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角度论模仿与再现
2016-05-14李静
李静
摘 要:模仿和再现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也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模仿的含义是照着现成样子去做另一个。再现是借助现成的事物刻画心中的该物。一般认为模仿与再现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都要强调对现实进行的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但模仿说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它只忠于被模仿对象的本身,忽略了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而再现更加注重艺术自身的美学特质,他对艺术作品优劣的评定不再是模仿的对象本身而是艺术的本身,他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作用。
关键词:模仿;再现;克里斯娜;艺术家;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31-02
一、模仿的内容及内涵
(一)模仿的含义
模仿从字面意义上,是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它实际是一个关系概念,是指照着一个事物的样子去做另一个事物。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这是两个事物,而且两个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关系。韦思的《克里斯娜的世界》是根据克里斯娜的真实情况所作,他是照着克里斯娜真实人物来画的。在一年夏天,韦思到缅因州的乡间旅行,他在一处农舍前的草地上看到一个少女正吃力的用双手支撑身体,往山坡上爬。韦思被她的坚强打动了为她画了这幅作品。真实的克里斯娜和画面中的克里斯娜不是一回事,并且他们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马拉至死》也是根据真实场景来画的作品,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用画笔记录了眼前惨烈的创面。
(二)模仿的作用
模仿论确立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它把绘画的客观对象当作实在物,把描绘客观对象的绘画作为实在物的艺术符号。从事物到画面,它们存在艺术和现实的复杂关系,使之艺术具有真理性和相似性。
1.艺术的真理性
作品可以逼真摹写实物,可以真实客观地展示现实世界的实际样貌。这就说明艺术和现实之间是一种复现关系,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艺术与现实的模仿关系决定了艺术可以揭示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所以说艺术具有真理性。
2.艺术的相似性
实物与对象的关系是模仿和被模仿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逼真的摹写关系,这种摹写关系体现为实物与艺术符号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以实物为中心的,这就注定了评定一副作品的好坏要以是否和实物相像为原则。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造型精准的典范,就连模特嘴角微妙的上扬都把握的那么准确。安格尔说:“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画家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性。”可见模仿的对象和被模仿对象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
(三)模仿的根源:一是出于人的本能。二是出于认知的快
人具有模仿的本能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面对模仿性的艺术作品时,欣赏者所以获得快感,原因之一在于他从他从作品中辨识出人物和事物,从中获得一种认知的快感。当我们面对唐勇力的这幅老人肖像画时,一张典型的,熟悉的老人面庞呈现在眼前,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那充满皱纹的脸和低垂的富有故事的眼神,那满头的白发和苍白的胡须,每个细节都显得那么真切和细致。还有他的这幅老太太的全身肖像,岁月使这位老人瘦小枯槁。那压弯的脊背和粗大的骨节可见生活的劳苦。那充满褶皱的小脸和无牙的小嘴,使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奶奶。面对这样的写实作品,认知的理解会转化成为审美的判断,越是逼真的作品,越能引起感知的快感。一方面使观者获得明确的图像信息,另一方面又使观者叹服于画家卓越的模仿能力。
二、再现的内容及内涵
再现这个概念的英文是representation,《牛津最新英语词典》的界定是:再现什么就是描绘或刻画什么,借助描绘或刻画或想象在心中唤起该物,这就是将某物的相似性呈现在我们心中和感官里。
三、模仿与再现的异同点
一般认为模仿与再现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都要强调对现实进行的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但模仿说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在模仿说中,艺术家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角色如镜子般,只是虚空被动的记录者,自己一无所有。在模仿说中,艺术品及艺术的表现力是无足轻重的,因为艺术品的参照是像与不像。它忽略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人创造性的体现,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生命体验的展示与表现。而再现更加注重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性和能力,是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质。他对艺术作品优劣的评定不再是模仿的对象本身而是艺术的本身。他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个人体验和表现。
郑桥提到了画竹的三个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当他早晨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随后胸中涌起了画意,此是“胸中之竹”,最后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所谓三种“竹”,正是审美感知,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阶段,竹的意象三形态。构思时“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这个“所欲画”的竹的意象或意象体系,已纳入绘画的二度空间,取得构图,色彩,线条的艺术规范,较之“眼中之竹”,已经过一度变形和重组,“落笔倏忽变相”,在“得于心”而“应于手”的过程中,“胸中竹”的传达,受制于艺术家的笔墨技巧,身心状态,乃至纸笔的工具性能,“手中竹”较之又已再一度变形和重组,感知,构思与传达,意象及其体系随之而变,的确不能“随心所欲”,而得服从内心感受客观化,物质形态化的需要。
还有安格尔的作品《泉》,《泉》的这幅作品酝酿花了他49年时间。1807年,安格尔曾经仿照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们对维纳斯的描绘,画了一些《泉》的草图。但他对这些草图并不满意。23年之后,安格尔在意大利弗洛伦萨逗留期间又萌生了创作一幅这样作品的想法,并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但是,这次又没有成功。又过了6年,他创作了一个抱着水罐倒水的裸体少女,诠释了自己追求古典美的一生。
画面上,一个身材匀称,面容娇美的少女抱着一个水罐,水罐中的水缓缓流下。水在画家的处理之下,也非常有美丽,他非但没有打破画面上的宁静,反而成了宁静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
实际上,画面上少女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她的这个动作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做出来。但是,安格尔为了使得这个少女的姿态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妩媚,就为他编造了这么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动作。
可见艺术作品都要强调对现实进行的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但艺术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他是需要艺术家本人主观创作,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生命体验的展示与表现。
四、结语
模仿的含义是照着现成样子去做另一个。再现是借助现成的事物刻画心中的该物。他们都要强调对现实进行的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艺术作品只是单纯的模仿是不够的,它应是艺术家本人创造性的思维,是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生命体验的展示与表现。而再现在模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性和能力,是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质。他对艺术作品优劣的评定不再是模仿的对象本身而是艺术的本身。他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个人体验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盛文林.绘画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英).王至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安格尔.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