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的优化构想
2016-05-14王恩慧
王恩慧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严重缺陷与不足,但是对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技巧与艺术的把握仍不够完善。课堂上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中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和方法。
一、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想实现现阶段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把握课堂提问的环节,充分设计利用好。因为提问环节可以说是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时机。一个好的设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最佳角度,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要求
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诚然,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很好的提问方式,出现了不少误区,其原因纵然有到了职业院校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等原因,但仍然有以下问题表现:
1.问题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有针对性的发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问题。只有问题设计的合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对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应该提问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提问后出现的情况处理考虑不周,结果往往造成提问缺乏针对性。更有很多时候教师是在随意提问,很多问题的设置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不仅不能锻炼学生思维与能力,反而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课文本身的重难点。
2.问题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这一点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表现的较为突出。科学性是在针对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首先明确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才能更好的拿捏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实现科学性。但是现实课堂上问题设置的这种“科学性”却没有很好的落实。问题设置往往表现出过易、过难、提问对象过于集中等等不足的现状。“过难”是指问题设置得过于空乏,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过易”是相对与“过难”的另一个极端,提问过于简单,属于低思维难度。学生通常不用多思考用“是”“不是”或“对”“不对”回答即可,甚至只看老师的脸色就能回答。“过于集中“是指提问对象过于集中。通常只对优等生或发言积极的学生提问而忽略差生。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以上种种课堂上的提问现状都是不科学的。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缺“服务,教学实效很差。
3.问题的设置缺乏艺术性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艺术的优劣,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艺术性是在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之后问题设置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课堂上少不了教师的提问,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而现状是,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随心所欲的提出一些让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天花板,问:“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老师有点生气,又问:“头发上是什么?”“帽子”,老师发火了,接着又问:“帽子上是什么?”“一个洞”。虽说是一个笑话,却可以看出,这种随心所欲的提问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了解教师的意图。有些问题设置形式陈旧,每节课提问内容如出一辙:先分段,再概括段意,接着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非常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后果令人担忧。
三、对优化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的认识
1.问题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要跳一跳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而要通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设置的问题太难,让学生思维就会受阻。例如,有教师在上《孔乙己》一文时,问:“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看似重要,实则抽象空洞,超出了学生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又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设疑
课堂中所有设置的问题必须以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基础水平为中心,因人设疑,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也就是提问要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知识,也能融合师生之间的关系。
3.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一个人智力的一个方面。记忆能力有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因素。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如古诗词部分,文学常识部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识记知识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先前学过的内容,并和现学知识相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学习《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时,可以这样设问: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哪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重要常识,也更有利于新课文的学习,一举两得。
4.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提问,意在了解学生在新课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万全之策,从心理学来考虑,学生在这个时候往往在心理状态上没有做好接受这种提问的准备,即使作出回答也多是答非所问。所以这种方法应该少用慎用。教师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好铺垫,突出重难点,选择在学生最想知道、最期待回答的时候提出来,激起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教学《美腿与丑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知道了文中不是讨论腿的美丑问题,此时学生心中已产生疑团,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抛出去:既然不是讨论“腿”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以“美腿与丑腿”为题呢?这一问题的设置恰恰很好地抓住了适当的时机,很快即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口头表达
课堂提问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的回答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踊跃发言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如果遇到过大过杂的问题时要善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回答。例如:“《守财奴》这篇课文作者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性格特征的?哪些细节描写又能表现其守财奴的性格特征?”等等。这样设计问题不仅便于口述,而且容易让学生明白,贴近学生心理,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总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探索,切实优化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