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生活,适者生存

2016-05-14范刘传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反讽小林哲学

范刘传

摘   要:刘震云作为新写实小说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享誉文坛,他的作品《一地鸡毛》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小说题材表现出了文学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文学感性存在着的事实。

关键词:《一地鸡毛》;小林;新写实小说;哲学;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14-01

关于新写实小说概念的定义问题当时主要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陈骏涛的“回归说”,另外一种是王干的“后现实主义”,但纵观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特征来看,基本都认同了新写实小说重视现实,回归生命本源,还原生活真相的特征。有文章这样评价到“他的思想胜于他的表达,知识高于他的生活感受力……他的学问、思想一方面使他的小说有一定的深度,但另一个方面又阻抑了他的生活敏锐感受和文字语言生成的能力,这导致了刘震云小说的粗粝”[1],刘震云选择了这条文学创作道路,有着他的必然性,历史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那时期的文学。

一、主人公的定义

作品《一地鸡毛》刘震云实现了小说题材上的大转变,背景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寻常百姓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琐事。小说《一地鸡毛》主人公小林是一家的核心支柱,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社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并且入围了事业单位的圈子里,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通读全篇之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标准,而这最好的证明便是以前的同学“小李白”的事例。他接受了他的请求(答应照看十天的摊子),这个行为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来他已经知道如果全靠固有的情形来维持生计,那么他们一家子将永远无法改变目前的现状,只是这一切来得太晚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并且将不会有什么便宜可捡,他们终于明白这个社会以及社会里的每一个成员按照某个既定的道理在运转,小林联想到这些事情后便得出了“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的阿Q式的感慨。

姊妹篇《单位》的小林逐渐成长,他所关注的事情从初始的怎样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好早日成为党员到如今天天被围绕生活转,在权利的面前,在社会的规则面前,小林从一个社会公认的知识精英成为现在的普通人,昔日的理想变成了泡影,一去不复回。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生活质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仿佛一夜之间学会了成长和做人。给女老乔写入党申请书,按月汇报思想动态、主动收拾办公室的梨皮、舍弃孩子牛奶钱送礼给女老乔解决党员事情、帮老张搬家甚至是刷马桶,这些举动都是小林的主观上的积极变化,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现状的压力,一方面是工作环境的迫使,接受过教育的小林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醒悟。要知道刚来时他是个公认的吊儿郎当的人物不被待见,如果小林要是知道这其中的代价是如此的大,他就不会因为所谓的青春鲁莽个性再在日后来偿还。小林初入社会将一切都看作是虚无的存在,惟有自己是中心观念,然而现在他成功并迅速地将其消化和转换,虽然这一切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的,但是社会给予他的只有一次机会,即使是个错误的选择。

从《单位》到《一地鸡毛》,小林自始至终都处在繁琐事务的中间,这一桩桩被我们所熟知的事情也印证了作者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我们除了能看到简单的控诉,好像所有的人物又都只是在努力的适应这个社会节奏而不是去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生命里的哲学

当小林发出这样的感想,“过去你有过宏伟的理想,可以原谅,但那时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切还是从买豆腐开始吧。”[2]哲学里提到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联系的,联系是有客观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合理利用的。当小林放弃面子每天早起去排队买豆腐、不惜钱财去送礼调工作、看着自己的孩子陪读只能忍气吞声时候,他才知道这个社会真的是所谓的“唯物质主义”,他妥协地接受现实,整个社会都奉行着这样的法则,他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就只能跟从。如果他不想,不遵循客观规律那么他的状态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刚毕业那会儿进单位因为随意任性但却总是遭人百般刁难的年轻大学生状态。

我们都知道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当小林发现妻子小李从当初的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变成现在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在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的过程只是在这几年之间发生的事实。他选择把一切怪罪于生活,是生活将他们重新塑形,在生活的河中经过泥沙的不断冲刷,少了棱角鲜明变得方方正正,没有了个性和特性,只有一般和普遍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步发展,新的价值观正逐步代替旧有的价值观,而新的信仰还没有形成,知识分子在世俗中沉沦挣扎,充满对生命的无力感”[3],这里的新的价值观代替的正是小林原先那错误偏执的认识,从“贵党”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散漫的工作作风到认真负责,这也是小林思想的发展动态。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小林就是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个人命运前途集合于一身,实现两者的相互渗透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转化会在小林今后的生活中愈加的频繁。通读小说全篇,就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矛盾”二字的印象,家庭作为小环境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而社会作为大环境则滋生了这些矛盾,而小林和他的妻子小李,以及周围的其他人是矛盾的携带者,这些矛盾就像是感冒病菌能够轻而易举的传染他人,直到病体被治愈之前它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的症状。

三、反讽的魅力

《一地鸡毛》描绘的是普通人的寻常事,小林的日常生活是从一天的买豆腐开始、接着就是上班、调工作、为入托的事情奔波劳累、买冬储菜、这些事情就算是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经历,可能连小林说的话我们阅读文本时也会感到惊讶,好像我们也听过或说过。“妈那个X,天底下穷人多了真不是好事”,“X他妈的,送礼人家都不要”,“去你妈的,谁没有老师!我孩子还没吃饭,那里管得上老师!”虽说这些话虽是不雅,但它所能传达的意思却十分的准确,小林一方面在自嘲,同时又在无力地抱怨这个社会,诉斥着现实世界的不公平。“讽刺家说,贫穷最残酷的地方是使人显得可笑”[4]因为贫穷,小林选择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做着他刚毕业那会不可能做的事。这些是反讽的意味,作者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刻意平淡地道出来,而仔细观察我们又会发现作者的重点放在小林性格的被塑造的过程当中,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创作的角度传递了讽刺。不经意间我们悟出了小林以及诸如小林一类的寻常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无奈的活着,即使小小的的满足就能使他高兴起来。正如博尔赫斯所言:“正真的艺术家应该全方位的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结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画来平面叙事小说故事的模式。”刘震云便是做到了这点,不管是在结构上、人物上还是情景上,他都很好地使这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洞悉生活,用细细地笔触加以记录,这便是迄今为止研究刘震云小说的魅力所在。

小说的结尾,小林梦到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是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这些鸡毛,皮屑便是他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一直围绕着他,起初还困扰着他,但是现在的小林已经习惯了,享受这个抗争的过程,从他收了老头的礼就能知道,这是思想和行动上的“进步”。生活的艰辛让这些事有被放大的可能,生活就是这样,社会也就是这样,这倒是应验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之法则。

喜欢刘氏小说的写作风格,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平淡中让你产生对生活的思考,可是作者又拼命地将我们从文本拉回到了现实,空中楼阁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缩了水,直至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然而回归到生活得本身,周围的一切又显得十分的真实,我们只有去做些什么才会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发生变化,这就是我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杨.文化:作为意志的表象——论刘震云小说的文化内涵[J].当代作家评论,1990(03).

[2]刘震云.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郭艳红,王芳.世俗中的挣扎与沉沦——从刘震云‘一地鸡毛看知识分子的困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05).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反讽小林哲学
别来无恙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