铺叙,她采用“切取法”,化整为零,对生活作横的零切。所谓“横切”就是选择个人或社会生活的一个切面,对主人公或社会在某一个“面”上进行描绘。作为个人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点,这个切面却反映了出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具有典型性。
《班迪》描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个叫雪恭的知识女性在婚姻、家庭、爱情、亲情中痛苦挣扎又迷茫抉择的故事,曼奴·彭达莉切取印度社会中一个普通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片断来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小范围的,如“家庭”“宾馆”“车内”“邻家”“女子学院院长办公室”等。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安排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也并未铺陈主人公广泛的家庭背景和广阔的社会背景,只是选取了简单的人物:女主人公“雪恭”、儿童主人公“班迪”、雪恭的前夫“阿吉耶”、雪恭再婚后的丈夫“乔希医生”、雪恭和阿吉耶的联络人“沃克尔叔叔”、雪恭的女伴“普菲”、雪恭的邻家小孩“迪杜”和“迪杜的母亲”以及阿吉耶的情人“米拉”等。大部分描写都是在雪恭的家里展开的,这样更利于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使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更为突出——展现城市知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痛苦迷茫状态。这些小范围的描写,可谓“尺水”,而在这些地点发生的一系列能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的故事冲突,可谓“兴波”。
二、运用儿童视角的策略
儿童叙事对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儿童视角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类型。其次,作家运用儿童视角,也给文学带来了坦率和真诚,同时,小说的内在结构也会发生转变。并且,儿童与成人叙述视角之间的必然矛盾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可能,也会生成新的美学价值。
在《班迪》中,曼奴·彭达莉运用儿童视角来叙事是有其创作意图的。首先,小说把主人公班迪这个孩子作为整部小说的主要叙述者来看待,这为当时的印度文坛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其次,孩子特有的坦率、真诚的品质使小说本身自动生成了新的内在结构——在小说的表层显现出了作者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关注,掩饰了作者当时处于社会边缘的真正的写作意图,从而得到传统主流社会的认同。最后,小说中班迪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自己、家庭、母亲和世界。孩子的这些观点都与成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格格不入,充满矛盾。比如班迪看待父母间的矛盾冲突就像小朋友间玩耍时的纷争一样简单,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烂漫可爱,但更多的则是突出孩子思想的简单。孩子与父母间的难以沟通和难以理解,注定了最后班迪对母亲的由爱生“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班迪》所描写的看似是孩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但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班迪所见所闻的是雪恭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感的是雪恭的喜怒哀乐。班迪注视的对象是雪恭,观察的是雪恭,思索的也是雪恭。而且班迪不只把雪恭作为“母亲”的角色来观察,还把雪恭作为“院长”“妻子”等角色来观察。孩子的眼光是单纯而客观的,由此雪恭这一形象就得到了客观真实的体现。
三、人物设计的策略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传统小说更重视呈现人物的某种特征,在叙事过程中会围绕这个人物及其特征建构人物关系。因此在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展开和与情节发展存在内在的关联,作者主要考虑的是将人物设置成某种具体的社会身份(地位、性格、职业等),并按照其行动和思想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或者环境的描摹往往会帮助构建人物之间的关联,促进人物关系的发展。《现代印地语文学史》将《班迪》评价为一部“批判现代人对于‘自我自私盲目追求而以牺牲无辜孩子的未来生命为代价的现实主义作品”(Baccana Sinha,2003)。由此可见,传统印度社会认可《班迪》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把小说“主体”理解为离异家庭中孩童的悲惨遭遇。
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及作家对人物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后殖民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有关“主体”的理解冲击了传统文本中的人物观念。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下,“主体”只是人们思想中的一种虚构,一般认为存在着两种主体:一种是作者为了创作需要而刻意虚构出的主体,另一种则是作者创作所要描写的主体,那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从人类文化史来看,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推动着人的行为,成为发展的动机,因此也成为人类生活中真正的主体。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科技理性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规训,人更多地呈现出社会性的特征,个体的本能欲望被压抑甚至被驱逐出主流意识,并成为只存在于边缘的“阴影”。因此,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中,真实的主体是处在被统治、被理性和秩序排斥的地位,与主流文化和正统秩序构成了天然的对立,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在传统文本中作者创作的主体在后殖民文化中被认为是出于作者自己写作的需要和目的虚构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物形象的符号化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文本并不以情节为中心,人物也不是单纯为了情节而存在。在自古以来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情节已经成为母题性质的存在,在时间范围内都广为人知,因此,在情节上的创新尤为困难。相对于情节来讲,小说的人物设计还可以被作者把握。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一般是从人物的外貌、职业、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形象。然而现实生活是复杂并且瞬息万变的,这是传统叙事方式和人物形象设计所无法完全把持的地方。因此,后殖民文学作者把人物形象符号化,把人物关系和故事结局模糊化。这是在印度独立后的社会背景下后现代理论在印度传播以及人们认识到精神世界的多元和危机的一个反映。曼奴·彭达莉在《班迪》中运用的人物设计策略正体现出后殖民文化的文学“主体”理论。
《班迪》中的主要人物是班迪和他的母亲雪恭。《班迪》的印地语书名为“Apka Bunti”,确切意思为“您的班迪”。我们从书名中可以看出有两个人物:“您”和“班迪”。其人物关系为从属关系,“班迪”是从属于“您”的。这里“您”指代的就是班迪的母亲——雪恭。即是说,班迪是从属于雪恭的。
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从来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总是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更值得探讨和关注。”(戴维·洛奇,1998)“Bunti”是儿童主人公班迪的名字,在《印地语汉语大词典》中查不出这个词,印度社会一般也不会使用这个毫无意义的名字,这是作者自造的名字。在印地语中,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个名字是由“buntana”一词演变而来的。“buntana”在《印地语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为“分裂、分割”。“Bunti”又是以阴性后缀“i”结尾的词。由此可以看出,“Bunti”表面上是主人公的名字,实际上它象征着分裂的家庭。同时,它又是阴性词,所以它是从属于“分裂”家庭中的女性——雪恭的符号。可以说,班迪是作者由创作所需而虚构出来的主体。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印地语名字为“Shakun”。“Shakun”在《印地语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为“征兆、预兆;良辰吉日”,而且还是一个梵语词汇。“Shakun”这个名字多用于命名印度高等种姓的女性。可以说,“Shakun”这个名字在印度知识女性中具有普遍意义。曼奴·彭达莉使用“Shakun”这个名字来命名女主人公是因为“Shakun”本身既有“征兆、预兆”的含义,又能指代印度社会的知识女性。曼奴·彭达莉把“Shakun”当作一个真实的主体来创作,意在表现印度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而“Shakun”(雪恭)这个形象又被作者符号化,成为印度知识女性的代表符号。
曼奴·彭达莉的叙事策略还表现在她对场景、视角和人物把握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她想要表达的中心是对现代知识女性生存面貌的关注。这种主题在传统社会中是“阴影化”的,是不容易被主流意识和社会大众接受的。如果作者直接描写女性本身或直接从女性的角度描写,那么小说就会被当时的社会认为是“边缘化的阴影”,引不起重视,受不到关注。曼奴·彭达莉正是看到了这种社会状况,采取了上述种种策略,把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这种写作策略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正是由于曼奴·彭达莉的这种策略,《班迪》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并被载入印地语文学正史之中。尽管当时的社会大众和批评界并没有意识到这部小说的真正意图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及批评理论的进步,这部小说逐渐显露出其真正的价值和原有的光彩。
结语
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曼奴·彭达莉在小说中创造了两个主体:一个是虚拟的主体孩子“班迪”,另一个是真正的主体“雪恭”。《班迪》这部小说看似是在描写孩子,以孩子为第一主角,表现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感情,但实际上作者却是以孩子为媒介来表现真正的主角——雪恭。在自述文章《小说〈班迪〉中被忽视的角色“雪恭”》中,曼奴·彭达莉说道:“为什么大家都只去关心孩子而忽视雪恭这个角色呢?为什么不去感受雪恭的内心世界呢?”(Mannu Bhandari,2005)因此,曼奴·彭达莉在《班迪》这部小说中主要表现的是自己对女性自身价值的关注,以及自己对独立后印度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索。曼奴·彭达莉想要通过展现知识女性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唤起社会对处于“边缘”却又努力想要走向中心的女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石海峻.20世纪印度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240.
[2]【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40,40.
[3]林斤澜.谈“叙述”[C].小说文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2.
[4]Baccana Sinha. Adhunika Hindi Sahitya Ka Itihasa[M]. Ilahabada:Loka Bharati Prakashan,2003:353.
[5]北大东语系印地语文化教研室等.印地语汉语大词典[K].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Mannu Bhandari,Apka Bunti Ubanyasa Ka Upekshita Patra Shakuna[EB/OL].http://www.geocities.com/richa_patrika/bunty.html,2005-07-07.
责任编辑、校对:齐 园
Abstract:MannuBhandari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Hindi literature in India. She shows a profound feminist thinking and mature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her masterpiece ApkaBunti. She taps the inner world of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through a child's perspective and presents it to the public objectively.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could be seen marginalized in Indian patriarchal society in Mannu's time. Mannu uses her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ies skillfully to make "Shakun",who symbolizes 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to be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She uses the child's perspective to express her focus and understanding of women. She not only draws attentions to the miseries of children in divorced families,but also shows great humanistic care forIndian intellectual women.
Key words: Indian literature,MannuBhandari,ApkaBunti,feminism,narrative strategies,Indian intellectual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