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悲剧性

2016-05-14刘叶子

艺术评鉴 2016年9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创作背景悲剧性

刘叶子

摘要: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从它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悲怆·第一乐章》的悲剧性。

关键词:悲怆奏鸣曲 创作背景 曲式结构 悲剧性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德国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生命虽短,却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巨作。在他的音乐里有着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钢琴奏鸣曲《悲怆》出版于1799年,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悲怆》展现了贝多芬创新萌芽的一个新阶段,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受启蒙思想、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悲怆》是他将音乐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一部作品,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剧增,最终决定用音乐来体现同命运永不停止的抗争精神,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社会的无限憧憬之情。

二、创作背景之悲剧性

(一)个人层面

经济上,在贝多芬祖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家庭责任完全落到了他一人身上,两个不争气的兄弟不但没有分担家庭责任,反而利用贝多芬的同情心来欺诈他辛苦赚来的钱财。家庭的悲剧让贝多芬身兼数职,除去每天的创作时间他只能休息几个小时,然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时间有限,贝多芬的思路都能聚焦在这段时间里,使他的创作得以升华。

爱情上,不管是在波恩还是在维也纳,贝多芬遇到过不少心仪的女子,例如公爵夫人柏蓓拉、吉利达以及她的两个姐姐贝比、泰茜等,然而他却没能和其中任何一位建立真正的关系。此外,贝多芬的朋友们以及勃朗宁夫人一家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从他们那里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但即便这样,贝多芬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没有让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心灵上感受到温暖。

如果说感情方面是贝多芬的一大悲剧,那么生活上所遭遇的变故便更让人为之震撼。在1801年贝多芬写给他的一位牧师——卡尔阿蒙达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了他的耳疾,而事实上早在3年前,耳疾的症状便已开始出现。耳疾对一个音乐家的悲剧性可想而知,然而贝多芬的隐忍也不容小觑,强大的内心使耳疾变成了他命运转变的契机,在经历痛苦、甚至留下遗书后,贝多芬对命运的反抗、对生的意志的重新渴望在音乐的创作上体现得淋漓极致。可以说,《悲怆》并不悲,它是贝多芬个人悲剧下的奋起反抗史,是高傲性格与命运相斗争的结合体。

(二)社会层面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德国正经历狂飙运动。而此时贝多芬所在的奥地利,也处于一个与欧洲历史发展相悖的时代。随着皇帝约瑟夫二世的逝世,他所启蒙的反封建的改革被废除,人们从而更甘心于根深蒂固的专制政体。然而贝多芬从小以其祖父为榜样,很早便在心里筑起了英雄主义的人道观,这也是贝多芬冲破传统束缚,开始有了创新萌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悲怆》里,已然不见贝多芬两位老师(海顿、莫扎特)的影子,他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与维也纳人民结合在一起,将音乐作为载体传承出去。时代变化的悲剧性对人的影响极大,启蒙思想、民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使得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迸发、抗争意识剧增,因此才有了后人所看到的脱离传统形式的《悲怆》。

此外,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受到了很多贵族的资助,其中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是他最重要的资助人,《悲怆》便是贝多芬为感谢他而题献的作品之一。然而贝多芬对接受这种资助却与其本心有着不小的冲突,一方面家庭的贫穷让他不得不接受,而另一方面他不愿被他人所主宰。这种悲剧性一直存在贝多芬心中,他极力想摆脱对贵族的依赖,然而却永远无法实现,因为贵族的沙龙始终是他演奏生涯必不可少的地方,他必须接受现实的考验。

三、曲式结构之悲剧性

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可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

引子(1-10小节),慢板,是整曲的核心材料,而1-3小节的材料素材在后面又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展开部135-137小节,另一次是在尾声297-299小节。这一严峻沉重的材料象征着悲剧、残酷命运的开端,阴郁的减七和弦更加烘托了悲壮的感情基调。从第5小节开始,高音部的哀叹音调与低音部的强烈肯定形成鲜明对比,而此处经过D大调与c小调的反复离调模进暗示着一种矛盾心理,最终止于急促下行的半音阶,为呈示部暴风雨的来临奠定基础。

呈示部(11-133或134小节),快板,主部主题(11-27小节),由4个不完全重复的乐句构成,它不仅没有了引子的沉痛压抑之情,反而赋予了一种拼搏向上的、富有激情与活力的与黑暗社会相斗争的反抗精神。左手不断的震音,如同雷声轰鸣,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连接部(28-50小节)如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随着转调模进到第49小节,力度开始缓解。副部主题(51-88小节),在优美抒情的主题下,旋律在高低音区间跳跃,一问一答,好似轻盈的舞曲,象征着贝多芬对理想民主社会的憧憬之情。结束部(89-133小节),高音上行与低音下行的跳跃跑动互相呼应,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与激动之情,从第113小节开始,优美流畅的旋律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朗化,激起了更强烈的情感,到第121小节,主部主题的材料(11-27小节)出现了伴随着八度震音,右手音区的变化表达出贝多芬誓死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展开部(135-196小节),慢板加快板,引子的材料素材移至g小调,悲痛的气氛再一次被渲染,暗示着黑暗社会没有得到改变,甚至社会在倒退。从第139小节开始,主部主题的材料(11-27小节)再次出现,与慢板的哀叹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分解和弦勇往直前,与紧凑的上行节奏反复交替进行,为170-186小节的八度节奏埋下伏笔,意味深长,把贝多芬的反抗情绪更加深化突出。

再现部(197-296小节),快板,为呈示部的再现。首先是主部主题材料的一个扩充(207-218小节),其次是副部主题移调至f小调上(223-234小节),直到第240小节进入c小调,最后是结束主题的出现(253-296小节)。整个再现部有同呈示部一样的磅礴气势,亦有不一样的变化,给人以社会变幻无穷之感,然而中心意义一如既往: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的抗争、对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渴望。

尾声(297-312小节),慢板加快板,悲壮沉痛的引子材料素材再次出现,然而这短短的几个小节却仿佛包含了贝多芬一生的呐喊,一次次的力度增加将内心的呐喊推向高潮,直至慢板的最后一小节(298)力度开始缓解,使其陷入深思。在经过深思后,八度震音再次响起,似乎又是一场激烈抗争的开篇,最后通过五个和弦的强奏豪迈的结束了第一乐章,表现出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看见胜利曙光的自豪感。

四、结语

钢琴奏鸣曲《悲怆》虽是贝多芬为表达其感激之情而创作并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的,但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上述对《悲怆》第一乐章的剖析,可以看出其悲剧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历史大浪潮的演变、世界各个地方受到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这种悲剧性无形中都在影响着贝多芬的创作,也正是由于他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局动荡的时代,一个迫使人们奋起反抗的时代,帮助他更深入的完成了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并千古流传。

参考文献:

[1][美]梅纳德所罗门.贝多芬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2]玉吟.中外巨人传:贝多芬[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

[3]竞游.贝多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9.

[5]张欢.贝多芬五首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创作背景悲剧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