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后讲评”:真正的同题异构
2016-05-14樊小园
樊小园
“作后讲评”无法演练,无法磨课,无法反复,“一次性”是它的特征。研读这个班这次的作文,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哪怕学生写相同的题目。
一、《我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同题异构
A班的《我喜欢或崇拜的人》的教学片段:
师:写人的故事和写其他故事有些不同。写人的故事,笔墨要用在主人公身上。很多同学不注意这一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请看这段话:
有一次,我英语才考七十几分。回到家,打开书包,心如兔子在奔跑着,我慢慢取出英语卷,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试卷压住,蹑手蹑脚地来到房门口,看见爸爸在看电视,我马上缩回头,大口大口地喘气。我将试卷取出,紧紧握在手心,如果我将试卷给爸爸,爸肯定会打我的,可是不给他看吧,签名签不了,老师那也不好交代。我鼓足勇气冲到爸爸面前将试卷递给他,低声说:“爸爸,签名。”然后低下了头。可是爸爸并没打我,骂我,反而让我坐下,和气地鼓励我。回到房间,我拍了拍胸,长长地叹了口气,发自内心地说:“一定要好好读书。”
——摘自《宽容的爸爸》
师:从题目可知,作文的主人公是爸爸。这段文字主要在写谁?
生:主要写我。写爸爸的只有一句话。
师:有“我”的想法、动作、语言、神态,但对爸爸的描写只有这么一句:可是爸爸并没打我,骂我,反而让我坐下,和气地鼓励我。
师继续出示两个类似病例。(略)
师:这次作文,同学们都选择写身边的人,好。身边的人,总比影视剧里的人熟悉。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身边人的故事,自己往往参与其中,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对自己关注多了,对主人公关注少了。
出示三幅图片:一块布料、裁缝裁剪、一件衣服。
师:就像做衣服,不是把一整块布料往身上披。要裁剪,留下需要的,去掉不需要的。写人的故事,你也要琢磨,在这个故事里,哪些是要留下的,哪些是可以去掉的。
师:你认为,写人的故事,要怎么进行裁剪?
生:能显示人物特点的留,和特点无关的去掉。
生:多写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其他人少写。
生:让主人公“说”起来,“动”起来,“我”的内容少写。
师:是的,写人的故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板书)。做到这一点,作文就精彩。
还没到姥姥家,远远就听见表弟在唱歌:“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那调,那音,跑得老远了,还是那特逗的东北音。我进了屋,见他又跳起《江南style》。手里还拿着一个鸡毛掸子,一刷一刷的,谁见谁笑。突然,他一个晃动从床上掉了下来,捂着脸,我迈大步走过去问他摔哪了。只见他两手在腰间一插,扮了个鬼脸,站起来就跑。
——万守猛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弟弟?
生:爱唱歌、调皮的弟弟。
师:弟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是万守猛同学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把更多的文字留给弟弟。现在,我们回过头再去看看《宽容的爸爸》一文,如果让你修改,你会怎么改?
生:我的动作、想法不用详细写。
师:怎么写?
生:只要写“有一次,我英语才考七十几分。我拿着试卷,战战兢兢走到爸爸面前请他签名”就可以了。
师:同意。因为“我”不是主角,爸爸才是。
生:爸爸看到分数的表情要写出来,他怎么叫我坐下的,说了什么鼓励的话,写具体。
师:对了,写人的故事,要学会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现自己的特点。
B班的《我喜欢或崇拜的人》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你们写的人物故事,我看到了太多的巧合。
出示四组故事雷同的作文——
第一组:
我们看见一个老爷爷正吃力地推着小推车,表姐说:“我们去帮助老爷爷推车吧!”说完,表姐接过老爷爷手中的推车,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得满头都是汗,就连灰尘弄到了表姐那漂亮的衣服上,表姐也没有说什么。
——《助人为乐的表姐》
我们看见了一位老爷爷吃力地推着一个推车,姐姐见了笑着对我说:“刘雨,我们去帮帮那个老爷爷吧。”姐姐便去帮那个老爷爷了。姐姐和那个老爷爷争论到最后,姐姐终于说服了老爷爷,便推着车向老爷爷家走去。石灰把姐姐的衣服都弄脏了,但她不管。
——《助人为乐的姐姐》
第二组:
突然,一个小姑娘边走边吃着瓜子,把瓜子壳吐在地上。那位清洁工人弯下腰,默默地边走边扫掉这些瓜子壳。我走上前去,拿着一个完好无损的冰淇淋来到清洁工老奶奶身边,给她吃。
——《我敬佩的一个人》
我走了过去,故意把手中的塑料瓶扔在地上,他慢慢地走过来拣了起来,骑着三轮车子走了。我买了一瓶水和一个冰棍,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在路上我又碰见了那位清洁工,我看见他满头大汗,我就给了他一瓶水。
——《无私奉献的清洁工》
继续出示第三组、第四组。(略)
师:一次作文,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雷同的故事,甚至连细节都差不多?这让老师想起,以前看港片,每一集开始都会打出一行小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你们这些雷同的故事啊,大多是虚构的。(板书:故事,要真实)不真实的故事,一眼就会被人看出是假的。
我好奇地问妈妈:“清洁工是几点来打扫的?”妈妈说:“四五点。”“这么早啊。”我很好奇,于是想去看看清洁工。这天,我四点钟就起床了,我走到大街上看见一位清洁工阿姨。我想上前去找她,可是她已经走了,我很失落,但我没有放弃。今天,下着大雨,我四点起来,穿着雨衣,走上大街,看见那个清洁工阿姨在那打扫,我走上前问:“阿姨,在下大雨,你怎么还在扫地呢?”
——《无私奉献的清洁工阿姨》
师:你们都笑了,假在哪?
生:四点钟起来去看一看清洁工,特别是穿雨衣冒着大雨去看,很假。
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写人的文章。有些故事,很伟大,如《军神》;有的故事记录了一件很细小的事,如《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爷爷了不起的故事有很多,但像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样一件小事,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敬佩。故事不在于伟大不伟大,而在于真实不真实。
师:相对于编出来的故事,我会给这些作文打高分的。
出示学生写的真实可信的故事。(略)
师:这些故事,写得并不生动,但在老师眼里比那些看似“生动”的假故事要精彩得多。故事怎么写,我认为目前还不适合跟你讲。当你开始真实地对待作文的时候,我们再来谈如何把故事写好。
【简要说明】班级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文本。同一题目,学生不同,文本不同,讲评内容就不同。上面两个片段,是分别给两个班级上的《我喜欢或崇拜的人》作后讲评课。前一个班级,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是,不注意写人故事和写事故事的区别。他们的故事,过多地描写自己的感受、动作、语言,忽略了对主人公的描写。所以这堂课讲评的重点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分四个步骤教学:病例出示,发现问题;欣赏摆正位置的段落;以裁缝剪裁做衣来类比;修改病例。这一来回的教学,学生对“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以为找到这个写作点,就可以给不同班级上这个文题的讲评课,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二个班级,呈现的问题完全不同。这个班写“崇拜的故事”,普遍存在“虚假”的问题。首先是感情虚假。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写名人。怎么写?复述书中或网络上的故事,如崇拜刘备,就写《三顾茅庐》这件事;崇拜海伦·凯勒,就抄写课文《海伦·凯勒》;崇拜雷锋,就写雷锋的故事……还有十多位同学写崇拜清洁工,试问,有多少同学看到清洁工,真的会从内心升起一股崇敬之情呢?学生选择人物,并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用心去选择。其次是故事虚假。写姐姐,都是帮老爷爷或老奶奶推车;写妈妈,不是背邻居去医院就是公交车上号召给丢钱的老爷爷捐款;写清洁工,就是默默打扫卫生……这堂讲评课就围绕“真实”二字来设计:感情要真,故事要真,扩大选材面,让作文真实起来。
二、《记一次争吵》的同题异构
A班的《记一次争吵》的教学片段:
师:这次作文的主题是“记一次争吵”。看这个“吵”字,左边是一个口字旁,说明争吵是要开口说话的。老师很高兴,你们的作文中,都写了说话句。下面几位同学的说话句,老师很欣赏。
逐一出示,欣赏句中表示“说”的词。
老师发话了:“这件事你们自己做决定,最好明天给一个结果。”
——朱怀镜
我马上跟王俊豪道歉:“对不起。”
——陈必涛
只见蒋子赫不抬头,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饭,嘴里嘀咕着:“吃都不让我吃,我吃得都算少了。”
——茆文轩
师:刚才欣赏的几个表示“说”的词(出示,朗读)写一个人开口说话,并不是只有一个“说”字。有很多词语可以替代“说”。(板书:丰富的“说”字)
师:可惜,你们中的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这一点,写说话句,只有一个“说”字。
章宇说:“不是我,我没有绊你。”我大声说:“不是你还有谁啊!我亲眼看你绊我的。”他说:“真的不是我,你弄错了。”
逐句出示,三个提示语都用了“说”。
我说:“姐姐不让我玩秋千。”妈妈说:“这是姐姐不对,大的总应该让小的。你也是,两人吵什么,人家都说要谦让,可你们一点也不谦让。”我们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我对姐姐说:“对不起。”姐姐说:“我应该向你道歉,大的应该让小的。”
逐句出示,四个提示语都用了“说”。
他说:“我以后再也不敢打你了,连你的外衣也不敢碰了,求你放了我吧。”我说:“不行,你刚才打我一拳,还没有找你算账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给了他两个“馒头”,说:“好不好吃?”他说:“你为什么要给我吃‘馒头?”我们又再次争吵起来。我说:“你是神经病。”他说:“你才神经病。”
出示段落,圈出提示语。六个提示语都用“说”。
师:整篇作文,说话句的提示语只会用一个“说”字,读上去多单调。要想让提示语中的“说”字丰富起来,你的大脑中必须积累很多表示“说”的字。你知道哪些表示“说”的字词。
学生说表示“说”的字词,并写在黑板上。朗读。
投影出示老师整理的表示“说”的字词。朗读。
师:黑板上和投影上的字词,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记一记。看谁记得多。
请一个学生面对同学背,其余学生向他挑战。
师:积累了,你还要会用,用准确了。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会不会正确使用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请注意听。
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示“说”的词。
师:现在明白了吗?写提示语不是只有一个“说”字。什么情况用什么词表示“说”是有讲究的。
B班的《记一次争吵》的教学片段:
师:要写好“争吵”,必定要写到人物的说话句。读了作文,老师发现,四年级的你们写说话的水平挺不错了。提示语的位置富有变化。
欣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的说话句。
师:你们的说话句,不仅提示语的位置会变,表示“说”的词也很丰富。
欣赏说话句中丰富的“说”字。
师:想不想让自己写说话句的本领再高一点?老师教你们一招。先看这个句子:
我连忙跑过去:“快点儿,快点儿,这一桌。”
——陈宇凡
师:“快点儿,快点儿,这一桌。”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陈宇凡说的,从提示语“我连忙跑过去”看出。
师:没有表示“说”的字,也能写提示语。这个句子的提示语,“连忙跑过去”属于“我”的动作。有时候,可以直接用人的动作来写提示语。
“我的事不要你来多管。”余彤双眼瞪着我,那凶狠的样子,好像要一口把我吞下去似的。
——王赵华
师:“我的事不要你来多管”是谁说的?
生:余彤说的,从后面写她的表情可以知道。
师:除了用动作,还可用人物的表情来写提示语(板书:用动作、表情写提示语)。说话句,用动作、表情来写提示语,有画面感。读着这样的说话句,仿佛看到了争吵时的情形。
“什么!”我“噌”地站了起来,涨红了脸,怒气冲“妹”,“我先看到的!你有什么理让你玩!”
——徐天慧
师:这个提示语写得太精彩了。提示语在中间,用得很合适,“噌”地站了起来,属于动作,涨红了脸,怒气冲“妹”,属于表情。我们来背一背。
师:这样的提示语,我们的课文里也有不少。
沃克医生关上手术室的门,俯下身子亲切地注视着年轻人:“请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军神》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
——《祁黄羊》
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苹果里的五角星》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番茄太阳”》
师:下面听老师说一句话,请你用刚学到的,用动作、表情写提示语的方法,来写一写老师说的说话句。
教师随机表演,学生写后交流。
【简要说明】讲评课,也可预设。比如,要训练学生写好人物的内心,可以布置学生写《一次难忘的考试》;要训练学生写好动作,可以布置学生写做家务;要训练学生写好说话句,可以布置学生写《记一次争吵》……但,即使训练相同的内容,学生不同,文本不同,讲评的深度就不一样。同样写《记一次争吵》,不同的班级,写说话句水平不同。片段一中的学生,写提示语的本领较弱,提示语的形式单调,只会用提示语在前;表示“说”的词单调,只会用一个“说”字。鉴于学生的情况,这堂课就训练学生写好丰富的“说”字。片段二中的学生,写说话句有一定的基础,知道提示语的位置有在前、在后、在中间;提示语也不是干巴巴的只有一个“说”字。但所写提示语不够精彩,停留在“他生气地吼道”“他气愤地谴责我”“我不解地问”这样简单的写法。鉴于此,讲评课设计了“用动作、表情写提示语”这个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写精彩说话句。经常有老师问,四年级说话句教什么?其实这个问法是错误的。说话句可以细分出十几个课时:认识提示语的三种形式,极其转换;积累和使用表示“说”的字词;提示语里有“逗号”;提示语里多余的“说”字;写精彩提示语;提示语在中间专题训练;警惕“两头”提示语;提示语位置的微妙变化;说话句句型的混合使用;直接说话句和转述句;要符合说话人的口吻;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返璞归真与省略提示语。教到什么程度,不是由年级而定,而是由学生的作文决定。如果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写精彩提示语了,那么就可以教提示语位置的微妙变化。如果,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写说话句的训练,那么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可能也要从认识提示语的三种形式入手教学。
三、《成长的烦恼》的同题异构
A班的《成长的烦恼》的教学片段:
师:本期《班级作文周报》上,你最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陆婧怡的第六小节中的说话句,她善于用动作、表情、心情来写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也很讲究。
“小朋友呀,上几年级了?是不是二年级啊?”那位阿姨和蔼极了,可她的话却令我跌入了万丈深渊。
阿姨听了,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四年级!看……看不出来呢。”
生:我欣赏杨滨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句子,这句话有幽默感:
不仅同学取笑我,爸妈也拿我开涮:“瞧,我儿子多瘦啊!瘦得连骨头都没有了。”
生:我的句子也出自杨滨的,最后一句很有节奏感:
唉!减、减、减,肥、肥、肥,我到底是在减还是在肥?
师:你是我的知音,我也很欣赏这句话,它充满了智慧。“减肥”本身是一个词,杨滨把这个词拆开后,产生了新的意义,这是一种语言的智慧。请全体女生一起读读这个充满智慧的句子。
生:我欣赏周名扬第三小节中的句子,这句话很有画面感:
医生把老爸拉到了一旁,谈了起来,老爸听完,惊得摔倒在地,哭了起来。妈妈见此情形,皱了皱眉头,跑了过去,听完老爸的描述,老妈竟然也哭了起来。
师:从周名扬爸妈的反应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周名扬的病很严重。
师:用父母的反应来暗示自己病情的严重。会写。
生:我喜欢范传伟的一句说话句,里面的“严词拒绝”让我想起课文《卢沟桥烽火》中描写中国守军的一句话。
爸爸立即严词拒绝:“买什么买,买回来你的学习成绩不会下降啊?!如果买回来了,你还不得天天趴在电脑面前,整天就知道玩电脑,玩电脑,把你玩电脑的那点心思放在学习上,那该多好。”
师:你读读,这语气有生活气息吗?有多少同学像范传伟一样,常遭到家长这样的“轰炸”?(举起了一大片手)
生:我喜欢胡雨焱文章第三小节中的句子,“伤心”“失望”“绝望”三个词用得好。
我看见妈妈看了一眼爸爸走出去的地方,慢慢低下头,继续吃饭。我一直看着妈妈,我从妈妈的眼神里看出了伤心、失望、绝望。我也没有说话,继续吃饭。
师:让人笑的句子是好句子,让人伤感的句子也是好句子。
师:这一期上,我很欣赏曹敏的这句话(幻灯出示):
有时候个别同学喜欢叫我“曹操”,说实在的,我不喜欢“曹操”,因为他野心太大。还有些人喜欢叫我“曹植”,我听了还挺喜欢这个外号,因为他七步成诗,我长大想和他一样有学问。可时间久了,听起来像讽刺的意思,因为我的写作挺糟糕的。
师:请曹敏来读读自己的句子。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给这个充满写作潜力的孩子以信心。
师:刚才大家交流了很多精彩的句子。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发现的过程。仅仅发现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积累。现在老师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积累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
学生积累句子,背诵句子。
B班的《成长的烦恼》的教学片段:
1.欣赏题目。
师:我想认识下面四位同学(出示名字),因为他们的作文题目(出示题目)。
吴艺凡——《“豆豆”炒“红烧肉”》
姚佳文——《“成绩”似座山》
朱欣雨——《我讨厌责任心》
费程杰——《如果可以回去,我一定会……》
师:这次作文,其他同学的题目都是《成长的烦恼》,只有这四位同学是自拟题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欣赏开头。
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欣赏这些同学的开头(逐句出示,请作者朗读):
唉,六年级,六年级了,作业多多,烦恼多多,要是没有作业该多好啊! ——戴艳婷
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疼起来真要命的牙,我的嘴里就有两颗。 ——罗宇翔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烦恼,可来自同学交往之间的烦恼,才叫“烦”,才叫“可怕”。 ——王培鑫
爸爸妈妈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错的理财方法,“AA制”,妈妈提出来家里的开销也要AA制。
——张懿玲
身为班长,管理班级是理所当然的,可我又是个弱女子,管理班级就成为我的烦恼了。 ——朱欣雨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些开头吗?看了下面这些开头,你可能会明白。
出示十几个,摘抄题目要求中一段话的开头。如:
大人们总说:“小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殊不知我们小孩子也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它们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
师:开头就要像刚才前面这些同学一样,简洁,不要使用公共语言。(板书:开头)
3.欣赏选材。
师:把所有文章看完一遍后,这几位同学的文章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董婉茹:为“烧焦的大饼茹”这个绰号而烦。
罗宇翔:被“发炎式”和“分裂式”两颗蛀牙所折磨。
王培鑫:好朋友竟对我说“你滚”!
王薛恺:同学冤枉我把班里有人抄作业的事告诉老师。
某某某:爸爸有了“外遇”。
师:这些同学的作文,你只看了他们烦恼的内容,就被吸引了。这说明,他们的选材是成功的(板书:选材)。这次作文,你们班有17篇文章的选材都是来自学习。因考试成绩差受到父母批评,或作业多而烦。考试所带来的烦恼,不只是你们班有,我们班也有,这是全中国孩子共同的烦恼。要把这个材料写出新意来很困难。所以,我很欣赏这些另辟蹊径的同学。
【简单说明】同一文题,文本呈现的形式不同,学生对写作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讲评形式、手段就不同。以上两个片段,分别是两个班讲评《成长的烦恼》中的欣赏片段。从内容可知,第一个片段是建立在《班级作文周报》这一平台上的讲评,学生能参与到作文的阅读和点评中来。这样的交流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讲评无法实现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角,他们时读时评,时笑时思,异常投入。无论是交流者还是被交流者,都是喜悦的,发现与被发现的喜悦。“说话句精彩”“有幽默感”“有节奏感”“有画面感”“用词好”“特殊的写法,吸引读者”……平时每周一次,扎扎实实的讲评课,帮助学生修炼了一双慧眼。教师则是良好的组织者,帮助学生把发现的精彩句子进行点拨,提炼。比如,学生说“唉!减、减、减,肥、肥、肥,我到底是在减还是在肥?”这个句子有节奏感。老师告诉学生:不仅有节奏,还有语言的智慧。这堂课,后面讲到构思,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交流有构思的文章,帮助《周报》上的“病文”修改构思等,教师充分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而片段二,则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讲评。学生只阅读了自己的文章,不知道同伴的作文。讲评,主要靠教师的牵引,无法放手让学生自评。课堂上,发现的“好句子”或“坏语言”,都是教师的选择,学生欣然接受。另外,从学生的作文来看,这个班级的写作水平不太好,存在很多诟病,这也决定了讲评课上,教师“导”多一点,学生“谈”少一些。
每一堂“作后讲评课”,就是教师研读整班学生作文,发现“亮点”,诊断“问题”,找到“训练点”的过程。“一次性”注定了它操作的辛苦,但也体现了它的魅力所在。“每一次”都是从学生本次作文出发,贴近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是为“这个班”的“这次作文”量身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