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教“读后感”
2016-05-14王薇薇
王薇薇
【课时目标】
1.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教育。
2.初步了解“读后感”文体的一般表达方法。
3.能写一篇规范的“读后感”文章。
【课堂重现】
一、引出话题,营造氛围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呢?
生(纷纷举手):《中华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猫武士》……
师: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老师也喜欢读书,有时为了留住读书时的感动,我会把它写成读后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写读后感。
【点评:课始,教师营造一种润泽的氛围,唤醒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将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引入到特定的习作主题——写读后感,为下面的写作点拨“铺路搭桥”。】
二、对话交流,层层深入
对话1:是不是读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写出读后感?
师:在聊怎么写读后感之前,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是不是你读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写出读后感?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有的文章不好写读后感,有的写出来没有意义。只有那些读后产生了一定感想的文章才能写出读后感。
生:我最近在读《马提与祖父》,书中讲述了马提祖父去世时,马提与祖父的一场神奇旅行。我从书中明白了:我们爱的人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师:你读了书后受到了教育。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也觉得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写出读后感的。比如有的文章太深奥,我读不懂其中的深意,就没法写读后感。再比如说,我现在长大了,再读小时候读的书,觉得挺没意思的,也不想写读后感。所以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才可以写读后感。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读得懂的要写,读不懂的不写;有意思的写,没意思的不写。比如幼儿园小朋友读的书,我们现在再读,觉得有意思吗?
生:没有意思。
师:太浅了,没味道。当你读了一篇文章,你越读越爱读,读着读着,它激起你的一种情感,让你很激动,也许是兴奋,也许是愤怒,还可能是伤感。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或这本书使你的思想起了波澜。
生:我特别同意老师的观点。有时我读了一本名著,心里特别激动,就非常想写读后感,可是拿起笔来却什么都写不出来,只是光有一种特别激动的感觉。
师:写不出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它太深奥了,当故事看还行,可是要分析起来,对我来说太难了。因此我觉得我们写读后感,就要选贴近我们生活的书,如《男生贾里》之类的,它不仅适合我们写,还能写好。
师:对,选对篇目很重要。这篇文章读后要能引起你很多思考,使你有话想说,而且有话可说。如果看了没劲,觉得不想说、没读懂,或者说不明白,就不适合写读后感。
【点评:从孩子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实际出发,为孩子构筑情感思维的交流平台,调动写作的情绪,进入健康的写作状态。】
对话2:读后感中的“感”指的是什么?
师:我们再来看题,读后感,“读”指什么我们都清楚,那“感”指的是什么呢?
生:感受,感想。
师:用“感”再组些词说说看。
生:感悟、感动、感触。
(师根据学生组词板书)
师:“感动”,使我有所感,情感开始波动了。哪篇文章使我感情波动了,我就可以写哪篇文章的读后感。“感悟”,不仅有所感,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可以写。如果读了一篇文章,感情上没有波动,很一般,文章能写好吗?
生:不能。
师:对,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写读后感要侧重在“感”上,要让内心感受推着笔尖走。
【点评:通过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感”的内涵——内心的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的读者意识,写读后感不是应付,不是作业,而是为了交流阅读的感悟,为了抒发阅读的快乐。】
对话3:读后感应侧重哪方面?是“读”还是“感”?
师:明确了什么是“感”,什么样的文章适合写读后感,我再问问大家:读后感应侧重哪方面?是“读”还是“感”?
生:我觉得应该侧重在“感”上,因为光读没有感想就构不成读后感。光“感”呢,也不能让人知道你读的是什么书。
生:我觉得重点应在“感”上,但也得略写“读”。
师:下面是一位同学读了《马提与祖父》之后写的读后感,想想它的侧重点在哪里?
《马提与祖父》读后感
《马提与祖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爷爷双目紧闭,面色惨白,躺在床上动也不动。亲友们围绕在旁边,泪流满面,但是,七岁的孙子马提却没有哭。就在马提望着天花板上的苍蝇胡思乱想之际,突然听见爷爷开口邀他去散步。于是在虚幻与现实的生死交界处,马提与祖父展开了一段奇异的旅程。他们一起漫步田野,用裤子口袋抓鱼,捕获半黑半白的小马——小捣蛋,穿越高高的向日葵林,寻找海盗遗留下来的宝藏……在这次奇异的游历中,爷爷不断缩小,从正常高度到跟马提一样高,而后到马提腰际,最后,爷爷让马提将其吸到鼻孔里,从而进入了马提的身体。
这本书写得动人心弦,也很温馨。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深爱的人并不会真正死去,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生:他主要写了“读”的内容,“感”就两句话。
生:他在叙述一个故事,就像一个故事简介。
师:这篇读后感主要讲的是书中的故事内容,感想只有最后短短的两句话。如果主要介绍这本书,干脆请人家看原著,不比你的介绍好吗?(生笑)所以,我们强调:读后感应侧重的是“感”,这是属于你的独特感受,也是你和别的读者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读后感里“读”是不是就不需要了?
生:不是,只有读懂了才会有感,“感”的内容全来自于读。
生:“读”也需要,否则人家不知道你读的什么书,看你的文章就看不懂。
师:说得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是“串”字形结构,上面的小口是“读”的内容,下面的大口是“感”的内容,“读”和“感”之间还要用一条主线巧妙地串起来。
【点评:五年级学生大多不会写读后感,一般会写成“内容简介+一句话感想”的形式。通过实例研讨,让学生明白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并用形象的“串”字形结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读后感的结构,从而打开了通往本次习作的大门。】
三、实例研讨,感悟写法
(一)名家作品探究
师:三个问题的讨论,让我们对读后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深层次的讨论——怎么写读后感。你写读后感时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生:“读”的内容好写,但“感”我往往只能写几句,就不知如何下笔了。
生:我也是,所以写读后感我总担心字数不够,只好把“读”的部分写得老长。
(全班大笑)
师:看来,怎么写好“感”是我们最困惑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读一篇老师根据杨红樱阿姨的作品改编的读后感,从中你一定会有所发现。(出示阅读材料)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12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爸爸说这是他12岁那年爷爷送给他的。我翻开书,发现扉页上有一行字“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在一次航海中,因船触礁,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鲁滨逊独自一人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一座荒岛,鲁滨逊以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并搭救野人“星期五”。就这样,鲁滨逊度过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终于等到了一艘英国船,离开了孤岛。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师:先看题目,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标题,一个大标题,一个小标题。
师:对,主标题与副标题。加上主标题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加上大标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让人想读。
师:再看内容,这篇读后感依次写了什么呢?哪部分是“读”的内容,哪部分是“感”的内容?
生:先写了书的来历,接着写书的内容,最后写自己读的感受。
师:“感”究竟可以怎么写?让我们一起细细研究一下杨红樱阿姨作品的相关片段!
生:抓住原文中自己最受教育的内容和最感人的情节展开议论,摆事实讲道理。
师:引用文章中关键词句,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写出来。
生:作者还展开了联想,想象了鲁滨逊的模样。
师:对,抓住文章主人公最精彩的行为、最闪光的语言来展开想象。(板书:点评人物)
生: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想把这本书再传给他的儿子。
师:表达真情实感!(板书:表达想法)
【点评:由学生的写作困惑出发,选用孩子们熟悉的杨红樱的作品,较好地激发其探究的欲望,缩短了学生与“感”之间的距离。】
(二)学生作品探究
师:还可以怎样写我们读后的感受呢?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这是小李同学在学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为高尔基儿子写的回信。你们发现没有,这里面有三小节其实就是读后感,他是怎么写的呢?
爸爸,读完您的信,我思绪万千。你在信中的谆谆教诲,我已铭记在心。爸爸,您在信里说:“‘给,永远比‘拿愉快。”生活中的我,正努力地感受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上次,我的一位同学流鼻血了,我赶紧从口袋中掏出纸巾,为她擦去血迹。那位同学一个劲儿感谢我,妈妈知道了也一个劲儿地夸赞我懂得帮助同学了。要是你知道了这些事,也一定会表扬我的,对吗?
爸爸,从您那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助人为乐,因为奉献可以塑造爱。当同学们忘记带文具时,爱就在你送出文具的一瞬间凝聚;当有人摔倒时,爱就在你伸手的刹那间绽放光芒;当有人悲观消沉时,爱就在你鼓励的话语中施展魅力……
生:小作者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师:这里联系的是个人生活实际,还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教训,也可以是收获;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可以是相似联想,也可以是相反联想,甚至是相关的联想。(板书:联系实际)
师:继续往下看,这是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我们的语文课代表读了《昆虫记》写下的感想,她又是怎么表达“感”的呢?
昆虫学家法布尔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了富含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知识宝藏。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生:他对《昆虫记》这本书进行了评价,还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
师:对,在评论书籍时我们可以去搜一搜别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看看能不能和你产生共鸣。如果可以,引用名人名句效果一定很好!(板书:评论书籍)
【点评:选用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既鼓舞了创作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感”之间的距离。】
(三)自主整理学习收获
师:刚才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出了写好“感”的多种方法,同学们真是厉害!现在你们会写读后感了吗?说说你的收获。
生:开头要交代读的什么文章,最主要的内容和初步的感受;中间部分结合感人的情节,写出具体感受;结尾,总结读后的深刻感受!
生:“感”是写作的重点部分,在表达感想、感受时,我们可以写出领悟的道理,可以点评人物,可以表达想法,可以联系实际进行对比,还可以评论书籍……
【点评: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眼里变得具体起来,学生在探讨中找到了写好“感”的“方向盘”,写作之路自然变得畅通无碍了。】
四、实战练习,当堂反馈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最近我们五年级学生都在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血火记忆》,你读了以后会有很多感受、感动与感叹,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二战时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审判法西斯的纽伦堡大审判。这些让世界所震惊的惨案都会有一个结果,那些作恶者都被送上了绞刑架。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才会觉得世界上有正义与善良。因此,一切作恶者只得作恶一时,而不能作恶一世。我觉得那些审判结果大快人心。
师:你能联系相关事件发表见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赞!
生:日军在南京城四处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竟然在一天内残害了我们五万多名军人和老百姓,用枪扫射,用刺刀乱戳,再浇上汽油焚烧,太残忍了,太残忍了!最让人气愤的是他们竟然还把杀人当作游戏,互相交换杀人方式来取乐,这简直就不是人的所作所为。我们那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儿童死得多么悲惨啊!看到这里时,我心痛得不得了。
师:听出了你的愤怒,你把自己读书时的真实感受描绘了出来。
生:南京大屠杀时期也有让人感到温馨的时刻。外国友人辛德贝格在大屠杀期间拯救了两万多中国难民,他勇敢地担负起保护和救助中国难民的重任!为了纪念他,一位著名的园艺家还用了三年时间培育出一种美丽优雅的黄玫瑰。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得到了些许安慰,同时也在默默地感谢着这位友人。虽然那些惨绝人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77年,但是那段历史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师:你能结合书中人物的闪光点进行点评,厉害!
生:看完《血火记忆》这本书,我痛恨日本侵略者,他们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在中华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现在我们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大,我们再也不会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让历史不再重演。
师:对,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师:看样子你们真的都会写读后感了。在写作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用上其中二至三个方法,将感触最深的一点写清楚就可以了。好,下课!
【点评:孩子们课前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读完了国家公祭读本《血火记忆》,内心有许多感触,他们撷取读书时的真实感受,调动了涌动心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有法可循,有例可仿。】
附: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点评人物(想象画面)
表达想法(抒发真情)
联系实际(进行对比)
评论书籍(引用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