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2016-05-14王雪莹
王雪莹
【摘 要】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任务形象,反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思想性。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却可以通过戏剧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实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持久,不能忽视。在来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把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来教学,那可真的是锦上添花,形象动人啊!
【关键词】课本剧;运用;学生综合素养
一、课本剧的表演能寓教于乐,培养语感
在教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让一位胆大的同学扮演皇帝,找两位滑稽的同学扮演骗子,挑一名诚实的小同学扮演剧中的小孩子,还有若干名同学分别扮演老大臣、官员、内臣、骑士和百姓。他们戴上头饰登台演戏,各自以不同的语调、神态、动作,通过演绎故事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骗局等情节,把皇帝虚伪、愚蠢的个性表演得淋漓尽致,骗子狡猾、贪婪的本质揭露得清清楚楚,天真无邪、无私无畏的小孩子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对胆小怕事的大臣、官员,虚伪、自私的百姓形象表现的入木三分。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断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同学们一个个捧腹大笑,拍手叫绝,激起了他们对课堂的浓厚兴趣,使其在笑声中参与,笑声中感悟,笑声中消化,将这出荒唐的闹剧及其寓意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课本剧的表演能加深印象,锻炼胆识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照样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战国时期,在相国府邸,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粉墨登场了。邹忌知道齐威王有很多事被蒙蔽了,于是就去宫里找他。先是拿自己说事,然后比美,受妻子偏爱,妾的害怕,客人有求于他,邹忌最终受到蒙蔽,再话题一转转向齐王,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最后齐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好一位善于进谏的邹相国!好一位勇于纳谏的齐威王啊!法令刚刚颁布的时候,大臣们争着进谏,宫廷就像市场那般热闹;几个月以后,朝政有所好转,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谏;满一年以后,政治修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毛病可讲!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纷纷派人来朝拜齐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只要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啊!这样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上台表演的胆识和心理素质,真的是一举两得。
三、课本剧的表演能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来学习,效果很好。我让一名性格活动开朗的男生来演木兰,装束打扮少不了,并且是深闺浓装,头戴金光灿灿的首饰帽,手拿红缨枪,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演员一出场,同学们就骚动起来,掌声吆喝声赞叹声此起彼伏,经久不绝。
织布机对着门,木兰在叹息后决定替名父出征,于是,木兰走遍了东西南北市,买齐了骑马出征的各种必需品,骑着千里马回到了家。木兰离开家人,跟随部队出发了,快速赶路一天后,傍晚时分来到这黄河边。已经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溅溅的鸣叫声了。又过了一天,木兰所属的军队已经来到边境。在此后的日子里,木兰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艰苦征战。他们的军队行走了近万里的路程,他们像飞一样地跨过了一道道的关,越过了一座座的山。晚上,北方的寒气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将士们的身上。不少将士壮烈地牺牲了,木兰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近过近百次战斗终于凯旋而归。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汗要亲自接见并奖励木兰。可是,木兰不想做尚书郎,最后回到家中,在木兰家门口张灯结彩,人来人往,鞭炮声响起。木兰父母和兄弟姐妹早就等候在那里。木兰和几位同行的军士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到这里课本剧演完了,同学们才松了口气。改写课本剧难,但演课本剧更难,但同学们敢于挑战,有勇气。这则课本剧经过合理的想象,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并用“后台台词”把有关情节串联起来,在内容安排和结构处理上都恰到好处。这样的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课本剧表演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要动脑、动嘴、动手,通过课本剧的排练,无论是课下对文本的剖析、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等环节中,学生有争论,有体验,有感悟,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体谅、相会配合的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学生在编排课本剧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内心情感不断丰富,形象思维得以加强,创新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因此,课本剧的排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