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

2016-05-14杨可馨杨健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

杨可馨 杨健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市数十所高等师范院校数十名音乐教师的采访和调查,就他们在高教和基础教育磨合对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校音乐教师与基础教育更好地接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师 基础音乐

一、研究概况

采访对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

采访主题: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与基础音乐教育接轨

研究方法:访谈、问卷调查

二、有关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呆板教育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说明人们思想的进步性。同时,美育这一指导思想使得艺术教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国家也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比如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这一《规程》明确规定:基础音乐的学习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必选课程。音乐课已经不再是“副课”了,国家虽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每个学校都要一星期开设至少两课时的音乐教学,但是音乐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压力随着家长、学校以及时代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大,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课、艺术课来放松一下,释放一下学习压力,这样才能快乐地学习。往年,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一直空白短缺。但近些年,随着国际音乐交流活动的增多,媒体公共话语平台的宣传以及中国的音乐在世界取得的成就,音乐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当然,我们也会借鉴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和理念,取其精华,更好地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音乐教育在中国长期不受重视,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音乐的教学重知识理论,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死板木讷的教学会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忽视音乐本身的魅力。第二,在教学的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和同学之间是相互学习的状态,老师应该建立学生体验式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像对音乐这类特殊的课程来说,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了。第三,在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上,老师只注重音乐知识或者技能的教授,好像学生只要会唱首歌,会弹琴,那就是会音乐了。第四,在评价体系中,主张通过比赛选拔的方式来决定优胜劣汰,对学生的音乐水准分个三六九等,忽视个性教学。第五,在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老师仍然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与同学沟通和交流,有些甚至是零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办学理念与全国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性

中国有很多很专业的音乐学院,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子踏入了音乐学习的大门,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兴趣,因为梦想,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正确去引导这些莘莘学子学习音乐的热情。这就对音乐学院办学开展教育的要求比较高。中国的很多音乐学院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因为起步晚,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一些教学理念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发展音乐教育,这一思路是需要调整的。这样可能会导致,学校只在意学生的特长专长,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应该独立出来发展,不应该混合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很多学校将音乐专业和表演专业,播音专业混为一起,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是实践新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国家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导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方式,陶冶情操,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安排不合理

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为音乐界培养人才。培养具有音乐专业,综合素质,超高音乐素养,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准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跨领域发展音乐。所以,我们中小学培养模式应该从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多方面来培养。

具体来说,我们不能仅仅把钢琴、古筝、各类乐器、声乐、形体、舞蹈等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乐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也应该加强民族认同感,打开视野,往国际音乐,世界音乐的大门步入。

(三)教师及学生的个人定位不明确

这种定位是大多数师生都会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因为音乐专业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强,跨领域发展也是有可能的,选择比较多。学音乐专业的可能会步入演艺生涯,可能去当主播、演员、导演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人,大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也受到了限制,强调学生专注于技能,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这类仅仅专注于一类发展形态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所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说,必须给自己以及学生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音乐教师而不是音乐大家、作曲人、艺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都应该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需要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综合素养。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信仰。

其次,学生需要自己给自己进行初步定位。

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音乐水准可能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强,并且通过后天的学习,也不一定能达到一定的超高水准。所以,老师、学校、家长一定要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动力,只有你真正热爱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你才有可能把它学好,然后往这一职业发展,将来更好地投身于中小学音乐文化教育建设。

(四)区域性基础音乐文化发展较慢

由于物质条件和传播途径不同,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传播和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比如内蒙古的呼麦、长调、各地方言歌曲等等。这些非常有特色的音乐体现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很多民族音乐已经踏入了国际的音乐舞台。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我们也应该将地方音乐带进课堂,让大家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喜欢上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些音乐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不为人知,同时西洋音乐也大幅度地往中国涌入,对中国民族音乐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民族音乐,应该是每个不管是音乐人还是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职责。我们要发扬民族音乐,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音乐,中国也有自己的音乐,那就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为了求得生存,也应该结合时代来改编它的方式,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听众和受众喜欢。

在大背景下,关于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笔者的认知有限,所以可能存在某些还没有探讨和研究分析的方面,只能从一些现象上去分析问题,从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和观点。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要想求得发展,就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潮流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2014-DXS-078。

参考文献:

[1]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02).

[2]张慧.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队伍现状管窥——写在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之后[J]. 钢琴艺术,2008,(01).

[3]魏艳.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反观基础音乐教育[J].音乐生活,2012,(06).

[4]赵洁.从基础音乐教育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J].美与时代,2007,(12).

[5]肖荣.高校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与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11).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培训之我见
课改15年山区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实验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高职高专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探讨
案例教学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