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6-05-14凡利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师德观念培养

凡利伟

【摘 要】师德养成是教师个人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综合提升的过程,师德养成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实践和感悟:通过自我修养,提高对师德的认识;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师组织中与他人共同成长,激发内心感染力;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做一个真正温暖人心的好老师。

【关键词】师德;培养;观念

一、加强教师自我修养

(一)勤于读书,提升自我

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行善,无知则会为恶”。拥有更多的知识,践履灵魂实践的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特征。读书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求知和行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是一个获取知识、提高知识素养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垄断性拥有者、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上网、新闻检索等方式,学生可能拥有比教师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想要“教好书”必须要先“多读书”以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勤于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唯有善于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唯有学会读书,才能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师德观念,学会思考。

(二)虚心求教,向他人学习

读书固然重要,但师德的养成,离不开向榜样的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身边的同行、同事虚心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别是向那些被评选为师德模范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生动反映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阅读优秀的师德案例,学习他人在处理教育教学难题时的有效方式,结合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师德品质。

(三)善于反思,弥补不足

反思作为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通过反思,教师能发现自身不足,及时纠错和弥补,促进师德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反思,教师能深化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反思,教师能有效针对具体师德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德实践能力,得到成长。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理想信念是方向

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中,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所赋予教师的传承文明和真诚育人的历史重担。其次,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教师既要继承我国教师优良的道德风范,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道德理想。再次,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师应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能将其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道德情操是目的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首先,在实际工作教师要加强道德认知修养,道德认知修养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内容。加强道德认知修养,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对道德情操的认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肩负起社会赋予培养学生的重担。其次,教师应加强道德情感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让自身充满正能量,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德性的环境中熏陶、成长。再次,教师更应加强道德意志修养,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最后,教师应加强道德行为修养。看一个教师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要做一个真正温暖人心的好老师,一定要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与行,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扎实学识是基础

师德修养必须加强知识修养,这是师德形成的基础。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教师应加强道德科学基本理论学习。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分清善恶、正邪、美丑,同时将道德科学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其次,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修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通识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教育体系脉络,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及时给学生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指导,真正做到高效教学。再次,教师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教师应努力学习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所不可缺少的。

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形成良好师德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师德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却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涵养师德,以至于有的教师只会“坐而论道”而不去践行师德。这种重理论却轻视实践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当重视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二)在实践中践行是师德养成的关键

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根基。若无实践,师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归宿。师德养成不是目的,在实践中践行师德,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身德性,才是师德养成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师德水平高低不能靠感觉评判,也不能靠教师一时的主观评判,更不能靠短时的静态的评判,教师自身道德实践才是评判教师师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三)师德养成的具体路径

师德涵养过程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够一蹴而就,它需要逐步涵养。我们体会涵养师德的途径主要由参与—体验—反思—行动这四个步骤形成。参与就是教师在师德实践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只有积极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后才能切实行动,提升自身师德水平;体验就是在参与活动中亲自体验,并与其他教师个体或群体交流互动、分享体验,在体验中了接与掌握师德的应然。理想的师德应当注重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分享彼此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对自身的师德状况进行反思和改进,进而更好促进自身师德水平;反思是通过参与、体验,教师与自我以前不太完善的师德水平产生冲突、矛盾,进而反思自己的师德实践;行动是师德养成的最终路径。只有行动,真正去做,去改变才能真正提升师德。师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要依靠行动与感染。当前,促进教师在岗位上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反思,在反思中蜕变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师德观念培养
致良知与师德
钓鱼的观念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