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虐待下的祭品
2016-05-14徐向顺
徐向顺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凄苦、多舛的坎坷人生:丧失两任丈夫沦为寡妇,被强卖改嫁,痛失儿子复遭驱逐家门,被视为“伤风败俗”;即便遭逢无尽的创伤,仍未泯灭生存的勇气。然而在鲁镇“繁响”的祝福声中,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祥林嫂悄无声息地死去。长期以来,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也给出了多种阐释,概括起来大致为:一是封建礼教渊薮昭然,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对祥林嫂交相束缚;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狠,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三是祥林嫂自身的原因,通过“看客们”的心理暗示,她自己产生了罪恶感,而自我心灵折磨加速其精神支柱的坍塌。应该说,上述对社会外因的探析是深邃的,对祥林嫂自身的剖析是公允的,但存有一定局限性:尚未阐释清楚由此趋动而实施虐杀的直接“凶手”——抑或为虐杀的工具、手段、步骤等。“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有形压力下形成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迫机制,但很少注意到心理方面受到的压制。”①政治与经济的压制是借助于言语的操纵与高压来形成的,言语的操纵与高压最显著表现形式就是言语虐待,言语虐待是祥林嫂之死的“元凶”。
“言语虐待是一个压制他人的问题,一种以权压人的手段。这种虐待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藏的、长期的,具有压抑性。”②“言语虐待是一种伤人的行为,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它不留痕迹,但它同样带来痛苦,而且从痛苦中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使受害者生活的氛围越来越混乱。”③封建社会搁在祥林嫂脖子上的不仅仅有生吞活剥的硬刀子,还有看不见摸不着、泯灭灵魂精神的“软刀子”。正是言语虐待这把软刀子,最终摧垮她的精神支柱,使她完全丧失了存活的空间。细细品读《祝福》,我们便能体察祥林嫂经受“言语虐待的种类”④之多。
第一种 辱骂型:恶语相向、最直接的言语虐待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鲁四叔高声的骂她是“谬种”。尽管祥林嫂被鲁镇人看得厌倦久了,一如弃置于尘芥堆中陈旧的“玩物”,毕竟她此刻已经“老了”啊!常言道:长者为大,逝者为尊!然而,鲁四叔咒骂死去的祥林嫂是“谬种”,不惜使用这般刻毒的字眼。所幸祥林嫂此刻已“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没能再亲耳享用这般辱骂性的言语虐待了。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是鲁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的话,虽说是借“祖宗”说事,用“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指称、讳言祥林嫂却是事实,而判断是否“败坏”“干净”的标准只是依据封建纲常礼法。从“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可以看出这个集团的集体潜意识:充斥着对祥林嫂的十分不屑、鄙视敌意。对祥林嫂这位弱者来言,是一种赤裸裸的言语虐待。
第二种 指责和责备型:采取不理会、非包容的态度
“还不是和祥林嫂!”“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对“我”问询鲁四老爷生气、祥林嫂死因的应答,话语中连用两个“还”字,祥林嫂生前被人厌倦、受人虐待的情况便不言自明;至于短工那“简捷”“淡然”的轻慢言语、鄙薄的表情,则更让人确认祥林嫂活着时那种无助无望的生活境遇。
第三种 对抗型:公然决绝的言语虐待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这是祥林嫂初次到鲁镇、到鲁四叔家应帮工的情景,这里没有那种剑拔弩张、污言秽语的相向,只有鲁四叔的“皱眉”,但明眼人是能读懂潜藏于眉宇间的内心真实话语的,他“讨厌”沦落为“寡妇”身份的人——祥林嫂自然不合心意了,抛出冷眼、无语冷落恰恰是别样的言语虐待。
同样具有冷暴力倾向的言语虐待,如“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第四种 压抑型:压制为目的的言语虐待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当得知祥林嫂逃出来的情况后,鲁四叔皱起眉头道。他对祥林嫂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而偷偷逃离家庭的做法持果断的否决态度,对祥林嫂婆婆行使支配权予以肯定性的支持,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家族的控制权力,结果显然是以剥夺祥林嫂的个人权利、人身自由为代价的。“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的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本来就为富贵人所厌恶,此刻遭受族权压抑的言语虐待便不足为怪了!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这是祥林嫂改嫁时的情景,在男权社会,女性作为正常人的权利被剥夺,个人意愿根本不被理睬,她们只有被奴役、受支配与绝对服从的义务。在“改嫁”这件事上,自然由不得祥林嫂“依不依”,“捆”“塞”“抬”“捺”……一连串的动词,把一个身板硬朗的祥林嫂生生地给“折服”了,这是强权话语下的言语虐待之真实写照。
第五种 打折扣型:是是非非、含糊其辞的言语虐待
“可恶!然而……。”“可恶!”“然而……。”祥林嫂在淘米的码头被婆家人捆绑在白篷船上,偷偷带了回去,鲁四叔吞吞吐吐地说两声“可恶!”“然而……”。“可恶!”是否隐约中捎带对祥林嫂的不满,抑或对祥林嫂遭此这般蹂躏表示愤慨,姑且不作无端的猜度,但“然而……”则包含了对祥林家维护应有的族权和夫权的首肯与应允,这也是崇尚理学的老夫子应协同完成的义务。
“现在是交了好运了。”说到祥林嫂的改嫁,卫老婆子言辞中透出一股高兴十足而又十分肯定的劲儿,而事实并非其所言那么“好运”。 改嫁并非祥林嫂本心,是“抓她回去”,无需经本人同意就“早已许给”,至于“出嫁”那刻更是没将她当人看,一个“装”字仿佛装卸货物那般,硬生生强将一个女子“抬去了”。祥林嫂交的好运是被打了折扣的虚谎,对受用者本人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言语虐待。
第六种 否认型:站在对立态度的言语虐待
“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阿呀呀,这真是……”卫老婆子对祥林嫂出嫁时的举动是极为不满的,用“出格”“闹”等予以负面的“定性”,用“真”“实在”“异乎寻常”“真是”等进行程度性修饰的“定量”,对祥林嫂行为的否认态度显而易见。祥林嫂“抗婚”中所表现出的抗争,维护的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夫权,但其中不乏独立做人的愿望;另一方面,充分暴露封建仁礼纲常虚伪与自相矛盾——妇女必须坚守“三从四德”,在婚姻问题上“妇无二适之义”“从一而终”;婚姻更是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家长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和主宰者,祥林嫂的父母可以把她嫁给年龄小十岁的还未成年的祥林,婆婆可以为了小儿子结婚的八十吊聘礼而把她嫁给贺老六……失夫守寡、改嫁二夫,本就不是祥林嫂自己的选择,“不洁”“不节”以及“抗婚”“出格”罪名又都由她承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七种 掩盖型:以玩笑形式为掩饰的言语虐待
“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从卫老婆子嘴里道出祥林嫂被逼改嫁的真实原由。当然,在祥林嫂生活的年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婆婆又是一个精明强干、很有算计的女人,在大儿子祥林死了又没留后的情况下,为小儿子娶媳妇以续香火是她的头等大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没钱则财礼聘金就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怎么办?于是,卖祥林嫂——卖往深山野坳里——尽可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对祥林嫂“卖嫁”式的言语虐待是在笑谈祥林家婆婆“多么好打算?……”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祥林嫂全占了,特别是阿毛的死,堪称祥林嫂人生中一曲最为凄凉的哀歌,对她的打击尤为巨大,从此不但被赶出家门,还要忍受深深的自责与久久的怀想,成为心中永远不能治愈的伤痕。然而,在她还处于妄想没能自拔,仍希图从一些人、事、物中引出阿毛的故事来时,大家“似笑非笑的”先行发问,而且“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 就在“亲人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时刻,祥林嫂却成了活得有趣的人们玩耍、取乐的对象,这是一起用玩笑掩盖的言语虐待。
第八种 琐碎浅薄型:由无知导致的言语虐待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卫老婆子向鲁四婶叙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生活。生育孩子、居室自有、衣食自足、男做活女持家,寻常三口之家,生活大致就该如此,然而在卫老婆子眼里倒成了绝佳“好运”,仿佛祥林嫂不配、不该、不应享有这寻常的天伦之乐似的。这些家常琐碎式的话语,于不经意间流露了她们内心深藏着的对祥林嫂的刻薄、鄙视和潜意识中自我的优越、独尊,于她们自己则是典型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而于祥林嫂则让无辜者遭受琐碎浅薄的言语虐待。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柳妈为祥林嫂免去阴司“分尸”支招,其同情之心可谓切切、怜悯之意可谓昭昭!然而,这些言语对祥林嫂造成的杀伤力是巨大的,甚至是祥林嫂生存而死亡的潜伏点——指点赎罪方法(燃起生命之火)——捐门槛(舒畅生命之光)——祭祀被拒(丧失生命之力),犹如希望与绝望的偎依。我们也大可不必怀疑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说话动机的虚妄,倘若要追责的话,大致是柳妈比祥林嫂博闻、比祥林嫂早知,至于“捐门槛”的效用与风险也该由柳妈承担的话,凭柳妈的阶层、才智,断然不能分封建正统那碗里的一杯羹,充其量她只是向祥林嫂转达这类琐碎浅薄型言语虐待的二传手。
第九种 命令型:以权压人、最直观的言语虐待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祥林嫂再次到鲁四叔家忙碌祭祀时,四婶两次“慌忙”说的话。祭祀是鲁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祥林嫂先前在这时是最忙的,然而这回她却清闲了。“祥林嫂,你放着罢!”决非出于四婶对祥林嫂忙碌的怜惜与疼爱,而是带着强制性、命令式的制止,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嫌弃祥林嫂——背逆“妇节”,“败坏风俗”,一女嫁二夫,“不洁”“不节”——“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此番命令,让一个原本欢欣热情、干劲十足的人如临冷水,祥林嫂虽然怏怏然带着“疑惑”走开了,但我们能明显地体察到凌驾在她身上的强制性的言语虐待。
同样,“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捐了门槛”,神舒气畅,眼光有神……又遭四婶的一盆“冰”水。本来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一点“热度”,一旦受这冷不丁的刺激,可能导致的结局大致可以想见了: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许,四婶自己从未料想成为一个施虐者,也未曾料到这次施虐的后果,然而,正是她“慌忙”的一句命令话语,传导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即现实存在着施加于祥林嫂身上的言语虐待。
第十种 阻碍和转移型:以漠视漠然构成的言语虐待
“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再次来到鲁镇,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祥林嫂原来熟悉的话语环境全然发生变化。鲁四叔家视其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时候不让她沾手,流露着鄙视、不屑,甚至带有敌意式的阻碍;鲁镇上人称呼祥林嫂的“音调”也跟以前有很大差异,分明能觉察出陌生感;言语交流也没了以往的顺畅,脸上“笑容却冷冷的”,表现出不情愿、不乐意、不投机,大有拒人千里之外之感。而祥林嫂自己“全不理会那些事”,仍是一门心思地说自己的事,弹自己的调。双方缺乏交流互动,极易成为人们对祥林嫂进行阻碍型的言语虐待。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从鲁镇人的表情、态度中,我们能明晰地察觉人们对祥林嫂存有的无形阻碍与注视的转移,这样的阻碍与转移体现于交际情境,实则也是一种言语虐待。
第十一种 评价和批评型:负面话语体现的言语虐待
“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同为底层帮工的柳妈,对祥林嫂被逼改嫁之事做出完全违背事理的否定性评判,将“抗婚”无果的罪责全部推到了祥林嫂身上。“依”“愿意”“肯”,字字都在陈诉祥林嫂再婚所犯下的罪状;“总是”“一定”,完全肯定性的确认,不容质疑的罪行推论;“竟”“实在”,出人意料、情状之深,令人发指;“我不信”“倒推说”,全然否定祥林嫂所诉说的客观事情;“不然……”,看似假设性的推论,实则由结果倒推前提的追认,是一种“有罪推断”的陷井。此外,柳妈的话语中充斥着对祥林嫂遭遇的戏谑、调侃。在改嫁问题上,不论祥林嫂遭遇怎样的无辜与不幸,似乎一切罪过都是因她而起,在人们的眼里,祥林嫂不是罪恶的受害者,而是罪恶的制造者。对祥林嫂的无端指责是无中生有、恶意相加的言语虐待。
第十二种 威胁型:威吓胁迫的言语虐待
“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博闻多识的柳妈为祥林嫂剖析死后阴间“分尸”的事。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败坏了风俗,失却了“妇节”,亡夫失子,活着够是悲苦。柳妈这番诡秘之言,着实增添了她对死后情景的恐怖,给她本来就缺少生机的生命再次烙上了黑暗的阴影,“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与其说柳妈的话是一种友善的关心,倒不如说是在善意中传导出一种威胁型的言语虐待。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发出这般警告,威胁型的言语虐待不再遮遮掩掩。对于此刻显得这般颓废——精神更为不济、胆怯、怕暗夜黑影,呆坐如木偶人,头发花白、记性尤坏的祥林嫂来说,无异于落井下石,祥林嫂将面临的绝境便可想而知了。
第十三种 暗中破坏型:与明目张胆相对的言语虐待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话题原本是祥林嫂与柳妈的私下交流,抑或是柳妈做了回“雀舌”传扬了出来,招致常人找乐子的由头。许多人来逗她说话,题目自然专在“她额上的伤疤”这个新鲜话题上,他们言语时的笑容和声调,一点也不掩饰那种鄙视的嘲笑。这些招人厌倦的话语、令人窒息的笑容,让祥林嫂感受着沉重的压抑,她敢怒不敢言,“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承受着。祥林嫂额头的那块伤疤成了别人玩乐、掀揭的软肋。人们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追问,实质只是通过种种微妙的手段控制和操纵她的情绪,以表达人们对祥林嫂的厌恶之情。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并非善意的言语虐待。
我们对施加于祥林嫂身上的种种言语虐待进行周详地梳理,对施虐者的罪行一一举证,一方面,便于人们认识这一虐待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让人们感受这种虐待的频繁恶劣。与此同时,还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语言交流中语义的多重性是不可避免的,言语虐待种类的切分也是相对的。现实语境下的言语具有多重色彩,但本文在梳理言语虐待时,只将它们分别切分在其中某一种类,没有在其它诸多种类中予以再解读,其中考量的一个因素就是篇幅。例如:“祥林嫂,你放着罢!”文中只在“命令型”言语虐待中进行解读,其实除了语义上的“命令”,还有意愿中的“否认”,造成后果上的“压抑”,这是命令型、否认型、压抑型等多重色彩的言语虐待;又如:“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文中只在“评价和批评型”言语虐待中进行阐释,它还有玩笑时的“掩盖”,带有行为上的“否认”,是评价和批评型、掩盖型、否认型等多重意味的言语虐待;此后出现的“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则是暗中破坏型、掩盖型、压抑型的言语虐待。给读者指明文本中全部“言语虐待”的存在是写作的宗旨,而语言本身具有多重色彩,对语言现象中多重语义的认识与解读自然会存有差异,理性研究者也应允许或包容多重语义架构内的意义传达。
第二,言语虐待不只是以话语交锋形式直接呈现,也会存在于人物生存的话语环境,“祝福”特有的“言语场”理应纳入祥林嫂际遇的言语虐待范畴加以考察。言语场是人类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具有场的一般特征、可分析的线性和空间结构,从其功能作用角度,可以阐释交际状态下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等根本问题。”⑤言语场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人物言语行为的心理选择则为言语场的形成和变换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梳理祥林嫂遭受的言语虐待时,既考量了她直接面对的每一次言语“礼遇”,包括有声的——即她与别人的话语交流,无声的——如“四叔皱了皱眉”“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开口的必要了”;又关注了背后的为祥林嫂不曾听闻的各种流语“玷污”,比如:鲁四老爷高声骂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如此种种背后的谩骂、羞辱,建构了祥林嫂生存的言语环境——言语场,“言语就是由各种言语场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不可能摆脱它同其他言语行为的联结网络,必然归属某个特定的言语场。”⑥因此,我们在分析祥林嫂的真实死因,深挖戮害的背后操纵者,找到戮杀的作案工具,揭示施虐的手段时,有必要将视野扩展至“言语场”,让全部的言语虐待昭然于世。
准确揭示那些隐含着的言语虐待和操纵,揭露受虐者所经受的言语虐待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洞悉文学家鲁迅笔力之精湛、表现力之精深。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 [美]帕雷夏·伊文斯著、宋云伟译:《言语虐待》,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04-105页。
⑤李岗:《论交际语言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90页。
⑥冯公达:《言语场简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第76页。
[作者通联: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