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舞蹈中的农耕文化解析

2016-05-14王庆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土家族文化内涵

王庆

摘要:湘鄂渝黔边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他们能歌善舞,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底蕴,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土家族的舞蹈,是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事实的建构与展现。舞蹈中的基本元素是土家族先民的艺术创造,其形态与土家族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反映。透过土家族舞蹈,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土家族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还可以从舞蹈中看到扎根于其文化土壤里的土家族文化精神,从中感悟土家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土家族 舞蹈 农耕文化 文化内涵

土家族居住在湘鄂渝黔毗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到有重大节日是必定会举行仪式,而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舞蹈了,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土家族的摆手舞!根据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族群差异,环境不同,摆手舞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其装束都是基本相同的,男的头包青丝帕,身穿枇杷襟式布扣对胸便衣,脚穿布鞋或麻草鞋,手拿朝简或长青树枝。女头梳五殷长辫,缠红头绳,身穿满襟外脱肩便衣,并配有花边、大扣花和小扣花、银饰牙签等装饰品,脚穿绣花布鞋,手持一根一尺见方的白竹方帕或白绸子绣花手帕,头上包青丝帕,挽发结,插银簪,耳戴银饰耳环,手腕戴银镯或玉圈,身背花背笼,背笼里放有五彩纸花,动作主要有团圆摆、双摆、单摆以及反映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动作,如:砍火畲、种苞谷、挖土、撒种、摘小米、插秧、打谷子等等一些动作,而这些动作都反映出其农耕文化的延续。

一、舞蹈动作的特点

从舞蹈动作来看,舞者在跳动时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大部分动作是顺摆,即我们经常说的走同边,这一特征是山地民族特有的,跳动时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膝盖必须保持屈膝,第一拍开始的时候始终往下沉,显得健美有力、稳重粗犷,这些特征与当时土家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其居住的湘鄂渝黔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摆手舞“一顺边”的动律特点。

二、舞蹈动作的内涵

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在武陵山区生活,但那时是鸿蒙初辟,开始农业生产,那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就是刀耕火种,“男女合作,伐木烧畲,播种杂粮,不施肥、不灌溉、不耕耘,待地力不肥时又转移他处。清朝乾隆时期《永顺府志》也记载:土人所种,以小米穇子为主,不甚种稻谷,及种亦不知耕耘。①可见,土家族先民的耕种都是以旱地作物为主。在农作物上多半种些小米、荞麦等,当春末夏初时,土家人就上山去伐木割草,之后摆出火道,待播种季节一到,选择雨前放火烧畲,火路一直像多米诺一样燃烧下去,草木烧成灰后既成为肥料,随后将农作物种子撒入灰中,此后不需要施肥,即可有好的收成,等土地不再肥沃了,就去寻找另一个地方重复这个过程,舞蹈中砍火畲的动作就是刀耕火种劳动场景的再现。

砍火畲动作后面的挖土动作,这一动作代表了土家族农耕文化的进步,这种说法与前面我们提到土家先民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有关,众所周知,刀耕火种是不需挖土的,而挖土这个动作恰恰为后面种植苞谷等作物打下了基础,苞谷即玉米。

自改土归流以后,当地汉族官员大力提倡推广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引进适合山地耕种的玉米、红薯、水稻等农作物,促进了土家族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官员们大力发展灌溉工程设施,溪河沿岸采用水力架简车,用于农业灌溉,促进了土家族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可以说土家族的生产方式在改土归流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早前落后的旱地农耕进入了高产量的水田农耕时代。这种生产内容的改变,生产方式的转型,在土家族的舞蹈上也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摆手舞里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关于水田耕作的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即是土家先民种植水稻的过程,例如舞蹈中插秧、割谷子等动作。在这些动作之后的挑谷子的动作可以体现出土家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其居家在山顶,而赖以生计的稻田却在山脚下,耕作收获,全靠竹篓背上背下,田里的功夫历来由男人操持,背背篓主要靠女人,收粮打谷、运岩运土、背柴背水都是背,从而养成了土家族人民背背篓的习惯。之所以摆手舞中能看到很多“背”的姿态以及背着背篓跳的土家族舞蹈,原因也在此。

土家族舞蹈中再现的农耕文化生活现象,早先确有传授知识的功利作用,即通过舞蹈传授生产的经验,使后继者熟习并掌握其技能。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地发展进步,进入文明社会阶段后,没有必要再用上述手段传授生产知识了,舞蹈作为一种习俗、一种模拟艺术形式甚至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存在,这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审美原则的孕育及艺术的发展变化的进程。“过渡期史前艺术的种种特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经济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所引起的。史前艺术的过渡期正处在原始先民生产方式演进的阶段(当然这种转变是渐进的、缓慢的),一些相应的方面也就同时发生着改变。”②

三、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民族文化母体孕育起来的优秀地方艺术,是极富土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深受土家族人喜爱。随着武陵山区的开发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湘鄂渝黔边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土家族舞蹈又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与土家族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打溜子”、“土家山歌”等走上了国际舞台。但是,信息全球化、城镇化的冲击使土家族舍巴舞蹈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惑。土家族舞蹈中的部分传统元素已经濒临失传或变味。致使土家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在逐步地消解。因此,当前如何传承土家族民间舞蹈也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土家族由于没有文字,其传承方法也就具有局限性。土家族的文化多为“家族传承”,如一些民间信仰中的巫师祭司,由父家族中长辈教给儿女后辈,又或是只在男性的后人中传承,也有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进行传授学习技艺,也有在祖孙之间隔代传承或隔数代传承等。除此之外,还有“师徒传承”,舞蹈一般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师徒传承多有明确的师承谱,往往都经历了数代人的创造和传承。师徒之间的传承中,一般要举行拜师仪式,学徒学习出师也有一定的期限。这两类传承方式,既有其优势,但也有其不可排除的缺陷,尤其在“打工潮”仍然盛行的时期,很多村落成为“空巢”,这就使得传承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难以把土家族的仪式舞蹈在更大区域地流行开去。通过对土家族舞蹈文化的解析,使人们对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土家族舞蹈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弘扬发展。我极力呼吁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大力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培育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机制,将我国民族地区秀美的山川与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以其文化自信敞开山门去迎接八方宾客,共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大厦。

四、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是展现土家族农耕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是土家族发展历史的再现。其舞蹈基本元素是土家族先民的艺术创造。展现出土家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特征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土家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可以了解土家族舞蹈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涵,这对土家族舞蹈文化的弘扬,对深入理解土家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明建设,引导民族艺术的创作,无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C774;湖南省社科基金《土家族“社巴”文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5YBX033。

注释:

①[清]陈天如等编,顾奎光纂:《永顺府志》(卷12·杂记),乾隆二十八年抄刻本。

②陈廷亮、李蕾:《土家族舞蹈与山地耕猎文化关系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清]陈天如等编,顾奎光纂.永顺府志(卷12·杂记)[M].乾隆二十八年抄刻本,

[2]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陈廷亮,李蕾.土家族舞蹈与山地耕猎文化关系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04).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土家族文化内涵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