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五姑娘》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
2016-05-14余楠陈辉
余楠 陈辉
摘要:嘉善田歌《五姑娘》不仅是江南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嘉善农耕社会、民间习俗、乡土音乐和原生态文化的历史缩影。随着社会的变革,田歌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岁月更迭中日渐式微,嘉善田歌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关键词:嘉善田歌 《五姑娘》 艺术特征 传承保护
嘉善田歌《五姑娘》作为杭嘉湖地区民歌的典型,以其清新优美的旋律,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新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田歌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岁月更迭中日渐式微,嘉善田歌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一、嘉善田歌《五姑娘》的艺术特征
(一)音调形态
作为吴歌分支的嘉善田歌《五姑娘》依旧沿用了吴歌的基本曲调,并以此为基础生发演变出滴落声、落秧歌、隶头歌、羊骚头、嘿罗调、急急歌、平调等七种曲调,总称“滴落声”。其中滴落声、平调、急急歌等唱调通常应用于摇船或纳凉时的独唱,多采用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A+B+B1+B2),第三、四句则反复或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内部结构极富逻辑性与规律性。《五姑娘》主要使用的是当地常见的“滴落声”调演唱。
(二)旋法特点
与北方民歌的高亢豪迈、浓情热烈相比,嘉善田歌就好比闺阁中的“小囡”温婉秀丽。五声音阶特性明显,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几乎不可见。旋律走向中,五声音阶的上、下行级进是最常见的旋法特点,自然流畅且高度融入了江南水乡的委婉柔美。《五姑娘》为五声羽调式,羽音作为主音,运用更是频繁,特别在乐句的终止处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余各音都围绕这个音而展开。
(三)节奏节拍
散板式节拍,使《五姑娘》节奏丰富、层次感强。全曲大量使用的延长音,如一些地方虽没有标识出相应的延长音记号,但在实际演唱时都习惯性延长,这就很难划出精确的小节线,划分出虚线只是作为词句转换的标注或换气的提示,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旋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自由而富有弹性的节奏,具有一种缠绵之美,抒情之美、即兴之美。
(四)演唱方式
嘉善田歌习惯演唱于春耕、播种、秋收等农忙时节,偶尔摇橹、纳凉时也会有歌声传出。不过无论怎样,歌者演唱时的心态都是轻松随意、朴实无华的,这是自然的高歌,亦是质朴的抒情,绝无做作的成分。恰恰是这种真嗓直音的原生态演唱方式,才能带给我们清亮的感官享受。此外,表演形式也别具一格,常见的有领唱、接唱、合唱等,而接唱一般是三至九人组成的歌班组合接唱,又称为“撩卖山歌”唱法。这种罕见的唱法使嘉善田歌打上地域印记,区别于其他江南地区的山歌。田歌在唱腔润饰上非常讲究,倚音、滑音、三连音、延长音的使用,使旋律富于歌唱性的同时又体现出轻巧、自如、圆润与流畅的特点。
(五)歌词特征
嘉善田歌的歌词蕴含的“软、糯、甜、媚”是吴文化的充分体现。从句子的规整划一到长短不一,基础结构的变动使得语言表达更显清新自然,情感表露更加直白明了。如《五姑娘》第八段:“八月桂花喷喷香,徐阿天哥哥搭五姑娘细说细话细商量。别人家花烛夫妻同到老,我格恩爱私情勿久长。”这里的长短不一、极具口语化的歌词,颠覆了传统词格的基础。除此之外,平铺直叙的“赋”,彼此相拟的“比”和以它物引今事的“兴”也都呈现于嘉善田歌的创作之中。这种手到擒来的“赋、比、兴”手法,应归结于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历练所得。
在方言的运用上,嘉善田歌真可谓是活灵活现、登峰造极。如《五姑娘》中类似“勿连牵”“日间头”“洋洋交”等地方方言用语,不但接地气,而且也主导着音乐的唱腔及节奏。再比如田歌中广泛存在的“三连音”即为方言语调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腔随字走”;其次,“么”“啊”“呀”以及“哎嗨嗨呕哎嗨嗨”等衬字衬词常出现在嘉善田歌的歌词中,既迎合了演唱时的即兴心情,也弥补了乐句结构的不规整性,更是吴地水乡“嗲”气的集中体现;最后,叠字的亮点也为嘉善田歌增辉不小,如“小小”“轻轻”“双双”等叠词,这既印证了嘉善当地的民俗特点,又配合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二、嘉善田歌《五姑娘》的艺术魅力
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江南民俗文化色彩的嘉善田歌还拥有“草根音乐”的名号与属性。它的平民化与自由化,它的个性化与艺术化,它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音乐学家认真探讨。
嘉善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吴越两地文明交融之地,素有“吴根越角”之称。繁荣的农业社会经济基础和包容大气的城市特性孕育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亦为嘉善田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土壤。而嘉善田歌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基质也很好的诠释出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简言之,柔美婀娜、极具江南风韵的嘉善田歌是集萃江、浙、沪等地方民俗音乐元素的多元化的艺术结晶,它带着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汇聚了该地区的农耕经济、音乐艺术和民俗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辈口中的嘉善田歌与现代音乐形式的接轨,使得民歌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尤其是五十年代新婚姻法出台后,婚姻自由的口号响应云霄,与其主题相映的嘉善田歌《五姑娘》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1953年,《五姑娘》这首赞颂爱情自由的田歌代表作被改编成舞蹈,并于1954年入选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5年晋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汇演凯旋而归;2003年,浙江省文化厅集万众之力倾情打造音乐剧《五姑娘》,全国巡演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并于2004年问鼎第十一届文华大奖;2007年又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从一鸣惊人到名扬四方,《五姑娘》就像是一张金字招牌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嘉善田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并以各种艺术形式深入人心。
三、嘉善田歌《五姑娘》的传承保护
尽管《五姑娘》如此辉煌,却仍未逃脱商品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市场经济体系衍生出的“有用论”让宝贵的田歌艺术迅速“偏安一隅”。 当地的大部分传承者纷纷默认了嘉善田歌的“无能”,他们不愿甚至羞于把这种不适合谋生的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后辈。随着年长的传承者纷纷离世,田歌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田歌《五姑娘》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光芒。村落里垂暮的老人口里咿咿呀呀的吴歌,正在沦为“以高龄化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小众音乐文化”。
最近,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颁布了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的保护政策。但是怎样才能真正的让政策方针落到实处,还有待我们通过实践来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对于嘉善田歌而言,虽然政府已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也将其主要传承人嘉善县姚庄镇的顾友珍、顾秀珍姐妹俩,分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及其代表作《五姑娘》的保护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即传承者这个载体、传播者这个媒介和接受者这个受众。而保护传承嘉善田歌文化的关键性节点就在传承主体上。
(一)保护传承主体
嘉善田歌的口传属性直接决定了它物质性和符号性载体的缺乏,而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生死存亡紧紧维系在传承者的身上。所谓“人在艺在,人亡艺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传承者相较于传播者和接受者,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传承即继承,身为掌握着嘉善田歌创作权、表演权和继承权的歌手和民间艺人,几乎每一个都是“行走中的活化石”。所以保护传承者,就是保护活态的嘉善田歌代表作《五姑娘》的最佳手段。
(二)培养受众群体
嘉善田歌不同于其它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它的不可见、不可触、口传心授的非物质形态与所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需要人去传承、去接纳。同时它也随着社会受众对它的接受和需求程度大幅度波动。如同一个乐团,要想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观众的认可,并有适当的经济效益,否则它便难以为继。所以,若对嘉善田歌这类文化遗产抱有存续的希望,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借助民众文化认同这个平台来创造社会需求和消费需求。就像《五姑娘》音乐剧一样,从受众层面上来扩大它的影响,积攒社会影响力。反之,没有认同感的嘉善田歌就将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三)重建文化生态
一个既定事实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扉,那就是今日我们休养生息的嘉善,与以往那个山高水清、田园牧歌的嘉善已不可等同。科技的进步可以促使音乐“保存”技术的更新,可是历史却并未教会我们如何重塑渔舟晚唱、男耕女织的恬淡时光与淡泊宁静的悠然心绪,受众的真情实感无法复原也就意味着对嘉善田歌精粹的传承与保护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地方政府若无法做到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生态环境的重建,那么人们便无论如何也不能迎接传统文化的回归,《五姑娘》还能再现辉煌吗?
四、结语
嘉善田歌《五姑娘》不仅是江南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嘉善农耕社会、民间习俗、乡土音乐和原生态文化的历史缩影。田歌如同一部历史与文化的教科书,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品味到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名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知它的重要性,亦对不惜代价、不畏艰辛地进行搜集、整理与抢救这片土地留给我们无数民间艺术瑰宝的众多音乐工作者心存感激。衷心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诸如嘉善田歌等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工作中,通过“政府推动,文化启动,旅游拉动,城市带动”等多渠道举措,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田青,秦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金天麟.百年传唱《五姑娘》——民歌《五姑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魏敏.嘉善田歌的音乐形态探析——以《五姑娘》为范例[J].民族艺术,2012,(02).
[5]金美玲.嘉善田歌生态现状探究[J].音乐探索,2013,(02).
[6]赵浴希.对浙江嘉善田歌传承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13).
作者简介:
[1]陈辉:浙江台州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